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4篇 |
免费 | 6篇 |
国内免费 | 5篇 |
专业分类
妇产科学 | 1篇 |
基础医学 | 3篇 |
临床医学 | 36篇 |
内科学 | 4篇 |
神经病学 | 2篇 |
特种医学 | 1篇 |
外科学 | 3篇 |
综合类 | 23篇 |
预防医学 | 6篇 |
药学 | 20篇 |
中国医学 | 2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5篇 |
2022年 | 10篇 |
2021年 | 7篇 |
2020年 | 4篇 |
2019年 | 7篇 |
2018年 | 7篇 |
2017年 | 5篇 |
2016年 | 3篇 |
2014年 | 9篇 |
2013年 | 10篇 |
2012年 | 6篇 |
2011年 | 7篇 |
2010年 | 5篇 |
2009年 | 4篇 |
2008年 | 7篇 |
2007年 | 7篇 |
2006年 | 1篇 |
2005年 | 4篇 |
2004年 | 6篇 |
2002年 | 3篇 |
2000年 | 3篇 |
1998年 | 2篇 |
1997年 | 1篇 |
199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 毫秒
31.
腹腔双套管冲洗引流应用于肠外瘘的护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腹腔双套管冲洗引流应用于肠外瘘的护理效果。方法对我科并发肠外瘘的12例病人,早期采用腹腔双套管冲洗引流,总结分析护理方法及引流效果。结果选择腹腔双套管冲洗引流,效果较好,可以减少漏出液对瘘口周围皮肤的刺激,本组均无引流相关并发症,拔管顺利。结论腹腔双套管冲洗引流,引流有效、充分,是肠外瘘引流治疗的最有效方法,其护理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治疗及预后。 相似文献
32.
33.
持续腹腔双套管冲洗引流治疗腹部手术并发肠外瘘18例临床护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持续腹腔双套管冲洗引流治疗腹部手术并发肠外瘘患者的效果及护理方法.方法:对18例腹部手术并发肠外瘘患者采用腹腔双套管冲洗持续引流治疗,并给予精心护理.结果:本组14例未经手术获得自愈,瘘道愈合所需平均时间为27d;2例经手术获得治愈;1例死亡;1例放弃治疗.平均住院时间为29.2d.结论:持续腹腔双套管冲洗引流是一种创伤小、简单有效的治疗肠外瘘的方法,具有自愈率高、安全、不增加住院费用和住院时间的特点.高质量的管道护理对促进瘘口自愈,避免再次剖腹手术,减轻患者痛苦和经济负担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4.
目的:探讨持续腹腔双套管冲洗引流治疗腹部手术并发肠外瘘患者的效果及护理方法。方法:对18倒腹部手术并发肠外瘘患者采用腹腔双套管冲洗持续引流治疗,并给予精心护理。结果:本组14例未经手术获得自愈,瘘道愈合所需平均时间为27d;2例经手术获得治愈;1例死亡;1例放弃治疗。平均住院时间为29.2d。结论:持续腹腔双套管冲洗引流是一种创伤小、简单有效的治疗肠外瘘的方法,具有自愈率高、安全、不增加住院费用和住院时间的特点。高质量的管道护理对促进瘘口自愈,避免再次剖腹手术,减轻患者痛苦和经济负担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5.
目的了解2018年河南省儿童医院临床分离菌的分布及细菌耐药情况。方法收集2018年1-12月临床分离的非重复菌株,采用质谱仪进行鉴定,自动化仪器法和纸片法进行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按2018年CLSI推荐的药敏试验方法及折点标准进行药敏试验和判读药敏结果。结果共分离临床非重复菌株8825株,其中革兰阳性菌占32.5%(2867/8825),革兰阴性菌占67.5%(5958/8825)。分离最多的前5位细菌为:嗜血杆菌属、肺炎链球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6株青霉素不敏感肺炎链球菌,2株非脑膜炎株和4株脑膜炎株。葡萄球菌中MRSA和MRCNS分别占各自菌种的36.6%和77.5%,未发现对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不敏感菌株。屎肠球菌对大部分抗菌药物的耐药率高于粪肠球菌,未发现对利奈唑胺和万古霉素不敏感的肠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和副流感嗜血杆菌的β内酰胺酶阳性率分别为58.0%和60.3%。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中产ESBL的检出率分别为66.6%和72.0%,产ESBL菌株对多数抗菌药物的耐药率高于非产ESBL菌株。肺炎克雷伯菌对美罗培南和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为43.1%和43.2%;大肠埃希菌对美罗培南和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为4.5%和4.2%。铜绿假单胞菌对美罗培南和亚胺培南耐药率为21.2%和19.6%;鲍曼不动杆菌对美罗培南和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均为54.0%。结论多重耐药菌株在儿童中的感染形势严峻,威胁着儿科临床的抗感染治疗,应加强细菌耐药监测和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36.
[摘要]?目的?了解2018—2021年北京地区流行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 VZV)的基因型别特征,为水痘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纳入2018—2021年我中心收治的157例水痘病例,检测VZV核酸,对阳性样本的VZV基因组的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 ORF)22、ORF38、ORF54和ORF62区进行PCR扩增和测序,通过分析ORF22的6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SNP)确定病毒分支,评估ORF38(PstI)、ORF54(BglI)和ORF62(SmaI)的限制性酶切位点,确定野生株和疫苗株。结果?157例水痘患者中有91例VZV阳性,其中39例ORF22区测序成功,其与VZV clade 2基因型的代表株VOka的6个SNPs完全相同。亲缘关系分析发现,此39株与clade 2代表株均位于同一分支。通过比对ORF22序列发现仅有1条存在A37990G突变。在上述39例样本中ORF38、ORF54和ORF62全部测序成功28例,通过酶切位点分析发现,本研究获得了28株病毒酶切位点均为 PstI+BglI+SmaI+-,与既往我国报道的clade 2基因型野生株相同。结论?2018—2021年北京地区临床发现VZV毒株均为clade 2基因型野生株,未发现疫苗株感染病例。本研究提示加强原有疫苗接种仍可起到有效预防VZV感染的作用。 相似文献
37.
目前已知N—乙酰神经氨酸(NANA)与感染性疾病密切相关,但它与具有血脑屏障这一特殊结构的中枢神经系统(CNSI)间的关系尚不清楚.我们通过对其血清及脑脊液NANA含量的同时测定,分析CNSI的细胞生化改变和其临床意义.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 选择经临床证实的CNSI病例34例(病毒脑14例,化脑12例,结脑8例),其中男18例,女16例,年龄40.4±21.6岁,病程1~80天.所有病例均无肿瘤和其它神经系统疾病,记录其年龄(X_1)、性别(X_2)、腰穿时的发病天数(X_3)、病种(病毒脑、化脑、结脑)(X_4)和临床严重性(按意识障碍分为无、有)(X_5).对照组30例,男20例,女10例.年龄18~67岁,均无肿瘤和神经系统疾病.记录其年龄(Z_1)、性 相似文献
38.
G-CSF动员的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和骨髓联合移植治疗白血病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探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的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和骨髓联合移植治疗白血病的疗效, 给予供者G-CSF 8-10μg/(kg·d),皮下连续注射5天,以动员外周血和骨髓干细胞,在第4,5天采集外周血干细 胞,第7天采集骨髓;预处理采用氟达拉宾,白消安和环磷酰胺组成的新方案。结果表明,12例全部成功植入,中性 粒细胞>0.5×109/L的时间为10.2(9-12)天,血小板>20×109/L的时间为12.5(12-14)天。移植后观察100 天,4例(33.3%)发生Ⅱ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10例出现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中位随访时 间5个月,2例死亡,余10健康生存。结论:G-CSF动员的和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骨髓联合移植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 法,可以获得长期稳定的植活并不增加aGVHD和cGVHD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39.
目的 了解福建汉族人群D2S44、D10S28、D4S163 VNTR多态性,为亲权关系概率计算提供基因频率。方法 采用美国Lifecodes公司提供的VNTR检测试剂盒,应用RFLP技术首次对福建省9个地市103名汉族无关个体进行D2S44、D10S28、D4S163 VNTR多态性研究,并将所得基因频率与中国台湾、香港、新加坡等地区进行比较。结果 福建汉族人群三位点VNTR呈高度多态性,其杂合率分别为88.6%、86.3%、90.6%,呈孟德尔经典遗传,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结论 福建、台湾、香港、新加坡华人互为比较,D2S44、D10S28位点基因频率没有显著性差别(P>0.500)。 相似文献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