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6篇
神经病学   10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9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依达拉奉联合丹红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依达拉奉联合丹红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急性脑梗死40例给予依达拉奉针剂30 mg加入氯化钠溶液100 ml静脉滴注,30 min滴完,2次/d;丹红40 ml加入5%葡萄糖250 ml静脉滴注,4~6 h滴完,2次/d,共14 d。并设对照组40例,给予抗血小板制剂、舒血宁、胞二磷胆碱,疗程14 d。结果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疗效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P〈0.05)。结论依达拉奉联合丹红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12.
大面积脑梗死系脑血管主干闭塞后导致该动脉供血区脑组织缺血、缺氧,引起脑水肿、颅内压增高、起病急、进展快、病情危重,治疗棘手,死亡率高达80-90%。近几年来,我科应用微创碎吸引流术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刘晓满  孙海鹏 《医学临床研究》2008,25(12):2263-2264
【目的】探讨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有效性。【方法】临床确诊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36倒,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均常规采用糖尿病综合治疗,治疗纽在此基础上给予醛糖还原酶抑制剂依帕司他连用60d。评价治疗前后患者双侧正中神经、尺神经、腓神经和胫后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结果】治疗组正中神经(治疗前41.72m/s升至治疗后44.18m/s)、尺神经(治疗前43.75m/s升至治疗后45.30m/s)、腓神经(治疗前33.63m/s升至治疗后35.90m/s)、胫后神经(治疗前39.22m/s升至治疗后42.90m/s)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明显改善(P〈0.01)。【结论】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安全有效,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脑血管病继发癫痫临床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脑血管病继发癫痫的临床特点。方法:分析经头CT证实的脑血管病患者362例继发癫痫发作35例的临床资料。结果:脑叶病变24例;基底节6例;丘脑2例;蛛网膜下腔3例;中风2周内继发癫痫7例,发作次数少;中风2周后继发癫痫28例,发作频繁,全部需服抗癫痫药物。  相似文献   
15.
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DEACMP)是指急性CO中毒患者经抢救意识恢复,经历2-60(平均14)d的假愈期,又突然出现一系列的神经精神症状。其发病率占急性CO中毒患者的12%-30%,最高达52.5%。如此高的发病率给患者、家庭、社会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及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16.
我科自2007-10至今,应用川芎嗪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1]102例,获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橄榄脑桥小脑萎缩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晓满  邵汝升 《临床荟萃》2006,21(18):1341-1341
橄榄脑桥小脑萎缩(OPCA)是一种较常见于中老年人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病变主要累及橄榄核、脑桥、基底核和小脑半球.此外,舌下神经核、面神经核、红核、黑质和基底节以及大脑皮层、脊髓前角均可受累。现将我科2002年6月至2004年6月收治的6例OPCA患者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董志领  曲桂艳  李花莲  刘晓满 《河北医药》2009,31(24):3370-3371
目的探讨支架置入与脑血管狭窄未作支架的患者1年时,血管狭窄率、脑梗塞的发生率、脑缺血的发生率、NIHSS评分进行对比观察。方法对108例脑血管狭窄后的患者,根据脑灌注成像、头颅CT或头MMI、临床的症状、病史、头颈DSA综合判断后均适合脑血管支架置入,有60例患者行支架置入术,48例患者接受药物的治疗。在发现患者脑血管狭窄1年时对患者行颈部加全脑血管造影、头颅CT灌注成像、NIHSS评分、头颅CT/MRI进行综合的评定。结果通过上述的观察,支架置入的患者在支架置入1年后NIHSS评分、血管狭窄率、脑梗塞发生率、脑缺血的发生率与单纯药物治疗的患者进行比较,支架置入的患者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药物治疗的患者。结论脑血管病的支架治疗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且药物治疗不可替代。  相似文献   
19.
89例颈内动脉狭窄患者中,男51例,女38例,年龄35—78岁,平均53岁。其中左侧颈内动脉狭窄48例合并左侧胚胎大脑后动脉6例;右侧颈动脉狭窄35例合并右侧胚胎大脑后动脉5例;双侧颈内动脉重度狭窄6例。狭窄80~85%占47%;狭窄85%以上占53%;高血压31例;糖尿病11例。  相似文献   
20.
<正>临床资料 (一)一般资料:50例病人入院后均经头颅CT 扫描,确诊为大面积脑梗死。头MRI除外脑干损伤,分为二组。微创碎吸术治疗组27例:男:20例,女:7例。其中年龄最大者:78岁,年龄最小者:54岁。GSC:3~5分23例,GCS 6~ 8分4例。常规治疗组:23例,GCS 3~5分14例,GCS 6~8分 9例。入院后经头颅可扫描,确诊为大面积脑梗死,头颅MR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