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5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5篇
药学   16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本研究对253例我院住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就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发生率、发生时间、预后及与年龄、病变部位的关系结合文献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2.
目的观察白脉软膏缓解脑梗死后肌张力增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120例临床诊断为脑梗死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随机分配到试验组(80例)或空白对照组(40例)。采用随机平行对照的试验设计,治疗组在基础治疗上,加用自脉软膏治疗。结果治疗2周时,两组肌张力的变化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4周时,两组肌张力的变化比较,试验组可以明显降低肌张力(P〈0.05)。分期比较则急性期实验组肌张力明显下降(P〈0.05),而恢复期和后遗症期则无明显差别(P〉0.05)。两组NIH评分及残疾评分的变化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白脉软膏治疗脑梗死患者肌张力增高有效.尤以预防急性期的肌张力增高明碌.且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23.
立体定向技术制作大鼠脑出血模型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向大鼠注入自体新鲜不凝血制作脑出血模型,找出一种操作简便、重复性好的脑出血动物模型。方法 参照Yang和Xue的方法,通过立体定向技术注入自体不凝血制备大鼠尾状核出血模型,观察术后血肿形态、脑组织含水量动态变化。结果 血肿形态多为圆形或椭圆形,大小相近。脑组织含水量出血后12h升高,72h达高峰,2w时降至正常。结论 该模型是研究实验性脑出血后脑水肿较为理想的模型,重复性好、易于制备。  相似文献   
24.
患者男性,38岁,因发现“意识不清、呼吸困难1小时”入院,既往有“乙型肝炎”病史,患者于入院前1小时被人发现倒在床下,意识不清,表情痛苦,呼吸弱,当时室内有很浓的煤气味,予搬离房间,急救车送入我院。急诊科体检:BP110/70mmHg,呼吸浅慢,7~8次/分,呈深昏迷状态,双侧瞳孔等大,R=2.0mm,对光反射迟钝,生理反射消失,病理反射未引出,予气管插管、吸氧及呼吸兴奋剂、脱水剂等抢救后,查头颅CT未见异常,转ICU进一步治疗。入院后查体:BP110/70mmHg,P116次/分,R15次/分,中度昏迷,双侧瞳孔等大,对光反射灵敏,颈软无抵抗,浅反射消失,深反射减弱,双…  相似文献   
25.
立体定向技术制作大鼠脑出血模型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通过向大鼠注入自体新鲜不凝血制作脑出血模型,找出一种操作简便、重复性好的脑出血动物模型。方法 参照Yang和Xue的方法,通过立体定向技术注入自体不凝血制备大鼠尾状核出血模型,观察术后血肿形态、脑组织含水量动态变化。结果 血肿形态多为圆形或椭圆形,大小相近。脑组织含水量出血后12h升高,72h达高峰,2w时降至正常。结论 该模型是研究实验性脑出血后脑水肿较为理想的模型,重复性好、易于制备。  相似文献   
26.
原发性震颤(essential tremor,ET)是一种病因未明、具有遗传倾向的运动障碍性疾病,以双上肢及头部不自主震颤为主要临床表现,现将我院收治的1例原发性震颤及其家谱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7.
目的观察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北京航天总医院住院的经颈部超声检查及全脑血管造影提示颈内动脉狭窄患者16例,全部病例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和支架植入术治疗。结果16例患者成功置入支架17枚,术后1例患者出现心率减慢和血压下降;短期随访6个月未出现新发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CD检查未发现明显颈内动脉支架部位再狭窄,支架形态无改变。结论颈内动脉自膨式支架置入术治疗颈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安全有效,但仍需随机对照研究进行长期疗效观察。  相似文献   
28.
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症状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并发症状性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形成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2006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822例脑卒中患者,对其中35例脑卒中后偏瘫并下肢红肿疼痛经静脉造影和/或超声证实的DVT患者资料分析,并通过与同期收治的35例非DVT卒中患者进行血同型半胱氨酸(Hcy)、C反应蛋白(CRP)水平对比,了解症状性DVT的发生率、发生时间及可能的危险因素。结果本院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症状性DVT的发病率为35/822(4.3%),DVT发生在瘫痪侧32例,其中同为左侧28例;脑卒中后发生症状性DVT的时间主要集中在住院2周~4周;肢体肌力0~Ⅱ级31例,Ⅲ级及以上者4例;年龄≥65岁28例;有股静脉置管史21例;合并高血压33例;有糖尿病19例;有心房纤颤者8例;合并高脂血症12例。脑卒中后DVT组血Hcy、CRP水平明显升高,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高龄、重度肢体瘫痪、高血压、糖尿病、房颤、高脂血症、股静脉置管、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炎症可能是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发生DVT的危险因素,为避免DVT的发生及其所产生的不良后果,临床上应对具有上述危险因素的脑卒中患者给予必要的预防。  相似文献   
29.
30.
目的探讨超选择性动脉溶栓联合血管内干预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我院住院治疗的21例进行超选择性动脉溶栓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1例患者中,颈内动脉系统病变16例.其中颈内动脉闭塞2例,大脑中动脉主干及分支闭塞6例,大脑前动脉闭塞1例,脑血管造影未见异常者7例。椎基底动脉闭塞5例,闭塞血管再通者,大脑中动脉4例,椎基底动脉2例。其中7例患者动脉溶栓的同时进行了血管内治疗,5例球囊成形术和2例支架植入术。临床症状完全恢复7例,明显好转或进步8例,无效3例,死亡3例;溶栓后脑出血2例.存活病例无1例并发脑出血及消化道出血。结论对选择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超选择性动脉溶栓联合血管内干预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