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0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6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5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27篇
内科学   22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18篇
外科学   31篇
综合类   82篇
预防医学   32篇
药学   33篇
中国医学   40篇
肿瘤学   1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离体蠕形螨活动和生存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32.
朱其  吴建伟  李慧辉  兰丽琴  刘良乐 《新中医》2015,47(12):121-123
目的:观察比较传统封闭疗法与超声电导中药(活血止痛方)透入治疗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方案选择提供参考。方法:将80例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封闭疗法,观察组采用超声电导中药(活血止痛方)透入治疗,观察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状、体征积分变化、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随访6~12月,统计2组治愈病例复发率。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压痛、握拇尺偏实验、休息痛、肿胀评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且观察组各项积分下降较对照组更显著(P<0.05)。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5.0%,对照组为67.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率观察组为3.33%,对照组为23.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超声电导中药(活血止痛方)透入治疗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疗效显著,且复发率较低。  相似文献   
33.
目的 探讨腓动脉穿支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足踝部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腓动脉穿支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足踝部创面26例,创面缺损范围5 cm×3.5 cm~18 cm×10 cm,皮瓣切取面积6.0 cm×4 cm~18 cm×12 cm.结果 26例均得到随访,时间3~12月.患者皮瓣均存活.术后发生皮瓣血管危象2例,予拆除缝线、高压氧治疗好转;皮瓣边缘部分坏死2例,供区植皮坏死1例、感染2例,均经换药治愈.皮瓣外观及功能满意.结论 腓动脉穿支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血供可靠,损伤小,不需要显微外科技术,是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较理想皮瓣.  相似文献   
34.
国果  吴建伟  付萍 《中国公共卫生》2012,28(10):1318-1320
目的探讨家蝇幼虫分泌型抗菌肽的抗菌机制。方法利用透射电镜、十二烷基硫酸钠(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及流式细胞仪等技术初步探索了家蝇幼虫分泌型抗菌肽对大肠埃希菌作用机理。结果经20、40及80μg/mL抗菌肽作用后,大肠埃希菌液的A570值分别增加了0.170、0.032、-0.030,对照组增加了0.363;菌体外胞内酶含量各组分别增加0.148、0.230、0.324,对照组无变化;电镜观察显示抗菌肽可使菌体皱缩,细胞内容物外泄;SDS-PAGE检测发现,作用后菌体的某些蛋白条带浓度降低或消失,有新的条带出现;流式细胞仪显示抗菌肽作用后处于细胞周期中复制期(R期)的细菌量只占总数的11.89%,而对照组占45.25%,比实验组高33%。结论家蝇幼虫分泌型抗菌肽可通过改变细菌细胞膜的通透性,抑制细菌某些蛋白的合成等发挥抗菌作用。  相似文献   
35.
GustiloⅢ型骨折,是骨科常见的创伤急症之一,术后容易发生感染、组织坏死、骨外露、骨不愈合、筋膜室高压等并发症,处理较为棘手。对2006年8月~2011年6月我院共收治32例治疗进行回顾和总结,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6.
1病例资料女,44岁。因不规则发热伴轻度咳嗽2个月,当地医院胸部CT示:两下肺纹理增多,多发性片状、小结节状病灶性质未明,腹部CT示:肝脾大,均见多发性小结节状低密度影,性质不明,疑为恶性淋巴瘤转入本院治疗。查体:体温39℃,血压135/80 mmHg。精神萎靡,贫血貌。心律齐,肺无啰音,肝脾肋下可触及,全身未触及大的浅表淋巴结。血白细胞11·8×109/L,中性粒细胞0·84,血红蛋白70 g/L。肝酶正常,白蛋白29·7 g/L,尿素7·1 mmol/L,肌酐164μmol/L,红细胞沉降率116 mm/h,C反应蛋白(CRP)128 mg/L。免疫学指标阴性。肝病源学指标阴性。肿瘤学指标…  相似文献   
37.
18F-FDG PET/CT在探查腹膜转移性肿瘤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18F-FDG PET/CT探查腹膜转移瘤的价值。方法:39例有腹部原发恶性肿瘤手术史患者行PET/CT首次和延迟扫描,在PET/CT图像上记录病灶大小、分布,结果与常规CT比较。测量62个病灶和对照组32例腹部无病变患者的肠管SUVmax。所有病例经手术、病理、影像学和肿瘤标记物随访作出最后诊断。结果:最终确认39例中31例腹膜转移瘤,病灶均为结节状或沿腹膜条片状分布,多位于肝脏周围和盆腔腹膜,其他部位腹膜少见。PET/CT漏诊的4个病灶主要位于肝脏周围,1例因化疗不久病灶FDG低摄取而漏诊,因此敏感性为87.1%,特异性为87.1%。CT仅检出12例转移瘤。转移瘤SUVmax明显高于对照组肠管SUVmax(P=0.0000)。结论:18F-FDG PET/CT能够较CT更早、更多地检出腹膜转移瘤,病灶体积小、位于基础摄取较高的肝脏周围是漏诊主要原因,而结合原发肿瘤病史和肿瘤标记物检查有利于诊断。  相似文献   
38.
目的:测定蝇蛆壳聚糖特性黏度,并计算其黏均分子量.方法:利用乌式黏度计,测定高聚物蝇蛆壳聚糖的黏度,采用外推法和一点法计算,进而得出其分子量.结果:外推法和一点法均可用于壳聚糖黏度及分子量的测定.结论:一点法只需测得1个浓度下的壳聚糖溶液的相对黏度和增比黏度,即可简便、快速、准确地测出壳聚糖的特性黏度,进而求得其黏均分子量,相对一步法更简便,但外推法的可靠性及准确性更高.  相似文献   
39.
系统性硬化症731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系统性硬化症(systemic sclerosis,SSc),又称硬皮病,是一种以小动脉或微血管及广泛结缔组织硬化为特点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变累及皮肤、肌肉、关节及内脏,特别是肺、消化系统、心脏、肾等组织,病因不明。临床主要分为肢端型和弥漫型两种类型。本文通过文献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0.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GIST)的CT表现及分子靶向药物甲磺酸伊马替尼(STI571)对胃肠间质瘤疗效的CT评价。方法:选择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胃肠间质瘤病例3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对19例接受STI571治疗者进行定期CT检查随访,观察病灶大小、形态及密度变化,评价药物疗效。结果:32例GIST中,发生于胃部的18例,小肠11例,肠系膜1例,直肠2例。①CT特征:恶性度较高的胃肠间质瘤CT表现为:肿块相对较大,密度不均,肿瘤中央坏死及囊变多见;肿瘤边缘多不光整,可呈分叶状。增强扫描肿瘤呈不均匀强化;少数巨大肿瘤密度较低,极少数可见高密度出血及钙化灶。良性GIST体积较小,密度均匀,肿瘤坏死及囊变少见,病灶边缘光整,增强扫描多呈均匀强化;②19例接受STI571治疗者定期CT检查疗效评价为(肿瘤缩小):疗效达PR(部分缓解)者9例,占47.4%,疗效为SD(疾病稳定)者8例,占42.1%,病灶进展(PD)者2例,占10.5%。术后2年内复发及转移者19例。结论:①螺旋CT扫描是诊断胃肠间质瘤最常用和最有价值的影像检查手段,其定位诊断率达81%以上;②应用CT扫描观察测量病灶变化是评价药物(STI571)治疗胃肠间质瘤疗效最重要和最直接的方法之一;对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