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11篇
内科学   30篇
神经病学   30篇
特种医学   3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61.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合并心内其他手术后,早期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生、种类、危险因素及防治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14例CABG合并心内其他手术后各种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生率,按有无脑部症状分成2组,进行单因素比较分析。结果CABG联合其他心内手术后早期并发脑损伤的总发生率18.2%(39/214),其中表现精神异常14例(6.54%),表现为脑梗死3例(1.40%),TIA15例(7.01%),癫痫5例(2.34%),短暂性全面遗忘症2例(0.93%)。统计分析发现患者体外循环时间、心肌血流阻断时间与脑损伤发生率有相关性,且并发脑损伤组患者临床观察时间明显延长。结论体外循环时间、心肌血流阻断时间是CABG合并其他心内手术后早期并发脑损伤的相关独立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2.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AICA)患者认知功能评估方法。方法 :应用脑电地形图(BEAM)和计算机断层扫描(CT) ,通过对64例AICA患者认知功能进行评估。结果 :AICA伴认知障碍(CD)组相对功率及功率谱比值[δ、θ、δ/α、θ/α、(δ θ)/(α β)]显著增高 ;病灶体积、数目、梗塞次数及脑萎缩程度是引起CD重要因素 ,而与病灶部位无关。结论 :BEAM、CT是目前评价AICA认知功能较为敏感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63.
目的探讨血浆内皮素(ET)和血浆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在缺血性脑卒中损伤过程中的变化.方法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浆ET和CGRP水平.结果脑梗死患者的血浆ET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0.01),脑梗死患者血浆CGRP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ET和CGRP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病理改变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64.
目的:比较高血压性脑出血微创碎吸术与内科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的差别。方法:利用南京市第一医院脑卒中登记数据库,登记微创碎吸术脑出血患者33例,同期登记内科治疗的脑出血患者33例作为对照组,收集其临床、影像学等资料并前瞻性随访其预后。运用SPSS10.0对微创碎吸术与患者预后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微创碎吸术并未显著增加脑出血患者的死亡率,并且可降低脑出血患者第3月末死亡/残疾率。(2)手术治疗组一例患者并发气颅症。结论:(1)微创碎吸术治疗脑出血是有效的,可以降低患者3个月末的残疾/死亡率。(2)微创碎吸术是安全可行的,其未增加脑出血患者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65.
目的对比急性后循环大动脉闭塞桥接治疗与直接血管内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差异。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5月至2018年9月期间收治的48例后循环大动脉闭塞型脑梗死行血管内治疗患者,其中13例接受桥接治疗(静脉溶栓+血管内治疗),35例接受直接血管内治疗。对比两组再灌注率、预后良好率和症状性颅内出血、脑疝形成、卒中相关肺炎率及死亡率的差异。结果桥接治疗和直接血管内治疗两组基线资料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疗效、并发症方面,两组在成功再灌注率(92.3%VS.85.7%)、完全再灌注率(76.9%VS.65.7%)、预后良好率(mRS 0~2分)(61.5%VS.51.4%)、症状性颅内出血率(15.4%VS.17.1%)、脑疝形成率(7.7%VS.11.4%)、卒中相关肺炎率(69.2%VS.65.7%)、死亡率(30.8%VS.34.3%)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相较于直接血管内治疗,桥接治疗能明显减少取栓次数[单纯血管内治疗:2(1,3);桥接治疗:1.5(1,2),P0.05]。结论后循环大血管闭塞型脑梗死行血管内治疗安全有效,桥接治疗在再通率及安全性方面并不优于直接血管内治疗,但可以显著减少取栓次数,从而降低潜在颅内出血等风险并减少不良预后。  相似文献   
66.
细胞色素P450酶和转运体的基因多态性已被公认是导致临床上药物反应个体差异的重要原因,但个体间某些代谢酶、转运体的基因型和表型不一致的现象不能完全用基因多态性来解释。表观遗传药理学从表观遗传学的角度来研究遗传因素与药物治疗的关系,为药物反应的个体差异提供了新的解释。P450酶和转运体都受表观遗传因素控制。最常见表观遗传调控机制是DNA甲基化,它不会改变基因的遗传代码,而影响基因的表达。由于它对基因组序列的维护,DNA甲基化可用来解释某些基因多态性与表型的不一致现象。本综述总结了DNA甲基化表观遗传调控机制对P450酶和转运体的基因表达影响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67.
目的比较急性期积极降压与指南推荐的标准降压对脑出血血肿周围继发神经元损伤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将36例连续入院、发病6 h内CT证实为脑出血的患者,随机分为积极降压组和标准降压组,分别予早期积极降压(目标收缩压140 mm Hg)和按照美国心脏病协会2010年指南推荐的标准降压(目标收缩压180 mm Hg),两组患者均在降压72 h行质子磁共振波谱检查并随访90 d。比较两组72 h血肿周围区N-乙酰天门冬氨酸/肌酸(N acetyl aspartate/creatine,NAA/Cr)较对侧镜像区的下降比例及乳酸波峰值、早期神经功能缺损变化及90 d死亡/残疾率有无差异。结果共有31例患者得到可分析的谱线,积极降压组14例,标准降压组17例。72 h后积极降压组血肿侧较对侧镜像区NAA/Cr下降比例为(13.3%±4.2%),标准降压组为(11.9%±2.8%),两组下降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308);两组早期神经功能缺损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90 d死亡/残疾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早期积极降压对脑出血血肿周围组织继发性神经元损伤及预后无明显影响。由于样本量较小,结果的稳健性尚需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68.
<正>患者女性,78岁,因纳差、头晕伴走路不稳2个月入院。患者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纳差,食欲减退,进食量减少,偶感上腹部饱胀不适,同时伴头晕伴走路不稳,有视物旋转和四肢乏力。无意识障碍、口齿不清及视物成双。头颅CT示两侧基底核区腔隙性脑梗死,在外院诊断为后循环缺血,经抗血小板、营养脑细胞等治疗1w后,症状无明显改善,于2012年10月29日至我院就诊。追问病史,患者近1个月来时有怕  相似文献   
69.
目的评价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03年1月~2005年5月期间对2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选择性动脉溶栓,同期选择年龄、病情相匹配的无溶栓的对照患者25例,同时采用卒中登记方法收集选择性动脉溶栓患者及同期无溶栓的对照患者的临床、实验室及影像学等资料,前瞻性随访所有患者6个月的预后。结果溶栓组和对照组1个月末的病死率分别为4%和4%,6个月末的病死率分别为4%和4%;溶栓组和对照组1个月末残疾率分别为16%和40%,6个月末的残疾率分别为4%和24%。溶栓组并发脑出血2例(8%),其中症状性脑出血1例(4%);对照组未发生症状性脑出血。结论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有效和安全。  相似文献   
70.
多发性肌炎是一种以四肢近端无力、肌萎缩及血清肌酶水平升高为特点的骨骼肌特发性炎症 ,目前治疗以激素为主 ,但激素副作用大 ,而且只有 1/ 3患者呈完全反应〔1〕,本文以多种单味中药治疗实验性肌炎动物 ,以肌酶水平作为治疗评价指标 ,为人类多发性肌炎的中药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