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22.
目的探讨贝伐单抗联合放疗对脑胶质瘤的临床效果及预后改善。方法选择2014年8月—2017年12月收治的60例脑胶质瘤患者,根据术后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30例)和贝伐单抗组(30例)。对照组采用单纯放疗联合替莫唑胺治疗,贝伐单抗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再联合贝伐单抗治疗。两组患者均进行1个月治疗,治疗后观察近期临床疗效。治疗前、后检测血T淋巴细胞水平。治疗后对患者进行随访3年,比较两组患者的预后。结果贝伐单抗组的近期有效率为46. 7%,高于对照组的26. 7%(P 0. 05)。两组治疗后血CD3~+、CD4~+、CD4~+/CD8~+水平均高于治疗前(均P 0. 05); CD8~+水平低于治疗前(均P 0. 05)。贝伐单抗组治疗后CD3~+、CD4~+、CD4~+/CD8~+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均P 0. 05),CD8~+水平低于对照组(P 0. 05)。两组连续治疗1个月的毒副反应(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高血压、出血、乏力及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 05)。贝伐单抗组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为(6. 85±1. 21)个月,中位总生存期为(9. 89±2. 41)个月,均分别长于对照组的(4. 12±0. 89)个月和(7. 27±2. 08)个月(均P 0. 05)。结论将贝伐单抗联合放疗用于治疗脑胶质瘤,有助于提高近期疗效,改善机体免疫水平,不增高毒副反应发生率,能延长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时间和总生存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3.
影响弥漫性轴索损伤预后相关因素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影响弥漫性轴索损伤(DAI)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90例DAI患者的临床和CT资料.结果 (1)90例DM患者恢复良好42例(46.7%),中残14例(15.6%),重残5例(5.6%),持续植物状态11例(12.2%).死亡18例(20.0%).(2)DAI的预后相关因素:入院时GCS评分越低则昏迷时间越长,预后越差.CT微出血灶累及中线区者及伴有弥漫性脑肿胀者预后较差.结论 DM患者入院时GCS评分、DAI病灶的部位及是否伴弥漫性脑肿胀是影响其预后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4.
25.
目的探讨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对大、中型听神经瘤面神经术后保留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手术治疗99例听神经瘤患者,其中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微外科切除肿瘤过程中使用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监测组)49例,直接显微镜下切除肿瘤(非监测组)50例,观察2组患者术后面神经解剖及功能保留率的情况。结果术后2周内按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标准,监测组与非监测组术后功能保留率分别为21例(42.9%)、12例(24%)。结论术中面神经电生理监测的广泛应用,可显著提高听神经瘤患者术后面神经的解剖保留率和功能保留率。 相似文献
26.
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结合蛋白2(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2 binding protein2 IGF2BP2)在脑胶质瘤中的表达状况。方法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47例不同病理级别(9例Ⅱ级,21例Ⅲ级,17例Ⅳ级)胶质瘤组织IGF2BP2表达情况,同时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47例肿瘤组织中IGF2BP2的表达情况。结果Ⅱ级胶质瘤IGF2BP2蛋白阳性表达率阳性率(100%)明显高于胶质瘤Ⅲ级(52.38%)(P=0.013)和Ⅳ级(11.76%)(P=0.000)胶质瘤Ⅲ级高于Ⅳ级(P=0.015);Ⅱ级胶质瘤IGF2BP2的基因表达量(0.075±0.020)高于Ⅲ级(0.047±0.011)(P=0.016)和Ⅳ级胶质瘤(0.026±0.004)(P=0.000),Ⅲ级胶质瘤IGF2BP2的基因表达量高于Ⅳ级胶质瘤(P=0.000)。结论在Ⅱ级胶质瘤组织中IGF2BP2的表达水平高,并且随着病理级别的增高表达减弱,推测IGF2BP2可能在胶质瘤的发生发展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27.
目的 探讨颞下-经岩前硬膜外入路操作中定位内听道的方法.方法 国人成人尸头湿标本10例(20侧),经福尔马林固定,红、蓝硅胶灌注动、静脉系统.颞下-经岩前硬膜外入路开颅.掀起中颅窝底硬膜,暴露并磨除岩尖骨质,保留内听道(IAC).观察并测量颞骨颧突起点后缘(TOZP)、岩浅大神经(GSPN)、弓状隆起(AE)、棘孔(FS)与内耳门前缘、后缘的解剖关系.结果 颞骨颧突起点后缘、棘孔及内耳门前缘所成角度为97.6°±11.4°(81.3°~114.7°),颞骨颧突起点后缘、棘孔后缘与内耳门后缘所成角为82.6°±10.8°(67.0°~105.0°).颞骨颧突起点后缘、棘孔后缘与内耳门前缘所成角约为90°.GSPN与AE所成角度为122.7°±7.6°(108.1°~137.5°),GSPN与内听道内侧壁所成角度为46.6°±4.9°(35.0°~55.2°).结论 利用颞骨颧突起点后缘、棘孔后缘为定位标志,可用于经硬膜外处理岩斜区病变时内听道的定位与保护.定位标志直观,是一种定位内听道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28.
刘仲涛;何鹏;田继辉;秦毅;刘文庆;王圆庆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3,(11):1256-1258,1310
目的研究小脑延髓裂入路相关四脑室周围解剖关系及暴露范围。方法 10例20侧国人成人头颅湿标本,模拟经小脑延髓裂入路逐层解剖。对相关结构进行显微解剖,测量此入路所暴露第四脑室底宽度、小脑后下动脉(PICA)及分支距椎动脉硬膜穿行处平均直线距离。结果经小脑延髓裂入路,纵向可显露从闩至导水管下口,侧向可显露从闩至外侧孔的四脑室底及桥脑背外侧区域。四脑室底长为:(38.6±0.52)mm,导水管下口至闩部距离宽为(17.5±0.49)mm,高为(26.7±0.5)mm。小脑后下动脉的扁桃体延髓段是该入路所涉及的重要血管,扁桃体延髓段走行于小脑扁桃体的下极与延髓之间的裂隙内,本组中上袢未发现变异,其下袢位置变异度较大。PICA及分支距椎动脉硬膜穿行处平均直线距离:延髓支起源:左侧(11.70±1.07)mm,右侧(6.00±0.66)mm。脊髓后动脉起源左侧(5.90±0.38)mm,右侧(10.20±0.86)mm。椎动脉起源左侧(11.00±1.0)mm,右侧(12.80±0.74)mm。结论四脑室周围解剖结构极为重要,小脑延髓裂入路利用小脑自然间隙操作,在不需切开下蚓部的情况下,可充分暴露四脑室的任何部位,通过外侧隐窝可到达脑桥和延髓的背外侧,可减少颅神经及脑干损伤,为第四脑室肿瘤手术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