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8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5篇
神经病学   26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10篇
药学   26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6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目的分析总结经鼻蝶入路垂体腺瘤手术颈内动脉(ICA)破裂后的发生原因、紧急处理措施和后续救治等方面的经验与教训,并探索在神经内镜及介入导管下球囊临时阻断ICA联合修补颈内动脉破裂的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6月至2017年9月收治的8例经鼻蝶入路垂体腺瘤术中ICA破裂的病情和治疗,均为侵袭性垂体腺瘤。ICA破裂后给予明胶海绵及无菌棉片填压。然后行头颅CT及DSA检查,并根据检查结果情况选择治疗方法。结果术后3例复查头颅CT示颅内严重出血,未行进一步治疗而死亡。余5例均行头颅CT及DSA检查,显示颅内海绵窦段ICA破裂,给予球囊栓塞患侧颈内动脉4例,其中2例最终痊愈,1例后期出现脑积水,大脑半球缺血等致植物状态生存,1例死亡。最后1例在不能球囊栓塞及覆膜支架治疗的情况下,在神经内镜联合介入导管下球囊临时阻断ICA,取出鼻腔填塞异物,并修补ICA破裂口,最后痊愈出院。出院的4例均随访,2例痊愈患者随访至术后24个月,未见肿瘤复发及脑缺血等异常;植物状态生存患者随访至术后36个月,仍未见改善;最后1例患者术后6个月随访,一般状况良好,视力较术前略改善,但仍有肿瘤残余,建议进一步行假性动脉瘤栓塞及肿瘤切除。结论熟悉解剖及术中规范操作是预防ICA破裂的关键因素。术中ICA破裂后在内镜下及介入球囊临时阻断ICA联合修补ICA破口,可作为一项为患者提供后续治疗缓冲的方法。  相似文献   
52.
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 multiforme,GBM)是恶性程度最高的神经系统肿瘤,中位总生存期为9~15个月。自噬是细胞在相关基因的调控下利用溶酶体降解自身受损的细胞器和大分子的过程,其与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研究表明 [1],自噬相关长链非编码RNA(autophagy rel...  相似文献   
53.
 目的 观察扩大经蝶入路涉及的各种标志结构、活体形态并测量相关数据,为扩大经蝶入路提供直观的形态学基础、详尽的解剖学参数。方法 选择80例临床患者,术前测量患者的鼻孔大小、鼻小柱的高度、鼻梁与双眼内眦和鼻小柱三点平面的夹角、鼻梁的长度;术中测量鼻小柱到蝶窦口的距离,观察蝶窦口的形状,测量蝶窦口最长、短间距,观察蝶窦分隔的形态、三个隆起的形态及三者间的关系以及肿瘤的质地及色泽,测量蝶窦壁、筛房、鞍底、斜坡切除范围以及操作空间大小,并对颅底重建材料选择和修补方法进行观察研究。结果 鼻外形按鼻柱的高低分为鞍鼻、正常鼻、鹰鼻和肢端肥大鼻。鼻孔的形状呈“肾形”、“球形”、“雪人形”、“三角形”。 蝶鞍底最大开凿距离:海绵窦间为(18.9±2.51) mm,鞍结节、斜坡间为(19.2 ±2.67) mm。切除肿瘤后空间观察,经蝶入路前可达前组筛窦,后可达下斜坡。结论 测量数据有利于术前选择窥器的型号、放置窥器深度、体位的仰角、鞍底开窗范围,避免损伤颈内动脉、海绵间窦、颅神经等使手术安全、微创、有效。  相似文献   
54.
我们采用表面增强激光解吸/电离飞行质谱(SELDI-TOF-MS)技术观察重型颅脑损伤(sTBI)患者血清蛋白质组变化规律,初步发现该类患者血清中存在LGT(lost goodwill target)蛋白质组表达并检测其丰度.  相似文献   
55.
我们2008至2011年采用锁孔技术内镜辅助及显微镜下共切除38例小型听神经瘤,现报道如下. 一、材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内镜辅助组18例,其中男12例,女6例,年龄32~65岁(平均44.5岁).显微镜组20例,男11例,女9例,年龄33~68岁(平均48岁).基本以单耳听力减退、耳鸣、耳聋为主要临床表现.病程6个月~2年.病变直径1.5 ~3.0cm,平均2.0 cm.肿瘤深入内听道2~4 mm.所有患者均行MRI和CT检查. 2.手术方法:术中我们均采用面神经检测.均采用经乙状窦后入路,骨窗直径2~3cm,先使用显微镜显露肿瘤.内镜辅助组内镜下明确肿瘤同周围神经血管结构的关系.然后显微镜或内镜下肿瘤内切除.最后内镜下探查内听道的底部前方,发现并切除残余肿瘤.对于残余肿瘤较深或操作困难时,我们可适度磨除部分内听道.  相似文献   
56.
垂体瘤转化基因的表达及其与肿瘤侵袭性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拟对垂体瘤转化基因(pituitary tumor-transforming gene PTTG)及与之密切相关的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在垂体瘤中的表达进行研究,并探讨其可能的临床意义。方法 取垂体腺瘤组织30例,4例正常垂体。从组织中提取总RNA,经RT-PCR方法扩增PTTGmRNA,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bFGF、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及微血管密度(MVD),分析各指标和临床特征的关系。结果 侵袭和非侵袭组的PTTGmRNA、PCNA、bFGF及MVD相比均有显著差异性。bFGF和MVD、PC—NA、PTTGmRNA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结论 PTTG参与垂体瘤的早期发生。bFGF则对血管形成,肿瘤增殖有明显作用,二者均和肿瘤的侵袭性密切相关。PTTG→bFGP→肿瘤增殖可能为垂体瘤发生、发展的重要机理。  相似文献   
57.
大型椎管肿瘤手术入路及内固定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显微外科技术的广泛应用,使椎管内肿瘤的全切除率不断上升,但是对椎管内大型肿瘤[1],尤其是位于脊髓腹侧、椎管内外呈哑铃形生长的肿瘤,治疗上仍然存在一定的困难.许多患者术后存在脊柱不稳定,常需行内固定手术.本研究对此问题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58.
亚低温与醒脑静注射液治疗急性重型颅脑创伤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亚低温与醒脑静注射液在急性重型颅脑损伤中的治疗效果。方法 157例急性重型颅脑创伤病人,随机分为亚低温组(54例)、亚低温加醒脑静组(48例)和常规治疗组(55例)。治疗后3个月根据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标准判定疗效。对于除植物生存和死亡以外的101例病人,同时采用Barthel指数,治疗后3个月评估病人的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同时观察治疗过程中3组病人的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亚低温组和亚低温加醒脑静组的病死率和常规治疗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者之间差异不明显(P〉0.05)。3组的恢复良好率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亚低温加醒脑静组良好率最高。在凝血功能异常上,常规治疗组和其余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常规治疗组的凝血功能异常较少。亚低温组和亚低温加醒脑静组的Barthel指数分别和常规治疗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亚低温和亚低温加醒脑静组的Barthel指数相比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应用亚低温治疗急性重型颅脑创伤可降低病人病死率,同时给予醒脑静注射液可以提高病人恢复良好率,二者结合的疗法是一种有希望的颅脑外伤综合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59.
胶质母细胞瘤(GBM)是临床上常见且预后极差的胶质瘤类型, 具有复杂的耐药机制, 死亡率高, 生存期短, 侵袭性和复发是目前治疗的主要障碍。铁死亡是一种铁依赖性的大量脂质过氧化相关的调节性细胞死亡, 与各种类型肿瘤的发展和治疗反应相关。癌细胞依靠其强大的抗氧化能力来避免铁死亡, 因此, 探索铁死亡可能是预防肿瘤增殖和侵袭的有效策略。文章主要对铁死亡在GBM中的作用机制, 以及铁死亡作为潜在治疗靶点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0.
目的分析垂体脓肿临床特点,探讨垂体脓肿诊断及手术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山西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近10年收治的6例垂体脓肿患者的术前临床特征、手术记录、术后脓液检验、术后症状是否改善及随访预后等情况。分析垂体脓肿临床特点及适宜的手术方法。结果 6例患者行经蝶窦内镜或/及显微镜手术治疗后,术前症状垂体功能低下,间断头痛,视力视野障碍等均有不同程度好转。术后随访3月到6年,无复发。结论相对于垂体瘤等鞍区病变,垂体脓肿的临床特点无明显特异性,术前难以明确诊断或易误诊。但对于一些影像显示囊性边缘强化的垂体病变应考虑到垂体脓肿可能性。当怀疑垂体脓肿时须经蝶窦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