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8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2篇
耳鼻咽喉   1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1篇
临床医学   16篇
内科学   14篇
皮肤病学   9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11篇
综合类   83篇
预防医学   14篇
眼科学   17篇
药学   11篇
中国医学   57篇
肿瘤学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61.
62.
目的探讨分析改良膜分割与双手膜清除技术,在23G玻璃体手术中治疗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中的优缺点。方法将有玻璃体手术指征的PDR患者38例41眼纳入研究,进行前瞻性随机对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双手膜清除组、改良膜分割组,比较两种增殖膜去除理念——双手膜清除、改良膜分割的优缺点。比较术中医源孔数量、手术时间、术后视力改善、并发症发生情况等指标。结果改良膜分割技术降低了医源孔的发生,降低了硅油注入率,并未提高术后玻璃体积血、增殖膜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同时不影响视功能恢复。结论改良膜分割技术适用于23G玻璃体手术治疗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联合手术优势明显,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63.
目的:观察五加生化胶囊的类雌激素样作用及有效药用部位。方法用 D-101型大孔树脂柱将五加生化胶囊60%乙醇提取物分离为水洗脱部位、20%乙醇洗脱部位、40%乙醇洗脱部位、60%乙醇洗脱部位,并将各洗脱部位分别配制成10、1、0.1、0.01 mg/ml 4个浓度,作用于MCF-7细胞,进行噻唑蓝(MTT)法检测,计算增殖率(PR)。结果在0.1 mg/ ml浓度时,水、20%乙醇及60%乙醇洗脱部位对 MCF-7细胞增殖均无影响(PR 分别为98.10%、101.06%、106.04%),与空白对照组比较(PR为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0%乙醇洗脱部位可促进 MCF-7细胞增殖(PR为108.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1 mg/ml浓度时,20%、40%及60%乙醇洗脱部位(PR分别为111.72%、122.48%、115.35%)均可明显促进MCF-7细胞增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五加生化胶囊40%乙醇洗脱部位植物雌激素活性最强。  相似文献   
64.

目的:比较不同围手术时期给予玻璃体腔内注射康柏西普联合25G微创玻璃体手术(PPV)及小梁切除术治疗继发于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伴玻璃体积血(VH)的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的手术效果及并发症。

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纳入2016-11/2019-04在我院确诊的PDR伴VH的Ⅲ期NVG患者28例30眼。所有患者均接受25G PPV联合小梁切除术。将其随机分为两组:第1组12例14眼患者于术前3d玻璃体腔内注射康柏西普,第2组16例16眼于25G玻璃体手术及小梁切除术毕玻璃体腔内注射康柏西普(IVC)0.5mg/0.05mL。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观察术后疼痛缓解、虹膜新生血管(INV)消退和最佳矫正视力(BCVA)以及眼压(IOP)控制率情况。

结果:第1、2组均完成手术并分别随访12.40±2.21mo和12.23±2.11mo(P>0.05)。第1组术中出血和术后早期前房出血发生率(29%、14%)低于第2组(75%、56%,均P<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浅前房、脉络膜脱离、玻璃体再出血的发生率无差异(P>0.05)。术后3d所有患者疼痛缓解。第1组IVC后3d(即手术日)93%的INV完全消退,第2组PPV术后7d 94% INV完全消退。末次随访两组患者各有1眼残余少许萎缩的INV。术后1wk,1、3、6mo IOP控制率,第1组依次为93%、79%、64%、57%,第2组依次为94%、75%、50%、44%,两组患者各时间段比较无差异(P>0.05)。两组术后不同时间点IOP与术前相比均明显降低(P<0.05)。末次随访时第1、2组IOP分别为20.45±10.55和22.63±7.24mmHg,与术前42.21±9.11和44.88±11.83mmHg相比明显降低(P<0.05)。两组术后不同随访时间点BCVA与术前相比无差异(P>0.05)。

结论:术前IVC预处理与术毕IVC联合25G PPV及小梁切除术治疗继发于PDR伴VH的NVG相比,术中出血和术后早期前房出血的发生率较低。两种方法IOP控制率相当,虽然随着时间逐渐减低,但是经过及时处理最终可以获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65.
目的对比分析首诊眼科与非首诊眼科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合并巨细胞病毒视网膜炎(CMVR)的眼底特征。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2004年7月至2017年9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徐州市立医院眼科确诊的AIDS合并CMVR患者22例41只眼纳入研究。因眼部症状来眼科就诊后发现AIDS者7例14只眼(FVO组),已知患有AIDS后发生眼底病变者15例27只眼(FVNO组)。所有患者行视力、眼压、裂隙灯显微镜、间接检眼镜检查;屈光间质清晰者21例39只眼均行眼底彩色照相检查,其中5例行FFA检查;5例行OCT和眼部B型超声检查。将CMVR分为暴发型及懒惰型。除2例4只眼外,其余20例37只眼均进行了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所有患者均接受静脉滴注更昔洛韦治疗。41只眼中,行玻璃体腔注入更昔洛韦治疗12只眼;因视网膜脱离行25G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手术10只眼;因广泛视网膜脱离,患者放弃手术治疗7只眼;未接受任何眼科治疗12只眼。治疗后平均随访时间(23±39)个月。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暴发型、懒惰型CMVR的发生率及各自眼底特征。两组患者初诊及末次随访时的视力差异以及CD4+T细胞计数比较采用t检验;两组患者病灶是否累及黄斑以及病灶波及范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暴发型CMVR表现为沿大血管分布的浓密的黄白色坏死灶伴出血以及伴或不伴卫星灶;懒惰型CMVR表现为稀疏的黄白色颗粒状外观病灶伴少许出血。伴随体征包括霜样树枝样血管鞘、视网膜动脉闭塞及视盘水肿等。FVO组7例14只眼均为暴发型。其中,伴视网膜动脉闭塞2例2只眼;伴视盘水肿1例2只眼,为双眼发病者。FVNO组15例27只眼中,暴发型13例21只眼,懒惰型4例6只眼。暴发型患者中,伴霜样树枝样血管鞘4例6只眼,伴视网膜动脉闭塞10例12只眼,伴视盘水肿4例4只眼。FVO组与FVNO组初诊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34,P=0.133);末次随访视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20,P=0.001);初诊时CD4^+T细胞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02,P=0.378)。FVO组病灶累及黄斑和病灶范围波及3~4个象限的患眼数高于FNVO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7.552、7.865,P=0.006、0.005)。结论AIDS合并CMVR首诊眼科者较非首诊眼科者眼底浓密的坏死病灶累及黄斑更多,病灶范围更广。  相似文献   
66.
目的:建立温肾降浊散中大黄酸、大黄素及大黄酚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高效色谱法,ANGLA Promosil C18色谱柱(4.6 mm×250 mm,5μm),柱温30℃,流动相乙腈-0.1%磷酸水梯度洗脱,流速1.0 m L·min-1,检测波长224 nm,进样量10μL。结果:在上述色谱条件下,大黄酸、大黄素及大黄酚之间有良好的分离度,大黄酸线性范围0.757 2~3.786 0μg(r=0.999 4),大黄素线性范围0.347 6~1.738 0μg(r=0.999 3),大黄酚线性范围1.731~8.656μg(r=0.999 2),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1.7%,102.6%,101.1%,RSD分别为2.9%,2.3%,1.9%。结论:该方法简便、准确,重复性好,可为温肾降浊散的质量控制提供可借鉴的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67.
尺、桡骨下1/4骨折常见于发育中的骨骼,是小儿常见骨折,有报道其发病率仅次于肱骨髁上骨折,由于骨折的部位特殊,治疗效果常不理想。自2008年2月至2009年4月我们共治疗儿童前臂下段骨折14例,其中4例出现不同程度再移位,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8.
目的 探讨螺旋断层放疗(helical tomotherapy,HT)系统setup功能矫正位置误差的作用并分析误差的来源.方法 分析36例胸部肿瘤患者兆伏级计算机断层扫描图像信息,收集首次放疗常规复位和第二次放疗setup功能复位扫描的图像,并分别记录与千伏级计算机断层扫描图像配准的位置误差.比较2次复位误差间差异,...  相似文献   
69.
目的与方法为迎接省政府组织的对"出生缺陷干预工程"的终末评估,按照省计生委的要求,我们对全市6个乡镇274个行政村3928名儿童进行了筛查.结果确诊病残儿43例,患病率11.1‰,病种17种,腹股沟斜疝发病率最高占首位,由此可见,出生缺陷干预工程在招远地区已取得成效,我们将继续努力学习业务,刻苦钻研技术,不断提高优生与遗传咨询等服务的能力,使优生技术服务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为提高招远市出生人口素质做贡献.  相似文献   
70.
目的:探讨血清可溶性ST2(soluble ST2,sST2)、半乳糖凝集素3(Galectin-3)对心脏骤停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成功后发生急性心力衰竭的患者近期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ELISA法检测160例CPR后发生急性心力衰竭的患者CPR后24h的血清sST2、半乳糖凝集素3水平,依据随访出院后6个月的终点事件(出院后6个月内患者因出现急性心力衰竭再次入院或死亡)分为发生事件组(A组,58例)和未发生事件组(B组,102例),同时检测患者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采用ROC曲线分析其评估急性心力衰竭患者近期预后的价值。结果:A组血清sST2、半乳糖凝集素3水平均高于B组(均P0.01)。两者联合分析能提高对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P0.01)。LVEDD与LVEF随着sST2和半乳糖凝集素3水平的变化而变化。sST2高表达组(200ng/L)、半乳糖凝集素3高表达组(20ng/ml)患者病死率均高于sST2、半乳糖凝集素3低表达组(均P0.05)。结论:血清sST2、半乳糖凝集素3联合分析能提高对CPR后发生急性心力衰竭患者近期预后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