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5篇
  免费   59篇
  国内免费   17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9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46篇
口腔科学   40篇
临床医学   237篇
内科学   39篇
皮肤病学   6篇
神经病学   12篇
特种医学   22篇
外国民族医学   2篇
外科学   37篇
综合类   257篇
预防医学   102篇
眼科学   6篇
药学   102篇
  1篇
中国医学   71篇
肿瘤学   18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34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87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48篇
  2011年   50篇
  2010年   45篇
  2009年   55篇
  2008年   65篇
  2007年   71篇
  2006年   46篇
  2005年   42篇
  2004年   45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3篇
  1977年   2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41.
研究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围手术期感染标识物的变化,观察有无感染发生,指导术前抗菌药物的应用。将238例行冠心病介入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119例,观察组在介入检查及治疗时不使用任何抗菌药物,对照组在术前0.5~2 h使用头孢唑啉1.0 g静脉滴注,对头孢过敏者改用克林霉素0.6 g静脉滴注。检测2组患者术前1 d及术后48 h的血清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浓度和白细胞计数(WBC),观察术后发热、感染发生情况及PCT、WBC升高例数。2组术前与术后PCT和CRP浓度及WBC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2组间也无显著性差异(P>0.05)。2组术后48 h内发热、感染发生率、PCT和WBC升高例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冠心病介入治疗操作不导致感染标识物的升高,术前不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并不增加感染发生,严格的无菌操作才是预防感染的关键。  相似文献   
942.
肠道菌群是人体肠道中重要组成部分,发挥了重要的生理作用,肠道菌群紊乱与多种疾病相关。近年来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合成及分解代谢产物具有重要的免疫调控作用。笔者查阅中外文献,就几种主要的肠道菌群菌体成分及合成代谢产物对免疫系统的影响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43.
目的探讨临床检测血清肿瘤标志物对诊断胃癌的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7年1月80例经手术组织病理证实为胃癌患者为甲组,选择同期于医院治疗的8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为乙组,选取同期于医院健康体检的80例正常健康人群为对照组。分别检测各组血清CA199、CA724、CA242和CEA水平,并进行比较与分析。结果甲组患者血清CA199、CA724、CA242和CEA水平分别为(125.6±78.6)U/ml、(42.1±32.6)U/ml、(45.6±28.7)U/ml和(598.1±234.3)ng/ml,明显高于乙组(6.3±2.1)U/ml、(2.9±1.5)U/ml、(4.1±2.5)U/ml和(4.1±0.9)ng/ml及对照组(5.9±1.8)U/ml、(2.5±2.0)U/ml、(3.6±2.1)U/ml和(3.8±1.2)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乙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项血清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敏感性和准确度明显高于单项、两项和三项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检测血清肿瘤标志物有助于胃癌筛查和诊断,尤其是联合检测血清CA199、CA724、CA242和CEA水平可提高胃癌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944.
唇腭裂术后上颌骨发育不良骨牵引矫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口内入路牵引成骨技术在唇腭裂术后继发上颌骨发育不良患者成年之前矫治中的作用。方法:对12例9~12岁唇腭裂术后继发上颌骨明显发育不良者,采用高位LeFortI型截骨术,将上颌骨完全断离,安装口内牵引器,按一定的速度和频率牵引上颌骨向前,对术前、术后头颅定位X线侧位片进行颅颌面软硬组织的测量分析,数据以SPSS10.0统计软件包进行t检验。结果:本组病例上颌骨牵引前移明显,SNA角增加7°~11°,软组织鼻尖点、鼻底点及上唇最突点明显前移,面部外形得到明显改善,上下前牙获得正常覆牙合、覆盖关系。随访3~36个月,咬合关系保持稳定。结论:骨牵引成骨技术可以很好地用于矫治唇腭裂术后继发上颌骨发育不良,早期解除上颌骨畸形,使面部软组织得到适应性改变,面型更为协调,避免或减轻口颌系统继发畸形和功能障碍,不失为唇腭裂术后继发上颌骨发育不良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45.
目的分析神经重症脑梗死患者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危险因素,寻找早期、敏感的DVT预测和干预指标。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5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重症科住院脑梗死患者226例,平均年龄(62.5±12.9)岁,搜集患者的临床资料、生化检测及下肢深静脉彩超结果,分析危险因素;利用ROC曲线确定截断值及曲线下面积、灵敏度及特异度。结果不考虑时间影响凝血机制的总体情况下年龄、血栓弹力图的凝血因子反应时间(R)、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是DVT的危险因素。依据时间分层分析,发病3 d内R值降低(OR=0.58,95%CI:0.40~0.84)及FDP升高(OR=1.17,95%CI:1.02~1.33)是DVT的危险因素,截断值分别为5.35 min、3.57 mg/L;3 d后D二聚体(D-dimer)升高(OR=2.73,95%CI:1.53~4.86)是DVT的危险因素,截断值为0.39 mg/L;7 d后D-dimer升高是DVT的危险因素(OR=2.57,95%CI:1.32~5.03),截断值为0.76 mg/L。排除FDP原发纤溶及D-dimer继发纤溶影响:发病3 d内DVT危险因素为血栓弹力图(TEG)的R值降低及高龄;发病3 d后及7 d后危险因素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重症脑梗死患者不同时期影响DVT的关键因素不同,3 d内R值降低是DVT形成预测指标;FDP、D-dimer是评估血栓形成的指标,作为预测指标欠妥。  相似文献   
946.
目的:探讨Le Fort Ⅰ型骨切开(Le Fort Ⅰ osteotomy)上颌骨整体后退术在矫治骨性Ⅱ类上颌骨前突畸形中的价值。方法:对16例骨性Ⅱ类上颌前突患者(上颌骨前突伴下颌骨后缩14例,其中同时伴颏后缩6例;单纯上颌骨前突2例)进行外科-正畸联合治疗。患者治疗前头影测量∠ANB为7.0°~13.1°,平均9.3°。行Le Fort Ⅰ型骨切开上颌骨整体后退术,其中14例同期行双侧下颌支矢状骨劈开术(bilateral sagittal split ramus osteotomy,BSSRO)前移下颌骨,6例行颏成形术(genioplasty)前移颏部。结果:本组行LeFortⅠ型骨切开上颌骨整体后退4~8mm,14例BSSRO下颌骨前移4~7mm,6例颏成形术颏前移6~8mm。1例一侧腭降动脉术中损伤断裂,经结扎处理,无感染及骨块坏死。16例患者伤口均一期愈合。术后及正畸结束后∠ANB为1.6°~3.5°,平均2.9°。结束治疗后随访6~24个月,牙弓形态及[牙合]曲线正常,牙排列整齐,咬合关系良好,外形明显改善,疗效满意。结论:对于骨性Ⅱ类上颌骨前突畸形患者,Le Fort Ⅰ型骨切开上颌骨整体后退术是一种安全、合理、有效的正颌外科术式。  相似文献   
947.
通过施加外源Me JA,SA及2种内生菌处理,研究白及组培苗生理及总酚含量的影响。采用组培的方法将种子培养为无菌苗,再对其施加不同处理,观察及测定生理和总酚含量的变化。结果发现:SA各浓度处理下幼苗生长情况均较差,40μmol·L~(-1)Me JA,50 m L·L~(-1)Hypocrea koningii及10 m L·L~(-1)Trichoderma koningiopsis处理下幼苗生长状况较好;各浓度SA处理下,SOD,POD及CAT活性均较高,Me JA处理下SOD,POD在较高浓度时活性较高,CAT活性则在80μmol·L~(-1)时较高,H.koningii处理下SOD,POD活性均随处理浓度的升高而升高,CAT活性则在1 m L·L~(-1)时较高,T.koningiopsis处理下SOD,POD,CAT活性均随浓度升高先升高后降低,均在10 m L·L~(-1)时较高。4种处理下MDA、可溶性蛋白及脯氨酸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60μmol·L~(-1)Me JA处理下幼苗多糖含量较高;40μmol·L~(-1)Me JA,60μmol·L~(-1)SA,1 m L·L~(-1)H.koningii及10 m L·L~(-1),T.koningiopsis处理下总酚含量较高。说明添加一定浓度的外源Me JA,SA及内生菌处理均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白及幼苗的抗逆性、提高总酚含量,一定浓度下Me JA及2种内生菌处理还具有促进幼苗生长的作用。  相似文献   
948.
郑庆霞  刘萍萍  翟妞  陈千思  金立锋  陈霞  周会娜 《中草药》2017,48(13):2597-2600
目的研究烟草Nicotiana tabacum叶中的西松烷二萜类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柱色谱技术对烟草的95%乙醇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采用波谱技术结合化学方法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烟草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了5个西松烷二萜类成分,分别鉴定为(1R,3E,7E,10S,11E)-3,7,11-cem-bratriene-10,15-diols(1)、(1S,2E,4S,6R,7E,10E,12S)-2,7,10-cembratriene-4,6,11-triol(2)、(1S,2E,4R,6R,7E,10E,12S)-2,7,10-cembratriene-4,6,11-triol(3)、(1S,2E,4S,6R,7E)-4,6,11-trihydroxy-1-isopropyl-4,8-dimethylpentadeca-2,7-dien-12-one(4)、(1S,2E,4R,6R,7E,11S,12S)-11,12-epoxy-2,7-cembradiene-4,6-diol(5)。结论化合物1为1个新化合物,命名为烟叶二萜B;化合物4首次在植物中发现,为1个新的天然产物。  相似文献   
949.
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总体预后良好,但首次治疗后仍可能有高达20%~30%的患者复发,并因此导致预后不良和治疗困难。131I是初治中高危风险PTC患者术后重要的辅助治疗手段,仍可在复发性PTC诊治中发挥重要作用,诊断方面可帮助早期发现并准确定位复发灶、评估摄碘能力、指导制定治疗方案;治疗上可作为微小复发灶根治性治疗、可手术切除病灶再次术后辅助治疗和晚期不可切除病灶姑息治疗的一部分。本文重点综述131I在复发PTC再次术后辅助治疗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950.
方郁丹  洪小琴  周会霞 《新中医》2022,54(24):68-72
目的:观察盐酸美金刚联合复方海蛇胶囊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90 例阿尔茨 海默病患者,按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5 例。对照组应用盐酸美金刚治疗,治疗组应用盐酸美金 刚联合复方海蛇胶囊治疗。2 组疗程均为3 个月,治疗后观察比较2 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简易智力状态 量表(MMSE) 评分、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水 平、神经损伤指标[血清S-100 钙结合蛋白B (S-100B)、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 及髓鞘碱性蛋 白(MBP)]水平。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56%,对照组为73.33%,2 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2 组血清炎性因子IL-6、IL-8、TNF-α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上述炎性因 子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 组MMSE 量表中注意力和计算力、定向力、记忆力、语言能力、 视空间和执行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且治疗组上述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 后,2 组神经损伤指标S-100B、NSE、MBP 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S-100B、NSE、MBP 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盐酸美金刚联合复方海蛇胶囊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疗效显著,可降低炎症 因子及神经损伤指标水平,改善患者智力和痴呆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