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0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20篇
综合类   5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10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2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篇
  1999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亚低温对大面积脑梗死患者IL-6和sICAM-1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将发病24 h内入院的大面积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亚低温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亚低温 常规治疗和常规治疗.两组于入院后第1、3、7天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IL-6和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水平,于入院当天及第30天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亚低温组血清IL-6和sICAM-1水平在发病不同时间内均低于对照组,二者血清水平均随时间递减;亚低温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在第30天时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期间未发生严重并发症.认为亚低温治疗可降低脑梗死患者IL-6和sICAM-1表达,改善发病第30天的预后,推测亚低温降低IL-6和sICAM-1的表达是其减轻脑缺血性损害的神经保护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2.
我科自97年4月至98年4月采用脑反射治疗仪治疗脑血管病42例,取得了较明显的疗效,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80例脑血管意外均为住院患者,发病时间为2小时~1天,均经头颅CT确诊为急性脑血管病。其中男性52例,女性28例,年龄在41岁~78岁,平均59.5岁。其中脑梗死刀例(基底节区42例,脑叶18例,脑干2例,丘脑3例,多发性脑梗死3冽,小脑梗死2例);脑出血10例,(基底节区出血4例,外囊出血6例)。临床表现,意识障碍12例,运动性瘫痪65例,80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失语,肢体麻木,头痛、头晕、记忆力减退、失眠等症状。1.…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脑干出血的病因、危险因素及出血量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对72例脑干出血的病人按出血量多少分为3组:A组27例,出血量〈2ml;B组15例,出血量2~5ml;C组30例,出血量〉5ml。分析各组的性别、年龄、原发性高血压人数、饮酒人数构成比及脑干出血量与临床特征、预后的关系。结果3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原发性高血压人数、饮酒人数构成方面无差别;部分临床特征及预后与出血量有关;原发性高血压及长期饮酒是脑干出血的主要病因。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是脑干出血的最重要病因,长期大量饮酒是重要危险因素;并非年龄越大,脑干出血危险性越大;脑干出血量的大小决定着疾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氟西汀对急性前循环脑梗死3个月后运动功能的恢复作用.方法 选择入院的急性前循环缺血性脑梗死偏瘫患者60例,平均年龄46~70岁.采用单盲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在给予常规治疗的同时,在发病3~10 d内晨服氟西汀20 mg,1次/d,持续3个月.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3个月后使用FuglMeyer 量表(FMA)评价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应用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FIM)评价进食、梳洗、穿脱上衣等功能.结果 3个月后治疗组FuglMeyer motor scale (FMMS)及FIM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及早的给予氟西汀,有助于运动功能的改善,氟西汀可能参与促进神经功能的修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中风参芪通络胶囊联合西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1:1的比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拜阿司匹林片100mg,每晚1次;加阿托伐他汀钙片,10mg,每晚1次,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参芪通络胶囊(黄芪、西洋参、白花蛇、赤芍、红花、水蛭、鸡血藤、川芎、茯苓、天麻),1次5粒,1d3次,口服。两组均以15d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结果:治疗组基本痊愈15例,显效10例,有效12例,无效3例,有效率为92.5%;对照组基本痊愈9例,显效6例,有效17例,无效8例,有效率为80.O%。两组疗效对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在降低血清S100β蛋白、sCD40L水平方面效果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中风参芪通络胶囊联合西药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复发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160例,根据脑梗死发生次数,分为脑梗死复发组52例,脑梗死初发组54例,无脑梗死或脑出血对照组54例;检测并比较各组血浆Hcy的水平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类型。结果脑梗死复发组及初发组血浆Hcy水平和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脑梗死复发组血浆Hcy水平和HHcy发生率亦显著高于脑梗死初发组(P<0.05);脑梗死复发组易损斑块发生率显著高于脑梗死初发组(88.5%比64.8%,P<0.05);脑梗死组检出易损斑块患者的血浆Hcy水平显著高于硬斑块患者[(28.96±7.01)μmol/L比(23.56±6.98)μmol/L,P<0.05]。结论血浆Hcy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易损斑块的形成及脑梗死的复发可能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心理健康状况对脑卒中发病的影响。方法采用SCL-90量表对162例初发脑卒中病人(脑卒中组)发病前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并选择158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结果脑卒中组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人际因子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t=8.58~12.79,P0.01)。而两组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因子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脑卒中病人发病前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尤其在躯体化、焦虑、抑郁、人际敏感等负性情绪方面存在较为突出的心理问题,提示负性情绪可能是脑卒中发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使用尼莫地平预防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6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蛛网膜下腔出血治疗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尼莫地平治疗,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经过治疗后,CT复查观察组患者全部显示正常,对照组6例患者并发脑梗死,3例患者出血吸收不全。观察组患者临床症状缓解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脑血管痉挛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蛛网膜下腔出血治疗方法基础上给予尼莫地平进行治疗,可有效缓解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症状,并可降低脑血管痉挛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