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6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0篇
耳鼻咽喉   2篇
基础医学   15篇
口腔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43篇
内科学   267篇
神经病学   162篇
特种医学   28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85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8篇
  1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5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49篇
  2010年   57篇
  2009年   49篇
  2008年   67篇
  2007年   45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14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1.
目的探讨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uid—attenuated inverson recovery,FLAIR)高信号血管征(hyperintense vessel sign,HVS)的可能形成机制和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从南京卒中注册系统中提取自2010年1月到2011年7月期间临床表现为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供血区缺血性卒中或TIA且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显示MCAM1段病变患者的基线资料,FLAIR观察HVS,DSA评估血管狭窄程度和脑侧支循环。结果共纳入101例患者,男性76例(75.2%),平均年龄(53.94±13.47)岁;缺血性卒中90例(89.1%),TIA11例(10.9%);HVS阴性55例(54.5%),HVS阳性46例(45.5%)。在MCA狭窄程度〈50%、50%~70%、70%~90%以及≥90%的患者中,HVS阳性率依次为0%(0/8)、25.0%(3/12)、17.6%(3/17)和62.5%(40/64),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Z=-4.479,P〈0.001)。HVS阳性组软脑膜侧支循环显著性多于HVS阴性组(Z=-6.196,P〈0.001)。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CA狭窄程度是影响HVS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3.943,95%可信区间2.03~7.659;P〈0.001)。结论颅内大血管严重狭窄或闭塞后形成的颅内软脑膜侧支循环是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FLAIR序列HVS形成的主要病理生理学基础。  相似文献   
612.
作为一种经典的血管重建方式,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已被广泛用于颅外颈动脉重度狭窄的治疗.近年来,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rotid artery stenting,CAS)已有逐步取代CEA的趋势.大量临床研究发现,除围手术期并发症外,CEA和CAS后颈动脉再狭窄对患者的预后也具有重要影响.文章就CEA和CAS术后再狭窄的诊断和治疗研究现状做了综述.  相似文献   
613.
颈动脉狭窄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其治疗方法可分为药物治疗、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和颈动脉血管成形支架置入术3种.文章就颈动脉狭窄的处理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614.
卒中足严苇威胁老年人健康的疾病之一,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缺血性卒中的主要原因.由于与卒中存在密切联系.颈动脉粥样硬化一直是神经科的研究热点之一.近年来,MRI技术的发展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并体现出其独特的优越性.文章对MRI在颈动脉斑块评价中的应用做了综述.  相似文献   
615.
目的探讨老年轻度锥体外系征(EPS)的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取无明显神经系统疾病的老年患者150例,记录轻度EPS、脑白质损害(WML)、全身疾病及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Logistic回归分析伴发轻度EPS对ADL的影响。结果61例老年人伴有轻度EPS,合并轻度EPS者的年龄(75.3±3.9)岁、日常生活能力受损(40/61)和并发全身疾病(39/61)的比例较无轻度EPS者〔分别为(73.9±2.9)岁、30/89、37/89)明显增高(P<0.01〕。两组WML发生的比例无明显差异(P>0.05)。控制年龄、全身疾病及WML的影响后,轻度EPS仍是日常生活能力受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老年人伴发的轻度EPS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与日常生活能力下降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16.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颈动脉夹层(CAD)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从南京卒中注册系统中,提取2005年5月—2010年12月经脑血管造影明确诊断的31例经抗栓治疗无效后行支架置入术的症状性自发性CAD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随访数据。结果①在31例CAD患者中,30例支架置入手术成功,术中无并发症发生。术后即刻造影检查,29例CAD病变处狭窄完全消失,伴有夹层动脉瘤者动脉瘤明显缩小。2例患者于术后即刻出现术侧Horner征,其中1例伴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经抗栓治疗后完全缓解。②31例患者入院时NIHSS评分0分的有6例(19.4%,均为TIA患者),1~3分的有12例(38.7%),≥4分的有13例(41.9%),最高者1例为13分;中位数评分为2分。术后出院时NIHSS评分0分的有8例(25.8%),此8例患者入院时评分均≤4分。与入院时比较,有16例NIHSS评分无变化,占51.6%,且入院时评分均≤3分;有15例的评分呈不同程度下降,有2例2分者降为0分;下降最多的1例由13分降至4分;治疗前后评分的自身比较,采用McNemarχ2检验,χm2=14.062,P〈0.01。③对29例手术成功的患者平均随访2.3年,无一例发生术侧血管缺血性事件。术后6~12个月对22例患者进行了DSA或CT血管成像的复查,CAD完全消失,无一例发生支架内再狭窄,伴有夹层动脉瘤者动脉瘤完全消失。结论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CAD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617.
目的研究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症状性椎动脉颅内段狭窄的长期疗效是否优于单纯药物治疗。方法选择101例椎动脉颅内段粥样硬化性重度狭窄(≥70%)患者,分为支架置入组47例和药物治疗组54例。比较2组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再发脑血管事件、死亡及神经功能恢复等长期随访结果。结果 2组患者平均随访(23.3±19.9)个月。支架置入组发生主要终点事件6例(12.8%),药物治疗组10例(18.5%,HR=2.65,95%CI:0.84~8.33,P=0.095)。2组30 d内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47);但30 d至随访结束的累积终点事件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R=0.23,95%CI:0.07~0.81,P=0.022)。支架置入组临床预后良好的比例明显高于药物治疗组(95.7%vs 87.0%,P=0.021)。结论椎动脉颅内段成功置入支架对脑卒中预防效果优于药物治疗,其可改善患者神经功能预后。  相似文献   
618.
目的探讨症状性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后存活患者的预后及其危险因素。方法选取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导致首次脑梗死且1个月时仍存活的患者126例,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经脑血管造影证实,对患者进行随访研究,以脑卒中再发或死亡为终点事件。收集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和血管病变特点,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模型进行危险因素分析。结果 126例大脑中动脉闭塞后存活患者中,平均随访35.7个月(3~66个月),终点事件发生率为14.3%,其中脑梗死再发13例,死亡5例,脑出血2例。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显示,冠心病和伴其他血管狭窄数与患者预后明显相关(OR=8.893,95%CI:2.885~27.418,P=0.000)。结论症状性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存活患者长期预后良好,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是冠心病和伴有其他脑血管病变。  相似文献   
619.
目的 探究131I治疗前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阳性(≥40 IU/ml)的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患者131I治疗后TgAb转阴时间与临床转归的关系,并分析影响的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1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行甲状腺全切术及131I治疗前TgAb阳性的126例DTC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5例、女性111例,年龄11~74(42.1±11.5)岁。将患者按末次随访时的治疗反应分为疗效满意组和疗效不满意组。采用卡方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分析2组间年龄、性别、原发灶最大径、肿瘤是否多灶、是否合并桥本甲状腺炎、术前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水平、TgAb水平(术前及首次131I治疗前)、首次131I治疗后(1、6、12个月)TgAb水平的下降率、TgAb转阴时间、131I治疗总剂量、肿瘤分期、淋巴结分期、淋巴结转移率、首次131I治疗前复发危险分层的差异,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进一步行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影响患者临床转归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预测患者临床转归的最佳临界值。 结果 疗效满意组患者共109例,疗效不满意组患者共17例。2组间首次131I治疗后12个月TgAb水平下降率[89.84%(82.81%,94.70%)对83.01%(74.99%,91.08%),Z=?2.168,P=0.030]、TgAb转阴时间[(25.06±17.96)个月对(45.41±22.11)个月,t=?4.206,P<0.001]、131I治疗总剂量[3 700(3 700,3 700) MBq对5 550(3 700,10 545) MBq,Z=?4.388,P<0.001]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gAb转阴时间(OR=1.036,P=0.034)及131I治疗总剂量(OR=1.033,P=0.001)为预测临床转归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当TgAb转阴时间临界值为31.5个月(曲线下面积为0.766,95%CI:0.650~0.881,P<0.001)时,其预测临床转归的灵敏度及特异度最高,分别为78.00%和70.60%。 结论 对于131I治疗前TgAb阳性的DTC患者,其TgAb转阴时间和131I治疗总剂量是预测患者临床转归的独立危险因素。TgAb在首次131I治疗后31.5个月内转阴的患者更易获得满意疗效,且疗效满意组患者所需的131I治疗总剂量比疗效不满意组更低。  相似文献   
620.
间歇性跛行是发生于腿部肌群的疼痛、痛性痉挛、疲乏和麻木感,症状仅在活动时出现.间歇性跛行不仅是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临床表现,而且也是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的先兆,它是缺血性卒中的又一独立危险因素.间歇性跛行与缺血性卒中有着类似的发病机制,它们在微循环和氧化代谢方面均存在障碍.对于伴有间歇性跛行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可通过防治危险因素,药物或手术治疗等途径来进行治疗,其中,西洛他唑(cilostazol)是目前治疗该类患者最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