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1.
目的:检测辛伐他汀体内给药对大鼠根尖周炎模型病灶中的作用及其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MSCs)中Cyr61表达的影响.方法:构建32只SD大鼠牙齿根尖周炎模型,分为对照组(8只),模型观察组(8只)和辛伐他汀用药组(16只),分期处死后,通过Micro-CT扫描和HE染色法观察病灶情况;用辛伐他汀处理HMSC细胞,检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白内障应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3月—2021年5月该院收治的268例白内障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组,各134例.对照组行小切口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观察组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对比两组术后恢复时间、并发症情况、视力改善情况及术... 相似文献
14.
中节带指背神经的逆行岛状筋膜皮瓣修复指腹缺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介绍中节带指背神经的逆行岛状筋膜皮瓣修复指腹皮肤缺损的方法。方法2003年3月~2006年4月,应用带指背神经的逆行岛状筋膜皮瓣移位修复指腹皮肤缺损11例15指。其中男4例6指,女7例9指;年龄2~51岁。挤伤8例10指,切割伤3例5指。缺损范围1.5cm×1.5cm~2.0cm×1.6cm。(补充指别!)。切取皮瓣范围1.5cm×1.5cm~2.0cm×1.6cm。取前臂内侧全层皮片修复指背供区。结果带指背神经的逆行筋膜岛状皮瓣皮均成活,受、供区创面均期愈合。术后获随访6~17个月,平均12个月。皮瓣色泽、质地与原指腹皮肤接近,指腹饱满。皮瓣两点辨别觉为4~5mm。患指远、近侧指间关节无僵直、活动受限等。结论采用带指背神经的逆行岛状筋膜皮瓣修复指腹皮肤缺损是一种简便、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运用3D数字模型观察前牙区牙齿大小的特征.方法 选取汉族(蒙古人种)青少年正畸患者66例,其中男32例,女34例,11~14岁,平均12.8岁.制取上下牙牙合印模,通过电子扫描技术获得3D数字模型,对上下前牙区牙齿临床冠的高度、宽度和厚度进行测量,观察大小变化规律及其对正畸治疗效果的影响.结果 正畸患者前牙Bolton指数略大于高加索人种均值(P< 0.05);上颌侧切牙和下颌中切牙对前牙区Bolton指数的变化影响最大;上颌侧切牙舌侧边缘嵴厚度变化最大;同名上颌侧切牙和下颌中切牙临床冠宽度有一定差异;同名上颌尖牙及下颌尖牙临床冠高度有一定差异.结论 前牙区牙齿大小有一定变化规律,Bolton指数在不同人种间有一定差异,影响前牙美学及良好咬合关系的建立,从而对正畸疗效稳定产生作用. 相似文献
16.
第一掌背动脉筋膜皮瓣改善第二足趾再造拇指术后的外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介绍应用第一掌背动脉顺行筋膜皮瓣改善第二足趾再造拇指术后屈曲畸形的方法。方法对9例第二足趾移植再造拇指术后,指体过细或趾间关节过度屈曲畸形的患者,以第一掌背动脉起点为轴点,于示指背侧切取筋膜皮瓣进行转移修复,改善再造拇指的外形。皮瓣切取面积为2.0cm×3.0cm~2.5cm×4.0cm。结果术后皮瓣全部存活。随访时间为6~24个月,拇指外形满意,皮瓣质地柔软,肤色接近正常,拇指原有的功能无影响。皮瓣两点分辨觉为6~8mm。结论第一掌背动脉筋膜皮瓣是改善第二足趾再造拇指术后外形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翼状胬肉应用翼状胬肉切除术与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联合治疗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1年2月该院收治的248例翼状胬肉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124例。对照组行翼状胬肉切除术,观察组行翼状胬肉切除术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对比两组治疗效果、围术期指标、并发症及术前术后裸眼视力、角膜散光度。结果 治疗总有效率比较,观察组(97.58%)高于对照组(84.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769,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手术时间更长,角膜上皮愈合时间、结膜瓣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544、10.467、12.198、8.379,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后裸眼视力更高,角膜散光度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367、8.622,P<0.05);并发症发生率比较,观察组(2.42%)低于对照组(11.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641,P<0.05)。结论 翼状胬肉患者应用翼状胬肉切除术与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在实验性根尖周炎中对IL-6和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的影响.方法:构建32只SD大鼠牙根尖周炎模型,分为对照组及用药组(n=16).分别于术后1、7、14、21 d处死实验鼠,X线扫描及免疫组化检测牙槽骨.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ELISA检测IL-6的表达,Western blot... 相似文献
19.
微血管移植术结合中医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微血管移植术结合中医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的临床效果。方法将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78例分为2组,观察组39例采用微血管移植术联合中医综合治疗,对照组39例单纯采用中医治疗,观察2组患者治疗12个月后视力、视野及视网膜电图(ERG)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有效率72%,对照组44%,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2=4.608,P0.05)。2组治疗后平均光敏度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2组患者治疗后平均缺损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所减少,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2组患者治疗后a波振幅均明显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b波振幅升高,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微血管移植术结合中医治疗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有助于提升视力,改善视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术后早期脑电双频指数(BIS)对高分级(Hunt-Hess分级Ⅵ~Ⅴ级)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病人术后意识恢复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择2015年1月至2021年12月手术治疗的156例高分级aSAH,术后3 d记录BIS值,并计算BIS低值、高值、均值;术后随访6个月,根据GCS评分评估意识恢复情况,GCS评分≥13分判定为意识恢复。结果 156例中,术后6个月意识恢复76例;意识未恢复80例,其中昏迷45例,死亡35例。意识恢复组BIS低值、高值、均值较意识未恢复组均显著增高(P<0.01)。ROC曲线分析显示,BIS低值、高值、均值预测意识恢复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58(95% CI 0.682~0.834)、0.866(95% CI 0.808~0.924)、0.830(95% CI 0.765~0.895)。BIS低值≥41预测意识恢复的敏感度为73.7%、特异度为67.5%,阳性预测值为68.3%,阴性预测值为73.0%;BIS高值≥55预测意识恢复的敏感度为92.1%、特异度为75.0%,阳性预测值为77.8%,阴性预测值为90.9%;BIS均值≥47预测意识恢复的敏感度为86.8%,特异度为73.8%,阳性预测值为75.9%,阴性预测值为85.5%。结论 BIS能客观地反映脑电活动,可以预测高分级aSAH术后意识恢复情况,其中BIS高值预测准确性最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