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3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50篇
内科学   9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13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49篇
预防医学   14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6篇
中国医学   13篇
肿瘤学   5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最近几年,我们对驻地10所卫生所进行了消毒质量监测。通过监测发现医护人员手细菌污染严重,合格率仅为50%;消毒剂浓度合格率56%.盛装消毒剂容器进行消毒处理的仅占22%;紫外线照射强度合格率为77%。根据本监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初步建议,对基层卫生所的消毒工作质量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2.
目的:探讨胰岛素治疗糖尿病常见护理问题及对策。方法:对2012年1月-2014年1月我科收治的72例使用胰岛素治疗糖尿病住院患者加强常见护理问题的观察及处理。结果:72例糖尿病患者在使用胰岛素治疗过程中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加强对使用胰岛素治疗糖尿病患者常见问题的观察护理是保证糖尿病患者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63.
目的:观察加味四物汤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模型小鼠血小板相关抗体的影响。方法:选取KM小鼠60只,分成空白对照组、模型生理盐水组、泼尼松组与加味四物汤组各15只,用豚鼠抗小鼠血小板血清建立免疫性ITP模型,并用分别给予相应药物进行治疗。观察各组小鼠外周血、血小板相关抗体(IgG)含量及胸脾指数变化情况。结果:与模型生理盐水组比较,泼尼松组与加味四物汤组外周血WBC、PLT计数均显著升(P<0.01),血小板相关抗体(IgG)含量较显著下降(P<0.01),泼尼松组与加味四物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加味四物汤组脾脏指数明显下降优于泼尼松组(P<0.01)。结论:加味四物汤可能是通过改善机体的免疫功能,抑制血小板相关抗体的生成来实现治疗作用的。  相似文献   
64.
目的研究扶正透毒祛毒复方加味青蒿鳖甲汤对髓系微小残留白血病(MRD-L)患者骨髓CD34+细胞源树突状细胞(DC)的影响。方法用Ficoll离心法分离急性髓系MRD-L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BMNC),采用免疫磁珠分选出CD 34+细胞,并培养扩增,用不同浓度中药含药血清联合细胞因子进行体外诱导培养DC,倒置显微镜下观察DC的形态学特征,流式细胞术检测DC表面分子CD 83、CD 80、CD 86、CD 1a、HLA-DR的表达。诱导转化成熟的DC分别激发异体、自体T细胞,MTT法检测激发后的T细胞在不同效靶比时对人白血病细胞株K562的杀伤作用。结果各中药含药血清联合细胞因子培养髓系MRD-L患者CD 34+9 d后均能促进CD 34+分化为形态特征典型的DC,各中药联合细胞因子组、细胞因子组均明显上调CD 83、CD 80、CD 86、HLA-DR的表达,与胎牛血清及空白兔血清对照组比较有统计意义(P<0.01),中剂量及低剂量含药血清组能促进CD 1a的表达提高,与高剂量组、细胞因子组比较有差异(P<0.01),其余各组无明显差异。DC激发T细胞杀伤K562细胞,各中药联合细胞因子组的杀伤率均高于细胞因子组、胎牛血清组和空白兔血清组,其中中剂量和低剂量组又明显优于(P<0.01)或优于(P<0.05)细胞因子组、胎牛血清组和空白兔血清组。T细胞的杀伤作用随效靶比的增高而增强,正常T细胞与患者T细胞对K562细胞的杀伤作用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加味青蒿鳖甲汤能促进髓系MRD-L患者CD 34+细胞向DC转化。  相似文献   
65.
目的构建重组hMAM蛋白,通过杂交瘤技术获得特异性的抗hMAM的单克隆抗体,并鉴定其生物特性。方法克隆表达hMAM 8-93AA、20-52AA、43-70AA、56-82AA、67-93AA区段的抗原,以纯化的pBV220/hMAM(8-93AA)为免疫原,杂交瘤技术筛选出能稳定分泌抗hMAM单克隆抗体的细胞株。采用Western blotting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鉴定其表位和特异性。结果获得6个高纯度的重组抗原,通过pBV220/hMAM(8-93AA)免疫小鼠后,获得2株稳定分泌抗hMAM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MAb1、MAb2分别是识别hMAM20-52AA、hMAM52-67AA片段的特异性单克隆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该抗体仅在乳腺组织中呈阳性反应,在其他肿瘤组织中不反应。结论通过杂交瘤技术成功制备了两株稳定分泌且高特异性的抗hMAM不同位点的单克隆抗体细胞株,为进一步研制高灵敏的乳腺癌早期检测试剂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6.
植入失败是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重要并发症之一.根据发生形式的不同,植入失败分为原发植入失败和继发植入失败,其发生率为1%~60%不等.受者免疫性T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及特异性抗体可能介导植入失败的发生.植入主要受HLA相合程度、移植物的CD34+细胞数量、有核细胞数、移植物来源、预处理、基础疾病、供受者嵌合状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目前,对植入失败的主要处理方法包括二次移植、间充质干细胞输注和造血刺激因子应用等.笔者就造血干细胞移植过程中出现的植入失败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7.
 目的 研究透毒复方青蒿鳖甲汤对急性髓系白血病完全缓解期(AML-CR)患者骨髓CD+34 细胞来源树突状细胞(DC)生物学效应的影响。方法 分离纯化骨髓CD+34 细胞,体外不同浓度透毒中药含药血清与细胞因子联合诱导分化为DC,观察DC形态特征,流式细胞术检测DC表面分子CD80、CD83、CD86的表达,将DC分别与自体、异体外周血T细胞共同培养,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比色法检测激活的T细胞不同效靶比对人类白血病细胞株(K562细胞)的杀伤效应。结果 青蒿鳖甲汤联合细胞因子能促进AML-CR患者骨髓CD+34 分化为形态典型DC,不同剂量含药血清均能上调DC表面特征性分子及共刺激分子CD80、CD83、CD86比例,较单纯细胞因子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含药血清组较单纯细胞因子更能激发外周血T淋巴细胞对K562细胞的杀伤作用,两者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青蒿鳖甲汤能促进髓系微小残留白血病患者CD+34 细胞向DC转化,提高DC的生物学效应。  相似文献   
68.
[目的]探讨CD44v6、MUC1及VEGF在三阴性乳腺癌中的生物学特征及其对预后评估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CD44v6、MUC1及VEGF在104例三阴性乳腺癌、168例非三阴性乳腺癌中的表达。[结果]CD44v6及MUC1在三阴及非三阴性乳腺癌中的表达无明显差异.VEGF在非三阴性乳腺癌的表达明显高于三阴性乳腺癌(P〈0.05)。在三阴性乳腺癌中,CD44v6、MUC1及VEGF表达与年龄、组织学分级、肿瘤大小、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均无明显相关性:在非三阴性乳腺癌中,除CD44v6在无淋巴结转移组表达明显高于转移组(P〈0.05)外,CD44v6、MUC1及VEGF表达与其他临床病理参数均未见明显相关性。CD44v6、MUC1及VEGF联合检测,阳性率明显增加。但不同组合中三阴性乳腺癌及非三阴性乳腺癌的表达仍无差别。[结论]未发现CD44v6、MUC1及VEGF在三阴性乳腺癌中存在表达优势,且与预后参数如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情况无明显相关性,其预后价值有待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69.
甲型H1N1流感病毒抗原表位区段的克隆和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统计,全世界每年流感流行都会造成10%~20%的人感染流感病毒,给整个社会带来极大的经济负担。2009年4月在墨西哥、美国暴发的甲型H1N1流感,其病毒是一种与猪流感病毒高度同源的新型变异毒株,它包含禽流感、猪流感和人流感3种流感病毒的基因片段,同时拥有亚洲猪流感病毒和非洲猪流感病毒的特征,是一种“杂交型”流感病毒。与传统的猪流感病毒不同,该病毒能在人和人之间快速传播。到目前为止,全球40多个国家均发现有甲型H1N1流感病毒感染的存在,国内外高度关注该病毒诊断试剂和疫苗的研制。  相似文献   
70.
致病型艰难梭菌( Clostridium difficile,CD)分泌的TcdA和TcdB毒素是主要的毒力因子,其基因表达受到致病性决定区( pathogenicity locus,PaLoc)基因簇中多个因子调控。有研究表明,PaLoc中tcdC基因有可能编码一种对tcdA和tcdB基因表达具有负调控作用的蛋白因子,但也有研究结果与上述结论不同。关于tcdC基因功能尚存争论,其在致病过程中的作用机制仍不明确。该文主要针对艰难梭菌tcdC基因结构、功能等方面进行了综述,为进一步深入研究CD的致病机制并探索新的药物治疗靶点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