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604篇
  免费   643篇
  国内免费   423篇
耳鼻咽喉   102篇
儿科学   66篇
妇产科学   39篇
基础医学   617篇
口腔科学   218篇
临床医学   1797篇
内科学   1070篇
皮肤病学   92篇
神经病学   332篇
特种医学   593篇
外国民族医学   76篇
外科学   824篇
综合类   3882篇
预防医学   1258篇
眼科学   109篇
药学   1594篇
  25篇
中国医学   1591篇
肿瘤学   385篇
  2024年   97篇
  2023年   357篇
  2022年   437篇
  2021年   444篇
  2020年   362篇
  2019年   376篇
  2018年   363篇
  2017年   225篇
  2016年   251篇
  2015年   331篇
  2014年   616篇
  2013年   580篇
  2012年   709篇
  2011年   694篇
  2010年   759篇
  2009年   718篇
  2008年   661篇
  2007年   647篇
  2006年   577篇
  2005年   675篇
  2004年   598篇
  2003年   537篇
  2002年   515篇
  2001年   432篇
  2000年   371篇
  1999年   304篇
  1998年   242篇
  1997年   243篇
  1996年   217篇
  1995年   217篇
  1994年   177篇
  1993年   120篇
  1992年   136篇
  1991年   135篇
  1990年   139篇
  1989年   81篇
  1988年   62篇
  1987年   59篇
  1986年   35篇
  1985年   40篇
  1984年   38篇
  1983年   23篇
  1982年   13篇
  1981年   16篇
  1980年   13篇
  1979年   7篇
  1978年   3篇
  1960年   2篇
  1958年   2篇
  195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抚触对人工喂养新生儿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抚触对人工喂养儿生长发育影响。方法 选择30例人工喂养新生儿进行抚触,并随机选择条件相似的30例人工喂养儿做对照,100d时比较两组婴儿的身长、头围、体质量、日摄奶量、睡眠时间、大便情况。结果 抚触组人工喂养婴儿的体质量、摄奶量较对照明显增加,睡眠时间较对照组长,且较对照组大便正常,较少发生便秘。身高、头围无明显差异。结论 抚触能明显提高人工喂养儿的体质量及摄奶量,促进排泄,改善睡眠。  相似文献   
92.
乙型肝炎病毒基因治疗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干扰素(INF)-α和核苷类似物拉米呋啶的应用,虽然在慢性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上取得较大进展,但总体疗效并不理想。IFN-α的长期有效率仅为30%-40%,抗病毒新药核苷类似物拉米呋啶(lamivudine)和华米可维(famiclovir),也存在着抗病毒作用短暂、易于诱发DNA多聚酶突变而形成耐药以及停药后易复发等特点。抗乙型肝炎病毒的基因治疗目前技术虽不成熟,但却为抗乙型肝炎病毒治疗开辟了一个新的广泛的空间,并已成为当前国内外抗病毒治疗研究的一个热点。本文就反义核苷酸技术和外源基因的转导表达技术在抗乙型肝炎病毒治疗中的研究现状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93.
垂体腺瘤中MMP-9及TIMP-1表达与肿瘤生物学行为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 探讨MMP 9及其抑制因子TIMP 1在垂体腺瘤中表达与肿瘤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 P法检测上述基因蛋白在 2 3例侵袭性和 2 4例非侵袭性垂体腺瘤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侵袭性垂体腺瘤组中MMP 9的表达和MMP 9表达超过TIMP 1的比例高于非侵袭性腺瘤组 (P <0 0 5 ) ;TIMP 1在侵袭性垂体腺瘤组的表达有降低的趋势 ,但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MMP 9与TIMP 1表达呈正相关 (P <0 0 5 )。结论 MMP 9表达上调导致其和TIMP 1的表达失衡与垂体腺瘤侵袭性有关 ,MMP 9可作为评估垂体腺瘤侵袭性的分子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94.
我们试用标记分析法,用3种单克隆抗体(黄病毒科特异性、登革病毒属特异性和登革病毒2型型特异性单克隆抗体)研究了我国海南省1985~1987年3年内流行的登革2型病毒8个流行株的抗原性变化,并与标准株新几内亚B株进行了比较。发现6株与标准株类似,2株显示出明显的差异。标记分析法为病毒抗原分析提供了一个简便、快速的方法,可用来监测一个地区病毒株群的变化及新株的传入。  相似文献   
95.
我国HIV-1 B''亚型毒株gag基因变异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我国人免疫缺陷病毒1型(HIV-1)B’亚型主要流行株在宿主免疫压力下的基因变异及抗原表位的变化特征,探讨选择压力、基因离散率和抗原表位变化之间的关系。方法从确诊的HIV-1感染者的全血样本中提取基因组DNA,经套式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后,将扩增产物进行纯化和测序。然后将所得序列进行系统进化树和氨基酸变异分析,使用GCG软件包的Distance程序对P17和P24两个区段计算基因距离,用Diverge程序计算同义替换(1(s)和非同义替换(1(a)及二者之间的比值,并对我国人群中较常见的HLA型别限制的CTL表位的突变情况进行分析。结果HIV-1B’亚型毒株的P17区段的Ks/Ka值〈1,而P24区段的Ks/Ka值〉1;P24部分的基因离散率低于P17部分;P17区段抗原表位的保守率为34.94%,而P24区段抗原表位的保守率为67.38%;从基因离散率、所受的选择压力及抗原表位的突变率3个方面来看,HIV-1的P17区段均明显大于P24区段。结论HIV-1B’亚型毒株的P17区段的抗原表位变化较大,而P24区段的抗原表位相对较为保守。提示P24区段的CTL表位更适合于表位疫苗的研制。  相似文献   
96.
目的为了表达森林脑炎病毒prME蛋白,为森林脑炎快速诊断试剂的研制奠定基础。方法经过RTPCR扩增、重组转移载体构建、细菌内转座和昆虫细胞转染,以杆状病毒昆虫细胞表达系统成功地表达了森林脑炎病毒MDJ01株prME蛋白。结果从感染细胞上清中电镜观察到重组蛋白形成的球型颗粒,说明重组病毒感染细胞后产生病毒样表达颗粒(viruslikeparticlesVLPs),并且分泌至细胞外。免疫印迹试验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表明,表达的重组蛋白能够与抗森林脑炎病毒抗体特异结合,具有良好的抗原性。ELISA和间接免疫荧光染色证实,重组prME蛋白可以作为抗原用于检测患者血清特异性抗体。结论在昆虫细胞中表达的prME具有良好的抗原性,本研究为森林脑炎快速特异诊断试剂研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7.
胸导管的形态结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50具儿童尸体上,借助注射法观察了胸导管的构成、形态、注入静脉的位置及瓣膜的存缺等问题。1.左、右腰干及肠干的数目极大多数都是一条。肠干的注入地点有很大变化,注入胸导管始端的只有34.0%。左右腰干的汇合是恒定的,故胸导管的始点以在左、右腰干汇合处为宜。始点多位于第1腰椎处,位于第12胸椎以上的有30.0%,在此情况下,胸导管便不具有腹部。 2.乳糜池的出现率为56.0%。其形态可为纺锤形、锥体形、念珠形、梨形或菱形。3.局部性双胸导管共发现8例。出现岛者胸部有12例,颈部有6例。左胸导管出现1例。注入右侧颈部静脉的异常胸导管及与右淋巴导管间的吻合支均未发现。4.胸导管由右向左偏斜的位置多在第4及第5胸椎处。5.胸导管末端呈单干型者占多数(66.0%)。末端呈弓形者占82.0%,弓的顶点越过锁骨约1厘米,多数都在第6及第7颈椎处。胸导管的注入地点以左静脉角处较多见(48.0%)。6.左颈干注入胸导管的占60.0%,左锁骨下干注入胸导管的占52.9%,左支气管纵隔干注入胸导管的占78.6%。7.胸导管具有瓣膜的共44例(88.0%)。瓣膜的数目以1个的较常见(22.7%),最多的可达19个。开口处具有瓣膜的占多数(70.4%),其次,以第6至第2胸椎处的瓣膜较集中。成对的瓣膜占59.0%,单瓣的只占41.0%。  相似文献   
98.
患者,女,32岁,汉族.结婚5年,因反复流产3次就诊.患者第1胎孕3个月自然流产,第2胎孕50余天自然流产,第3胎孕50余天又不明原因流产.患者非近亲婚配,夫妻双方表型及智力均正常,双方家族中无异常孕产史,孕期无有害物质接触史,妇科检查正常.  相似文献   
99.
目的 研究重组人乳头瘤病毒 6型 (humanpapillomavirustype 6 ,HPV 6 )病毒样颗粒(virus likeparticle ,VLP)的免疫原性。方法 重组杆状病毒在昆虫细胞中表达制备的HPV 6L1VLP(L1 VLP)和HPV 6L1+L2VLP(L1+2 VLP)经鉴定后 ,用于免疫BALB/c小鼠 ,对诱导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反应进行了检测。结果 电镜观察显示L1 VLP和L1+2 VLP二者形态上无明显差异 ,为圆形颗粒 ,直径约 5 0nm ,SDS PAGE和Westernblot分析表明 ,L1+2 VLP中L1和L2蛋白摩尔比例为 4∶1。用ELISA法测定免疫小鼠血清抗体滴度 ,加佐剂L1 VLP免疫组和加佐剂L1+2 VLP免疫组血清针对HPV 6L1VLP的滴度在 1∶10 0 0 0以上 ,高于未加佐剂组免疫血清滴度 (1∶2 0 0 0 ) ,L1+2 VLP免疫诱导出了特异于L2抗原的抗体。血清抗体主要识别HPV 6构象依赖性抗原表位 ,与HPV 11抗原显示出一定的交叉反应 ,而与HPV 16无明显交叉反应。免疫小鼠脾淋巴细胞体外经HPV 6L1VLP再激活后出现了特异性增殖反应 ,3H TdR掺入值与未免疫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L1 VLP和L1+2 VLP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L1 VLP和L1+2 VLP免疫组刺激指数 (SI)分别为 6 .4和 6 .2 ,阴性对照组SI为 1.1。HPV 6L1VLP再刺激特异地诱导免疫组脾淋巴细胞IL 2和IL 10分  相似文献   
100.
目的从恶性疟原虫FCC1/HN株基因组中扩增得到环子孢子蛋白(circumsporozoite protein,CSP)的全长编码基因,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ET-32c中进行表达纯化,观察重组环子孢子蛋白对肝细胞的结合能力,探讨其作为原发性肝癌基因治疗的靶向分子的可行性。方法根据恶性疟原虫3D7株环子孢子蛋白的编码序列设计一对引物,利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从恶性疟原虫FCC1/HN株基因组中扩增出CSP的全长编码基因,将其克隆到载体pGEM-T中,通过基因测序加以证实;进一步亚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ET-32c中,在大肠杆菌BL21中用IPTG诱导表达,表达产物用Ni2+螯合柱亲和纯化,采用免疫印迹技术(WB)对纯化的融合蛋白进行免疫反应性检测;采用免疫组化(IHC)技术观察重组环子孢子蛋白对不同组织细胞的结合能力。结果从恶性疟原虫FCC1/HN株基因组中成功扩增到1263 bp的全长CSP基因,该基因在原核系统中经诱导表达出一相对分子质量(Mr)约62×103大小的融合蛋白,表达产物以包涵体的形式存在;通过Ni2+亲和柱纯化获得重组CSP融合蛋白;WB表明,重组CSP融合蛋白能被疟原虫阳性血清特异性识别;免疫组化结果显示重组CSP融合蛋白能够与肝癌和正常肝细胞特异性地结合,与其他组织来源的细胞则未见反应。结论CSP是疟原虫子孢子表面主要的蛋白,重组环子孢子蛋白作为原发性肝癌基因治疗的靶向分子具有一定的潜在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