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7篇 |
免费 | 2篇 |
专业分类
妇产科学 | 2篇 |
临床医学 | 3篇 |
内科学 | 7篇 |
神经病学 | 9篇 |
特种医学 | 9篇 |
外科学 | 10篇 |
综合类 | 8篇 |
预防医学 | 3篇 |
药学 | 7篇 |
肿瘤学 | 1篇 |
出版年
2023年 | 1篇 |
2021年 | 1篇 |
2020年 | 3篇 |
2019年 | 1篇 |
2014年 | 3篇 |
2013年 | 1篇 |
2012年 | 5篇 |
2011年 | 4篇 |
2010年 | 2篇 |
2009年 | 5篇 |
2008年 | 3篇 |
2007年 | 2篇 |
2006年 | 6篇 |
2005年 | 6篇 |
2004年 | 2篇 |
2003年 | 1篇 |
2002年 | 2篇 |
2001年 | 5篇 |
2000年 | 2篇 |
1999年 | 1篇 |
1998年 | 1篇 |
1992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本文就 5 0例经临床证实的脑脓肿CT表现进行分析。1 材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5 0例脑脓肿 ,男 31例 ,女 19例 ,年龄 2~ 14岁。主要临床表现为头痛、嗜睡、呕吐、发烧、癫痫等。病程 3天~ 1年。1 2 扫描方法 采用PickerIQCT机 ,以听眦线为基线 ,向上连续扫描 ,层厚 10mm。 5 0例均有平扫和增强扫描 ,46例有脱水抗炎治疗后 1月~ 1年CT增强扫描。2 结 果2 1 CT扫描 5 0例中单发脓肿 41例 (其中单房者 2 7例 ,多房间隔者 14例 ) ,多发脓肿 9例。位于幕上额、颞、顶、枕叶内 48例 ,位于幕下小脑半球 2例。脓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头颈部良性疾病术前介入栓塞的临床价值。方法头颈部良性疾病16例(鼻咽血管纤维瘤8例,颌面部神经纤维瘤5例,颌面部海绵状血管瘤1例,下颌骨血管瘤1例,左颈部血管瘤1例),手术前1~3d进行超选择供血动脉栓塞术。结果超选择供血动脉栓塞后手术,有效的减少了术中出血,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减少了术中、术后输血,有效降低术中和术后病死率。结论头颈部良性病变,术前经动脉栓塞,可有效减少术中出血,是一种安全、有效、经济的辅助治疗方法,对头颈部疾病的手术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椎体肿瘤是临床上常见病和多发病之一 ,常引起病人截瘫或肢体功能障碍 ,随着脊柱外科的发展 ,患病椎体切除加固定术已成为治疗本病的有效方法。由于椎体肿瘤供血丰富 ,手术中出血量大 ,增加了手术的难度及危险性 ,为了探讨介入放射学在椎体肿瘤治疗中的作用 ,我们对 8例病人进行了动脉栓塞治疗 ,取得了明显的效果。1 材料和方法患者 8例 ,男 4例 ,女 4例。年龄 15 62岁 ,平均 42岁。病程 10月 2年。 3例腰疼及下肢活动不便 ,3例两下肢瘫痪及大小便失禁 ,1例腰骶部不适 ,1例下腹部疼痛及盆腔肿块。所有病人术前均经平片、CT及MR检查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超选择性子宫动脉栓塞术(UAE)对子宫腺肌病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对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妇产科2005年1月至2009年11月68例资料完整的采用UAE治疗有痛经的子宫腺肌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后1、3、6、12个月及以后每年1次随访观察并记录患者痛经缓解程度、月经量改变、血红蛋白变化及子宫体积变化情况。结果 UAE术后平均观察(36.3±12)个月。患者痛经缓解临床有效率为86.8%(59/68)、临床无效率为8.8%(6/68)、复发率4.4%(3/68);66例月经过多者UAE后月经量不同程度减少,1例出现闭经。子宫体积呈进行性缩小。结论 UAE治疗子宫腺肌病具有微创、安全、简单的特点,对于有痛经的患者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超选择性子宫动脉栓塞及联合侧支动脉栓塞控制产后出血的治疗效果。方法:143例产后出血患者随机分成2组,A组单纯行超选择性子宫动脉栓塞;B组行超选择性子宫动脉栓塞后经髂外动脉造影发现有侧支动脉,再行侧支动脉栓塞,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后血压、心率。结果:A组89例患者中有2例手术失败,手术成功率为97.75%,B组54例患者,无手术失败,手术成功率为100.00%。A组手术时间(46.91±7.86)min,B组(58.55±8.19)min,A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B组(t=-0.448,P<0.001),A组术后血压(116.30±12.75)/(72.57±6.19)mmHg,术后心率(90.23±11.65)次/min,与B组(118.31±11.37)/(76.25±5.97)mmHg,(88.38±10.71)次/min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29,P=0.897;t=1.606,P=0.111)。结论:超选择性子宫动脉联合侧支动脉栓塞可以有效控制产后出血,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3DDCE MRA和DSA对原发性Budd-Chiari综合征的分型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行3DDCE MRA和DSA检查的原发性Budd-Chiari综合征患者的病例资料,所有患者经DSA证实至少有一支肝静脉或入右心房段及肝后段下腔静脉存在病变且无肿瘤、血栓等基础疾病。对所有患者的3DDCE MRA图像质量进行评价(1~4分,依次为优、良、中和差),以DSA检查作为金标准,评估3DDCE MRA诊断BCS的能力,包括检出静脉病变的总敏感度、特异度及诊断准确度,显示下腔静脉及肝静脉(肝左、肝右及肝中静脉)病变各自的敏感度以及发现副肝静脉的敏感度,采用Kappa检验评估这两种检查方法对BCS分型诊断的一致性。结果:46例中44例的3DDCE MRA图像质量评分为3~4分,仅2例图像质量为2分。3DDCE MRA正确诊断BCS 45例。46例患者共184支血管段中DSA共检出151支静脉病变,3DDCE MRA正确诊断141支、误诊2支,MRA发现静脉病变的总敏感度为93.4%(141/151),特异度为94.0%(31/33);发现下腔静脉病变的敏感度为94.9%(37/39),发现肝右、肝中及肝左静脉的敏感度分别为94.1%(32/34)、92.3%(36/39)和92.3%(36/39);显示副肝静脉的敏感度为83.3%(25/30)。3DDCE MRA对所有患者的分型诊断符合率为86.7%(39/45),且与DSA之间存在高度一致性(Kappa=0.667,P<0.05)。结论:3DDCE MRA可较准确地对原发性BCS进行诊断和分型,能够对患者的介入治疗方案的制订和导管入路的选择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新生血管对颅内血肿吸收的影响。方法 :家兔 5 4只 ,分为A、B、C、D 4组。B、C、D 3组分别制作硬膜外血肿 (epiduralhematoma ,EDH)、硬膜下血肿 (subduralhematoma ,SDH)及脑内血肿 (intracerebralhematoma ,ICH)实验性家兔颅内血肿动物模型。CT观察各血肿的动态改变 ,同时检测早期不同血肿周围VWF的表达。结果 :3组中以D组ICH吸收最快 ,其血肿周围新生血管数量最多 (P <0 .0 5 )。结论 :颅内血肿形成后 ,其血肿周围新生血管的形成对血肿的自身溶解、吸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19.
20.
目的 通过对无症状腔隙性脑梗死的患者以及有症状非腔隙性脑梗死的患者的危险因素进行比较分析,初步探讨这两类疾病的发病机制异同. 方法 选取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体检中心进行健康检查的年龄在50岁以上的体检者共1989例,检查出48例无症状腔隙性脑梗死(A组)以及51例有症状非腔隙性脑梗死(B组)分别与1862例非脑血管病对照组进行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然后进行多因素分析,再在两病例组间进行危险因素分布的比较以及数量的比较分析.结果 经过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后得到年龄、高血压及吸烟是无症状腔隙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而有症状非腔隙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是年龄、性别、糖尿病、酗酒、卒中家族史及颅内动脉狭窄(P<0.05).组间比较显示糖尿病和颅内动脉动脉狭窄在两组间的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糖尿病x2=17.603,P=0.008;颅内动脉狭窄:,x2=19.319,P=0.005).有症状非腔隙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数量明显多于无症状腔隙性脑梗死,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2598,P=0.009). 结论 无症状腔隙性脑梗死和有症状非腔隙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存在差异,而血管机制有所不同,糖尿病及颅内动脉狭窄在有症状非腔隙性脑梗死中更多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