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1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2篇
耳鼻咽喉   1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1篇
临床医学   16篇
内科学   14篇
皮肤病学   9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12篇
综合类   83篇
预防医学   14篇
眼科学   17篇
药学   13篇
中国医学   57篇
肿瘤学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41.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股动脉导管药盒系统治疗骨折延迟愈合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8例骨折延迟愈合患者行经皮穿刺股动脉药盒系统埋植术,并经动脉导管系统行药物灌注治疗。定期行X线检查进行复查,了解骨折愈合情况。结果经皮穿刺股动脉动脉导管系统行药物灌注治疗后,18例患者中16例最终愈合,愈合时间为7~38周;2例未愈合,但临床症状改善,局部压痛、叩击痛明显减轻。结论经皮穿刺股动脉动脉导管系统灌注药物治疗骨折延迟愈合疗效满意,且为微创性,是治疗骨折延迟愈合的有效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42.
目的:对少见腹膜后良性神经鞘瘤的CT特征、临床表现、病理及鉴别诊断进行分析以提高其术前诊断正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1例腹膜后良性神经鞘瘤的临床及影像资料,结合文献总结其诊治要点.结果:11例病例中,5例因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而在体检时发现,其余6例的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9例病变体积较大,最大径约5~15cm,其余2例最大径约2~3cm.CT平扫肿瘤均呈囊实性,边界清晰,包膜完整,其中2例可见多发斑点状钙化.增强扫描6例病变实性部分呈条絮状轻中度渐进性强化,囊性部分无强化,囊壁及包膜轻度强化.病理证实11例病变均为腹膜后良性神经鞘瘤,经手术完整切除后随访期内未见复发.结论:腹膜后良性神经鞘瘤极少见,临床特征缺乏特异性,CT平扫结合增强检查显示腹膜后巨大囊实性肿块与隐匿的临床表现不匹配时需考虑到良性神经鞘瘤的可能,在与腹膜后其他常见肿瘤仔细甄别后方可做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43.
血小板源生长因子(Platelet—derivedgrowthfactor,PDGF)是由多种细胞合成和分泌的重要促有丝分裂因子,它与靶细胞上的特异性受体(Platelet—derivedgrowthfactorreceptor,PDGFR)结合后可产生促进细胞增殖、分化、趋化等生物学效应。为了阐明慢性胰腺炎(Chronicpancreatitis,CP)胰腺纤维化的形成机制。我们通过建立大鼠慢性胰腺炎模型,采用免疫组化技术对PDGF—B及PDGFR—β在CP过程中的表达进行动态观察,以探讨它们在CP胰腺纤维化形成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4.
目的探讨银杏叶提取物对大鼠脑出血后早期血肿周围神经元凋亡的影响。方法将36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出血组、术前24 h预防用药组、术后0 h治疗组、6 h治疗组和24 h治疗组,每组6只,出血组和治疗组采用尾状核注入Ⅶ胶原酶建立脑出血模型,预防用药组和各治疗组于相应时间点给予银杏叶注射液2 mL.kg-1腹腔注射,各组大鼠均于术后72 h处死。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各组出血灶周围凋亡神经元的Bcl-2、Bax和Caspase-3的阳性细胞数量变化。结果 HE染色显示出血组大鼠尾状核部位的脑组织大量坏死,各治疗组大鼠尾壳核部位的出血坏死灶较出血组缩小,脑组织水肿减轻,其中术前24h预防用药组表现最为明显;Bcl-2、Bax和Caspase-3蛋白在正常组均有少量表达,脑出血后明显增加;预防用药组和各治疗组中,Bcl-2蛋白阳性细胞数较出血组明显升高(P<0.01),Bax与Caspase-3蛋白的阳性细胞数较出血组明显降低(P<0.01);预防用药组Bcl-2蛋白阳性细胞数比各术后治疗组多,Bax与Caspase-3蛋白的阳性细胞数比术后各治疗组少。结论银杏叶提取物能保护大鼠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神经元,抑制神经元凋亡,并且早期用药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45.
目的探讨青刺果油在修复表皮通透屏障功能的同时对表皮抗菌肽表达的影响。方法将BALB/c小鼠随机分为6组:正常(A)组8只、正常+2%青刺果油(B)组6只、模型(C)组8只、模型+2%青刺果油(D)组6只、模型+基质(E)组6只、模型+2%橄榄油(F)组6只。利用1-氯-2,4-二硝基苯(DNCB)和4-乙氧基亚甲基-2-苯基-2-唑啉-5-酮(OX)于C、D、E、F组小鼠背部构建特应性皮炎样模型,然后在B、D组小鼠背部涂抹2%青刺果油,在E组小鼠背部涂抹基质(辛酸/癸酸甘油三酯),在F组小鼠背部涂抹2%橄榄油。分别于干预前、干预3、7、15天用无创性皮肤生理功能测试仪测定小鼠背部受试区经表皮水分流失(TEWL)及皮肤水分,15天后取小鼠背部受试区皮损,用Western blot方法测定cathelicidin和β-防御素(MBD1、2、3、4)的表达。结果无创性皮肤生理功能测试结果显示,用2%青刺果油干预后,D组TEWL值均明显下降,皮肤水分均明显上升;与C组相比,D组TEWL值干预3、15天后明显下降;与E组相比,D组TEWL值干预3、7、15天后均明显下降;D组皮肤水分干预7、15天后明显上升;与F组相比,D组TEWL值干预7、15天后明显下降,D组皮肤水分干预7、15天后明显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用2%青刺果油干预后,D组cathelicidin和MBD3蛋白的表达明显高于A、B、C、E、F组,D组MBD1、2、4蛋白的表达高于C、E、F组。结论青刺果油在修复表皮通透屏障功能的同时可通过增加cathelicidin和β-防御素的表达来增加表皮抗菌肽的表达,从而可用于AD的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146.
患者男性,35岁,因左小腿肿痛,全身畏寒发热50天,1984年12月4日入院。曾于1980年10月在上海某医院诊断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检查:消耗病容,颈部正常,心肺正常,腹软,肝肋下1指,剑突下4指,质硬。脾脏肋下5指,平脐,质硬,无触痛。腹水征(一)。左腹股沟可扪及3枚如鸽蛋大小之淋巴结,右侧有2枚如蚕豆大小,压痛不明显。左小腿中段前侧有5×6cm~2肿块,皮肤不红,肿块质硬,不活动,试穿无脓液,左膝关节活动正常。化验检查:血常规:RBC:0.36×10~(12)/L.Hb:100g/L.WBC:30.9×10~6/L,N:0.78L:0.22,分类中发现幼稚细胞,血沉30mm,AKP<10~(?)(金氏),血钙4.5mEq/L,肝功能正常,AFP(一),x 线左小腿正侧位片示:左胫骨中段呈虫蚀样改变,密度不均匀,无活动性病灶。A 超提示肝脏剑下7cm、肋下1cm 上界第6肋间,前后径8.5cm,有较  相似文献   
147.
本文报告对257例不同孕周的孕妇血清进行乙肝两对半,AFP—RIA 同步测定,按乙肝两对半检查有无阳性分组,合并孕周进行统计学处理后加以分析。对象和方法一、对象:不同妊娠期的257例孕妇均在本院保健门诊建卡,定期检查至分娩。初诊建卡孕期在12~31周,年龄21~34岁,空腹抽取肘静脉分离血清,冰箱保存待测。二、方法:乙肝两对半采用中国深圳南园生化试剂厂的酶标法试剂盒,上海放射免疫分析技术研究所提供的 AFP 双抗放射免疫试剂盒,使用国营二六二厂生产的 FJ—2003/50Gr 免疫计数器测定,各项实验均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操作。  相似文献   
148.
1988年10月11日在北京,迎来了毛泽东同志为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的重要批示发表30周年纪念日。1958年10月11日,毛泽东同志在卫生部党组的有关报告中,作了关于举办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的重要  相似文献   
149.
内质网应激参与实验性视网膜脱离后细胞凋亡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内质网应激介导凋亡途径的标志物生长停滞及DNA损伤基因153(GADD153)在大鼠实验性视网膜脱离后不同时期的基因与蛋白表达水平并探讨内质网应激与视网膜脱离后细胞凋亡发生的关系.方法 对照实验研究.Wistar大鼠88只(88只眼),采用计算机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包括视网膜脱离后1/2、1、2、4、8、16及32 d组;每组各11只鼠(11只眼),通过在视网膜下注射透明质酸钠的方法,建立视网膜脱离模型.在视网膜脱离后1/2、1、2,4、8、16及32 d分别摘除眼球.应用脱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视网膜细胞凋亡情况;采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GADD153 mRNA的表达水平;应用免疫印迹法,检测视网膜组织中GADD153蛋白表达水平;采用免疫荧光和激光共焦显微镜技术,观察GADD153蛋白在视网膜各层细胞的分布.应用SPSS 1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对各组鼠视网膜凋亡细胞百分比和GADD153 mRNA表达水平的比较,采用Kruskal Wallis 检验;GADD153蛋白表达水平的比较,采用One-Way ANOVA检验,以P<0.05作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大鼠视网膜脱离后凋亡细胞主要集中在光感受器细胞层,凋亡高峰出现在视网膜脱离后2~4 d,8 d后显著减少,组间视网膜细胞凋亡百分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423,P<0.05);视网膜脱离后1/2、1、2及4 d,视网膜GADD153 m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χ2=27.223,P<0.05);GADD153蛋白表达水平亦显著升高(F=16.052,P<0.05),主要表达部位在光感受器细胞层.结论 视网膜脱离后内质网应激标志物GADD153被激活,并在视网膜组织表达水平增高,其表达状态与视网膜细胞的凋亡时间和发生位置相一致;内质网应激介导的凋亡途径参与了视网膜脱离后光感受器细胞凋亡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0.
中空栓剂的研究概况及应用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栓剂是古老的外用固体制剂,迄今已有400余年的历史.临床上常用的普通栓剂(conventional type suppository,CTS)系药物粉末与基质混合制成,直肠或阴道给药,基质逐渐融化,药物亦逐渐溶出吸收而发生药理作用.随着栓剂的发展,渡道善照等于1984年研制成了中空栓剂(hollow type suppository,HTS),其外层为基质制成的壳,空心可填充固态、液态和混悬态等各种状态的药物,与CTS相比,HTS具有释药速度快、生物利用度高、制剂稳定性好和应用范围广等优点,扩大了许多药物的给药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