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2篇
  免费   34篇
  国内免费   176篇
耳鼻咽喉   1篇
临床医学   319篇
内科学   14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19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22篇
预防医学   8篇
药学   16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 比较不同频率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梗死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 5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0例)、假rTMS组(10例)和rTMS组(30例),rTMS组又按频率分为0.25 Hz组、0.5 Hz组和0.75 Hz组,每组10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假rTMS组另给予假性rTMS治疗;rTMS组则在非受累侧初级运动皮质区(M1区)分别进行不同频率(0.25 Hz、0.5 Hz、0.75 Hz)的rTMS治疗,每周5d,持续4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和治疗4周后对患者进行评定,包括患侧脑区运动诱发电位(MEP)皮质潜伏期、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患侧上肢Fugl-Meyer评分(FMA)、运动力指数(MI)评分和偏瘫上肢功能测试-香港版(FTHUE-HK)评级;将各组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 对照组和假rTMS组仅CMCT和FMA在治疗4周后比组内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2组各时间段各参数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①神经电生理学变化:治疗2周后,0.25 Hz组和0.50 Hz组的MEP皮质潜伏期较组内治疗前有明显缩短(P<0.05)且优于同期对照组和同期假rTMS组(P <0.05);rTMS组的CMCT亦较组内治疗前明显缩短(P<0.05),且0.25 Hz组和0.50 Hz组明显优于同期对照组和同期假rTMS组(P<0.05).治疗4周后,各组(除对照组外)MEP皮质潜伏期均优于组内治疗前(P <0.05);rTMS组的2项指标均较同期对照组和同期假rTMS组有明显缩短(P<0.05),且0.25 Hz组和0.50 Hz组CMCT明显短于0.75 Hz组(P<0.05).②上肢功能变化:治疗2周后,rTMS组FMA及MI评分均较组内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0.25 Hz组和0.50 Hz组的FTHUE-HK分级明显优于组内治疗前(P<0.05),且MI评分明显高于同期对照组和同期假rTMS组(P<0.05);治疗4周后,各组FMA和MI评分及rTMS组的FTHUE-HK分级均优于组内治疗前(P<0.05),0.25 Hz组和0.50 Hz组的三项指标亦均明显优于同期对照组和同期假rTMS组(P<0.05),0.75 Hz组的MI评分优于对照组和假rTMS组(P<0.05),0.25 Hz组的FTHUE-HK评级亦优于同期0.75 Hz组(P<0.05).结论 非受累侧M1区0.25 Hz和0.50 Hz的rTMS对提高患侧脑区运动皮质兴奋性和上肢功能的效果最好;0.25 Hz的刺激脉冲总数最少,临床治疗可以优先考虑.  相似文献   
12.
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进展的影响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 2检验单因素分析896例脑卒中出院患者ADL进展的影响因素;采用逐步向前选择法,拟合非条件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并以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和回代检验法考察模型的拟合效果。 结果Logistic回归模型共筛出5个主要影响因素,最终拟合的方程为:Logit(P/Y=1)=6.259+1.048(首次卒中距今时间)+1.242(入院时MBI分值)+0.300(伴随病个数)+1.095(离休)+0.906(职工)+1.384(专业技术人员);模型回代检验符合率为78.2%。入院时改良巴氏指数(MBI)分值、首次卒中距今时间、工作状况、职业和伴随病个数是ADL进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利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的预测模型简单、易行。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一氧化氮(NO)对兔生理性缺血训练(PIT)中侧支血流量的影响,为研究生理性缺血的侧支循环形成机制奠定基础。 方法健康成年新西兰白兔55只,体重(2.0±0.5)kg。将水囊梗阻器安装在冠状动脉左室支,建立可控性心肌缺血模型,术中及术后实验兔死亡6只,另有2只因ECG无缺血改变未满足本实验的入选标准而剔除,余47只造模成功兔纳入实验。将47只兔按随机数字法分为假手术组(7只)、单纯心肌缺血组(7只)、单纯PIT组(11只)、VEGF抑制的PIT组(7只)、NO抑制的PIT组(9只)和VEGF-NO双抑制的PIT组(6只)。各组分别在造模时进行缺血刺激,并在刺激前后分别注射微球。处死前开胸时同样进行缺血刺激,且在刺激前后分别注射微球。实验终止时取左室前壁缺血心肌组织,采用微球技术检测缺血区相对侧支血流量。 结果训练前造模时,各组缺血区心肌的相对侧支血流量基础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训练4周后,各组缺血心肌的相对侧支血流量较组内训练前均有明显增加(P<0.01),且以单纯PIT组的侧支血流增加最多,由训练前的(39.23±9.39)%增加到(85.31±12.07)%;单纯心肌缺血组、单纯PIT组和NO抑制的PIT组心肌缺血区域心肌相对血流量分别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EGF抑制的PIT组、NO抑制的PIT组及VEGF-NO双抑制的PIT组的心肌相对血流量均明显低于单纯PIT组(P<0.05);VEGF-NO双抑制的PIT组与NO抑制的PIT组的缺血心肌相对血流量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VEGF抑制的PIT组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且NO抑制的PIT组与VEGF抑制的PIT组的组间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rt;0.05)。单纯心肌缺血组和单纯PIT组分别与VEGF-NO双抑制的PIT组比较,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PIT可以通过VEGF和NO增加远隔缺血心肌的侧支血流量,抑制VEGF和NO减弱缺血训练对侧支循环的促进作用;VEGF与NO均参与侧支循环的形成,且VEGF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验证生理性骨骼肌缺血训练上调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FG)的表达与骨骼肌局部缺血产生的缺氧诱导因子(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ɑ,HIF-1α)有关,进一步探讨VEFG的上游调控机制。方法:成年雄性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1)心肌缺血再灌注组(I/R组,n=6);(2)假手术组(Sham组,n=6),步骤同I/R组,但仅穿线,不牵拉;(3)骨骼肌缺血+I/R组(n=6),在心肌I/R之前先实施反复骨骼肌缺血/再灌注。ELISA检测外周血中VEGF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肢体肌肉处HIF-1α的表达。结果:与Sham组相比,心肌I/R组及骨骼肌缺血+I/R组都可促进外周血中VEGF的释放,且后者的作用更显著,骨骼肌缺血+I/R组与心肌I/R组相比对VEGF的释放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Sham相比,骨骼肌缺血+I/R组可以上调HIF-1α的表达(P0.05),而I/R组相对于Sham组HIF-1α的表达无明显的变化(P0.05),且骨骼肌缺血+I/R组与I/R组相比对HIF-1α的表达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骨骼肌生理性缺血可导致局部HIF-1α的高表达,同时对应着外周VEFG的表达增高,且较单纯的心肌缺血水平更高,推测外周VEGF的高表达与缺血局部骨骼肌释放HIF-1α有关。  相似文献   
15.
减重训练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躯干和下肢承重能力下降是导致步行不能的重要原因。传统康复治疗已采用减重的方式进行早期步行训练 ,例如利用水的浮力进行水中步行 ,利用各类拐杖或助行器减少下肢负重等。但是都存在一些不足 ,例如水中运动需要特殊环境 ,拐杖或助行器需要患者增加上肢用力 ,造成步行时身体姿态异常等。减重训练 (partialweightsupport ,PWS)是以传统实践为依据 ,利用悬吊装置不同程度地减少上身体重对下肢的负荷 ,在理论上有利于支撑能力不足的患者早期进行各种步行训练[1 ,2 ] 。目前减重训练已经开始临床应用研究 ,但其价值尚…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蛋白质组学技术方面的方法学进展及其在心血管疾病研究中的应用作系统总结。资料来源:检索Medline1975-01/2005-04与蛋白质组技术在心血管疾病研究中应用相关的文章,检索词为“proteomics,cardiovasculardis-ease”,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英文。同时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4-01/2005-02与蛋白质组技术在心血管疾病研究中应用相关的文章,检索词为“蛋白质组、心血管”,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排除重复性研究和综述类文章。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取包括蛋白质组技术进展和/或心血管疾病蛋白质组研究方向的相关文献,筛除明显不随机或无对照组的试验研究,对剩余文献查找全文。排除标准:重复性研究。资料提炼:收集到81篇关于蛋白质组技术在心血管疾病研究的文章,共收集到26篇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排除的55篇为重复性研究。资料综合:对基因组和蛋白质组关系、蛋白质样品制备、双向电泳、图像分析、质谱鉴定和生物信息学技术的进展,以及蛋白质组技术在心血管疾病研究中的应用进行综合整述。扩张性心脏病是利用蛋白质组学技术研究的最为深入的一类心血管疾病。蛋白质组学为探明缺血性心脏病的发病机制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手段。蛋白质组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必将为医学和相关领域的深入研究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结论:尽管目前蛋白质组学尚处于起步阶段,但是蛋白质组学以其深入揭示疾病状态下机体内所有蛋白质表达规律的优势在阐明人类心脏疾病的细胞和分子机制方面表现出极大的潜力。不久的将来,随着蛋白质组研究技术日趋完善,现行的结构蛋白质组学必然向功能蛋白质组学过渡,为心血管疾病的早期诊断、新药研发以及心脏康复开辟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正>过去的2014年,我们的政府锐意推进改革,反腐倡廉,关注民生;我们的祖国以新的姿态跨入2015年。辞旧迎新之际,我作为一位从医多年的康复医师和从教多年的康复医学教师,和大家共同思考和迎接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1学科内涵拓展长期以来,我们都把有功能障碍或者残疾的人群作为我们的工作对象,强调恢复其功能到最高水平,并重返社会。但是2013年国务院颁发《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20年,健康服务业总规模达到8万亿元以上,基本建立  相似文献   
18.
卓大宏教授,我国现代康复医学事业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于2015年5月27日完成了他辉煌的历史征程。他给我们留下的不仅是中山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不仅是多部康复医学专著和诗集,不仅是数以百计的弟子和学生们,也不仅是他参与创立的中国康复医学会和《中国康复医学杂志》,而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锲而不舍,矢志不渝 在康复医学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的队伍迅速扩大,康复医疗投资已成热潮,康复教育机构如雨后春笋。康复医疗已经被视为21世纪最热门的发展方向。然而卓教授等一批老一辈学者是从白手起家开始,历经60年风雨兼程,大浪淘沙,奠定了中国现代康复医学的基础,培育了当前我们学科的栋梁。他留给了我们锲而不舍,矢志不渝的创业精神,是我们今后攀登新高峰的动力。 生命不息,学习不止 我们学科历史上第一位集科学家、医学专家、医学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国际活动家和文学家为一体的,就是卓大宏教授。卓教授的博学多才,固然有天赋的因素,但是他毕生不懈地学习和探索,生命不息,学习不止,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终成大业。无疑是我们后辈学习的楷模。 开拓创新,止于至善 作为一代宗师,卓教授进行许多开创性的研究,包括太极拳的生理作用、社区康复在中国的实践、康复医疗教育的模式等。卓教授不断开拓创新、严谨求实、精益求精、永不止步的精神,是进行科学研究的核心原则,推动康复医学向高峰发展。 君子风度,厚德载物 一个人达到的高度,取决于其心胸的宽度。卓教授一生清廉,无视物欲横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对于求医者、求教者、求助者,无论年龄大小、职位高低、关系亲疏、距离远近,都一视同仁。可谓君子风度慰芸芸众生,厚德医风载康复大业。  相似文献   
19.
<正>1传统实习模式的弊端目前国内康复治疗技术人才的培养,毕业实习采用传统的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的单一科室实习模式,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忽视了中医传统治疗方法,而在病残者功能的恢复上这些治疗都是不可或缺的康复治疗手段,也是传统康复治疗技术的特色所在。由于康复医学是一门新兴的多学科交叉的学科[1],康复治疗技术是其核心内容。因此,高职教育应以职业岗位需要的能力或能力要素为核心[2],基于这一点,实践  相似文献   
20.
摘要 目的:比较不同年龄组脑梗死患者急性期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恢复的差异。 方法:2012—2014年住院介入康复治疗的脑卒中急性期患者126例,根据年龄分为4组:A组(≤54岁)、B组(55—64岁)、C组(65—74岁)、D组(75岁及以上),于康复治疗前和出院时,分别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量表(NIHSS)、Barthel指数(BI)对各年龄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水平、日常活动能力进行评定和分析。 结果:D组患者康复治疗前后BI差值显著低于B组(P<0.05),相关分析显示BI差值跟年龄呈线性负相关(P<0.05,相关系数r=-0.212);D组出院时NIHSS评分(NIHSS1)显著低于B、C组(P<0.05),BI日均改善率(|BI1-BI0|/介入时程)显著低于A、B组(P<0.05)。 结论:年龄是影响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恢复的重要因素,75岁以上高龄患者其功能恢复程度和速度均降低,而低于75岁者脑梗死急性期其神经功能和日常活动能力恢复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