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9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9篇
内科学   1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32篇
特种医学   9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17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2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虚拟现实技术在岩骨手术解剖教学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岩骨解剖形态和空间构筑关系复杂,手术教学难度大。计算机虚拟现实技术因其高效、直观、交互性等优点,用于岩骨手术解剖教学开发潜力巨大。目的:评估虚拟现实技术建立岩骨三维解剖模型在岩骨手术教学中的价值。方法:1例非颅底病变患者头颅CTDicom格式数据导入虚拟现实工作站进行三维重建,利用工作站中的图像处理软件提取岩骨表面和内部解剖结构图像,构建岩骨三维解剖模型。选取志愿者40名随机分为2组,每组20名,受试组安排阅读教科书结合虚拟影像模型观察,对照组仅安排阅读教科书。在学习后1,2周分别进行相关解剖知识笔试和图谱标识测试。结果与结论:岩骨虚拟现实解剖模型可视化效果良好。学习后1周测试,受试组解剖知识笔试和图谱标识成绩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学习后2周测试,受试组解剖知识笔试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受试组图谱标识成绩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果显示虚拟现实三维影像模型用于岩骨手术解剖教学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82.
目的在虚拟现实系统中评估比较经额和经翼点入路暴露海绵窦的手术解剖特点。方法将尸头CT和MRI影像数据输入Dextroscope虚拟现实系统,构建海绵窦三维解剖模型。在颅盖和颅底上选取骨性标识连线形成空间框架,模拟经额和经翼点入路进入海绵窦手术,测量框架中手术窗口面积和解剖结构体积并进行比较。结果通过虚拟现实海绵窦三维解剖模型中的测量和比较分析,骨窗三角面积,到达海绵窦前操作空间、经过脑组织、磨除前床突和暴露颅神经体积,进入海绵窦后暴露颈内动脉和颅神经体积,经额入路大于经翼点入路;海绵窦术窗三角面积,到达海绵窦前操作空间中暴露颈内动脉和分支体积,经额入路小于经翼点入路;骨窗与海绵窦术窗三角的距离,进入海绵窦后磨除前床突体积,两种入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比较经额和经翼点入路暴露海绵窦,获得准确、直观、量化的比较结果,为指导手术实践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3.
大脑中动脉闭塞的自然病史和长期预后问题至今仍不甚清楚。现在公认,对颈动脉或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行颅外旁道建立术,可使患者免受患侧再发之虞,从而改善长期预后。此项研究就是为了探讨大脑中动脉闭塞的长期预后。作者自1970年至1980年共收治经脑血管造影确诊的大脑中动脉主干或其分支闭塞患者70例(男46例,女24例),造影检查时的平均年龄为54.8岁。56例为大脑中动脉主干闭塞(左侧32例,右侧24例),14例为其一个或数个分支闭塞(左侧8侧,右侧6例),5例在同侧颈动脉发现有斑或狭窄。67例患者因一侧大脑中动脉闭塞发作而入院,3例因一过性脑缺血发作而入院。3例入院时有心房纤  相似文献   
84.
患儿,女,3岁半,一年前发现右眼内斜,活动受限,4个月前口角左歪,右眼闭合无力,7天前头痛,喷射性呕吐,听力下降,3天前声音嘶哑。查体 体湿37.3℃,呼吸30次/分,脉搏106次/分,双眼内斜,外展不能,以右眼明显,双耳听力明显减退,舌右偏,声音嘶哑,左侧巴氏征(±)。  相似文献   
85.
计算机辅助设计的颅骨成形术治疗颞部颅骨缺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颞部颅骨缺损的计算机辅助设计的颅骨成形术的材料制作和固定方法。方法对32例颞部颅骨缺损患者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的颅骨成形术进行处理。头颅超薄CT扫描,了解颅骨及周围软组织的形状,制作患者缺损颅骨及颅骨缺损区周围感兴趣软组织的模型及补片模型;患者认可后制作钛合金网补片,手术植入。结果手术处理32例,补片与缺损颅骨完整适配,平均手术时间50分钟。手术并发症:2例术后出现头痛,1例于2周后、1例于4周后症状消失。术后随访3个月,无植入物松动、移位及感染发生。结论对于颞部颅骨缺损患者,根据CT的颅骨及周围软组织信息,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颅骨成形术,制作钛合金植入材料,联合应用钛钉和加长钛螺丝将颅骨缺损补片固定在颞肌与头皮之间,可以简化手术,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86.
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25岁,因左额部胶质瘤术后3个月复发二次入院。查体:一般状况好,无发热、咳嗽、盗汗,颈无抵抗,神经系统未见阳性体征。三大常规及肝、肾功能化验均正常,胸片未见异常,头部CT示在额叶混杂密度不均匀强化,左侧脑室前角受压明显、肿瘤复发。行二次开颅,切除肿瘤,病理报告星形细胞瘤Ⅱ-Ⅲ级,术中静点噻吗灵3.0g,预防感染,术后青霉素960万U、磺胶嘧啶钠4.0 g联合应用。第2天开始发热、盗汗、头痛、颈抵抗,体温持续38.5℃,最高为39,5℃。腰穿,测脑压380.0 mmH2O,脑脊…  相似文献   
87.
难治性脑曲霉菌性肉芽肿1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病例报告男 ,2 7岁。突然下意识不清 5 min,头部 CT示左颞顶叶占位病变 ,1995 - 10 - 0 9入某医院诊断为胶质瘤 ,行左颞开颅手术 ,近全切除肿瘤、去骨瓣减压 ,病理报告结核瘤 ,术后抗结核治疗 ,痊愈出院。 1996 - 10因言语不清、右肢体无力、行走困难 1个月再次就诊 ,复查头部 MRI示左颞顶叶巨大占位病灶 ,诊断结核瘤复发收入我院。查体 :无发热 ,骨窗处张力高 ,言语不清 ,右侧肌力 级 ,右侧 Babinski氏征阳性 ,血象及肝肾功能正常 ,脑脊液 (CSF) :无色、透明 ,细胞总数 2 .0× 10 9/ L ,糖 (Glu) 4 .5 mmol/L ,蛋白质 (Pro) 2 .2…  相似文献   
88.
汤可  周敬安  赵亚群  周青  刘策 《武警医学》2016,27(8):780-783
 目的 在构建虚拟现实解剖模型基础上探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微创磨除内听道的显微解剖证据。 方法 15例尸体头颅行头颅CT和MRI扫描,影像数据输入虚拟现实系统构建内听道及其周围结构的三维解剖模型。在颅盖和颅底中选择骨性标志点设计枕下乙状窦后入路磨除内听道内不同靶点的微创路径,观察测量和比较伴随路径方向和角度改变,其中解剖结构的显露情况。结果 模拟枕下乙状窦后入路磨除内听道的手术路径中清晰显示所包含的神经、血管等解剖结构的空间层叠顺序。测量和比较显示路径中骨性结构和迷路体积:路径a>路径b>路径c;路径中小脑半球体积:路径b>路径c>路径a;路径中面听神经复合体体积:路径b>路径a>路径c;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计算机虚拟现实条件下,乙状窦后入路通过磨除岩骨到达内听道末端的模拟微创手术路径能够有效量化手术创伤和靶点显露情况,为手术操作的微创化发展提供指导信息。  相似文献   
89.
患者女,21岁,1985年8月4日骑自行车被汽车撞倒致伤。当即昏迷,四肢抽搐,双侧耳,鼻腔流血,检查:脉搏61次/分。呼吸32次/分。血压140/100mmHg,深昏迷,去大脑强直,瞳孔不等大,光反应消失,头颅X线平片示右侧颞鳞缝分离。  相似文献   
90.
目的 在构建虚拟现实解剖模型基础上探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微创显露颈静脉孔区的显微解剖特征.方法 5例尸体头颅行CT和MRI扫描,影像数据输入虚拟现实系统构建面听神经复合体三维解剖模型,在颅盖和颅底中选择骨性标志点设计枕下乙状窦后入路路径,观察和测量路径微创化前后对颈静脉孔区的显露情况,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模拟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露颈静脉孔区的路径均由横窦下方穿过,路径中清晰显示所包含的神经、血管等解剖结构的空间层叠顺序,均不包含椎动脉和小脑后下动脉.微创化后手术路径不包含面听神经复合体和小脑前下动脉.通过测量和比较分析,手术路径体积和路径中小脑半球体积:微创化后较微创化前明显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36.331,16.775;P<0.01);路径中显露后组颅神经的体积:微创化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21,P=0.984).结论 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微创化手术路径有助于在颈静脉孔区的解剖显露中减少对重要神经血管结构的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