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2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20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29篇
综合类   9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JESSH.  LONNER  JEFF  G.  JASKO  ROBERT  E.  BOOTH  JR.  关振鹏 《骨科动态》2007,3(2):78-83
背景:髌股关节置换术对于仅侵犯膝关节前间室的单发性关节炎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但是当其需要行翻修手术时,是否会影响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结果仍不明确。本研究旨在回顾先期行髌股关节置换术后再进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结果。 方法:我们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对10例患者共12膝失败的髌股关节置换进行了翻修,翻修原因,包括单发的进行性胫股关节炎(6膝)、单发的髌股关节轧住和轨迹不良(3膝)以及两者同时存在(3膝)。这些患者在髌股关节置换术后进行翻修术的平均时间为4年,每个膝关节均使用了后稳定型假体,未使用加长柄、填充垫或结构性骨移植物。术后对这些患者进行了临床及影像学随访,其中包括美国膝关节学会临床及功能评分(KSS)。术前我们就对这些失败的髌股关节置换术进行了评估,并获得了术前KSS评分。 结果: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3.1年,平均KSS临床评分和功能评分从术前的57分和51分分别增加至术后的96分和91分。在最近的随访中,没有临床和影像学证据表明这些患者存在髌股关节轨迹不良、松动和磨损。 结论:基于我们对本组患者的小样本短期随访经验,髌股关节置换失败后进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翻修术不会影响其结果。 可信水平:治疗性研究,Ⅳ级。进一步可信度参见作者介绍。  相似文献   
62.
目的通过枕颈倾斜度(occipitocervical inclination,OCI)与枕颈矢状位各参数间的相关性研究,评价枕颈倾斜度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通过北京大学首钢医院骨科门诊招募无颈肩部症状的416名志愿者,其中男性177例,女性239例;年龄18-85岁,平均(49.44±14.54)岁。运用PACS系统在标准侧位颈椎X线片上测量OCI、枕颈角(occipitocervical angle,OCA)、颈椎前凸角(cervical lordosis,CL)、C2-7矢状位平衡(C2-7sagittal vertical axis,C2-7SVA)、T1椎体倾斜角(T1slope,T1S)等矢状位参数,运用SPSS 20.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OCI、OCA、CL、T1S、SVA分别为(111.14±8.68)°、(22.97±8.02)°、(17.02±11.32)°、(26.47±6.90)°、(19.08±9.48)mm,其中OCA、CL、T1S男女性别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CI与OCA、SVA之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r分别为0.623(P<0.001)、0.433(P<0.001)。结论枕颈倾斜度是一个测量简便、稳定可靠的枕颈部矢状位参数;我们推荐中国人正常的OCI值为110°,可为术中快速有效的确定枕颈部中立位以及评价颈椎矢状位平衡提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63.
不同程度屈膝挛缩畸形人工全膝关节置换的早期疗效比较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目的探讨不同程度屈膝挛缩畸形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kneearthroplasty,TKA)后的早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03年12月行TKA的65例97膝屈膝挛缩畸形患者资料。其中骨关节炎51例74膝,类风湿关节炎14例23膝。单膝置换33例33膝,双膝同时置换32例64膝。按屈膝挛缩畸形程度不同将患者分成A、B两组,A组屈曲挛缩<20°(0~15°)32例49膝,B组屈曲挛缩≥20°(20~60°)33例48膝。A、B两组膝关节术前屈曲挛缩度数、活动度(rangeofmotion,ROM)、KSS(kneesocietyscore)评分及功能评分分别为10.7±8.0°、104.6±20.0°、29.1±18.0、32.6±20.7和28.2±7.8°、60.8±26.6°、12.1±13.2、26.8±18.1,各指标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均采用Scorpio后稳定型骨水泥固定假体,行初期置换。术后3~4d在同一康复师指导下行CPM及主动功能锻炼。结果患者获随访8个月~3年6个月,平均2年7个月。A、B组术后膝关节屈曲挛缩度数、ROM、KSS评分和功能评分分别为0.4±2.1°、108.6±19.0°、82.1±13.8、72.3±29.1和1.3±3.2°、98.6±16.4°、75.9±8.2、81.4±26.9,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患者总满意度为94.6%,无深部感染及再翻修者。结论膝关节屈膝挛缩畸形严重与否对TKA的早期疗效无明显影响;TKA后ROM有“趋中”现象;术后早期行膝关节功能锻炼也是获得功能改善的重要环节之一。  相似文献   
64.
目的探讨体重指数及年龄对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veinthrombosis,DVT)的影响。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04年4月~2004年8月符合纳入条件行髋、膝人工关节置换术的9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7例,女68例。年龄23~78岁,平均60岁。体重指数(bodymassindex,BMI)14.34~40.39kg/m2,平均25.88kg/m2。人工髋关节置换43例48髋,人工膝关节置换52例80膝。患者按WHOBMI标准分层,即:非肥胖BMI≤25.00kg/m2、超重BMI25.01~27.00kg/m2、肥胖BMI27.01~30.00kg/m2、病理性肥胖BMI>30.00kg/m2,以及按年龄分为≤40岁、41~60岁、61~70岁、>70岁4层,研究其与关节置换术后DVT的相关性。患者术前及术后7~10d均行低分子肝素抗凝预防术后DVT,并于术后7~10d采用彩色多普勒检查双下肢深静脉血流通畅情况及DVT发生率。结果术后45例患者发生DVT,发生率为47.4%,近端DVT发生率为3.2%。DVT组BMI为27.50±3.18kg/m2,高于无DVT组(24.42±4.51kg/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层后,BMI>25kg/m2的患者发生DVT的风险是BMI≤25kg/m2患者的2.24倍(P<0.05);BMI按WHO标准进行分层后,超重、肥胖及病理性肥胖的患者发生DVT的风险分别是非肥胖患者的7.04、4.80及9.60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肥胖患者发生DVT的风险比其他两层患者低,而病理性肥胖患者发生DVT的风险最高。DVT组年龄为65.24±6.98岁,高于无DVT组(54.84±15.11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1~60岁、61~70岁及>70岁组患者发生DVT的风险分别是年龄≤40岁患者的24.0、38.2及24.4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肥胖(BMI>25kg/m2)及高龄(年龄>40岁)是影响人工关节置换术后DVT形成的高危因素,其中61~70岁的患者发生DVT的风险最高。肥胖、高龄患者行人工关节置换术时应予足够预防性抗凝治疗,术后严密观察双下肢情况,必要时行超声或静脉造影检查,防止发生致命性肺栓塞。  相似文献   
65.
目的 探讨对合并僵/强直畸形的炎症性肘关节炎患者行半限制性人工全肘关节置换的早期疗效.方法 2008年4月至2010年1月采用Coonrad-Morrey半限制型假体治疗肘部疾患7例(7肘),其中类风湿关节炎4例,银屑病性关节炎2例,肘关节骨关节炎1例;其中男2例,女5例;年龄41~65岁,平均49.75岁.结果 7例患者均获得随访,肘关节屈伸活动度由术前的52.5°(0°~75°)上升至术后的102.86°(80°~118°)(P〈0.05);肘关节前臂旋前、旋后的活动范围由术前的71.25°(0°~120°)提高至115°(50°~150°)(P〈0.05).患者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MEPS评分)由术前的55.63分提高至术后的81.25分(P〈0.05);3肘优,3肘良,1肘可,优良率85.7%.并发症:1例完全强直肘关节术后1周康复锻炼时出现肱骨内髁骨裂,石膏固定治疗后6周愈合,1肘术前即有尺神经支配区感觉减退,术后6个月尺神经支配区感觉部分恢复.结论 对于合并僵/强直畸形的炎症性关节炎患者行半限制性人工全肘关节置换术的早期疗效较好,具有彻底矫正畸形、消除疼痛,改善肘关节功能的优点,但中长期疗效仍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66.
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中,股骨假体对线决定了髌骨轨迹及膝关节屈膝间隙的稳定性[3].若股骨假体安放不当会导致髌骨与股骨假体的过度磨损,从而使假体寿命缩短或出现一系列髌骨并发症及膝前痛等症状.股骨外科上髁轴(surgical epicondylar axis,SEA)是膝关节屈伸旋转轴线.传统的根据股骨后髁轴(posterior condylar line,PCL)外旋3°截骨安放股骨假体的方案缺乏个性化,有学者建议在TKA之前行CT检查测量股骨后髁角(posterior condylar angle,PCA),从而使TKA术中股骨假体的旋转对线尽量与SEA平行,从而达到最好的力学重建效果[3].笔者通过测量TKA术后患者股骨假体PCA及髌骨适合角(congruence angle,CA)和外侧髌股角(lateral patellofemoral angle,LPTA),旨在分析术后假体PCA与CA及LPTA间的相关关系,以及不同手术方式对患者术后CA及LPTA的影响.  相似文献   
67.
目的 比较分析老年人移位股骨颈骨折内固定失效后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replacement,THR)和老年人移位股骨颈骨折后Ⅰ期行THR的临床效果,探讨老年人移位股骨颈骨折的治疗方法. 方法对2001年4月-2007年4月因移位股骨颈骨折内固定失效后接受THR的老年患者16例(研究组)和因移位股骨颈骨折接受Ⅰ期THR的老年患者20例(对照组)全部进行了随访.其中研究组男7例,女9例;年龄50~85岁,平均66.5岁.随访时间24~96个月,平均58.25个月.对照组男6例,女14例;年龄51~83岁,平均68.1岁.随访时间24~70个月,平均49.50个月.36例患者伤前生活能够完全自理并有正常的户外活动.比较分析两组行THR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THR术后随访时的患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卡氏生活质量评分. 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具有可比性.研究组THR手术时间(115.66±34.35)min,对照组手术时间(91.25 ±15.80)min(P<0.05);研究组THR术中出血量(546.86 ± 377.04)ml,对照组术中出血量(320.00 ± 155.94)ml(P<0.05);研究组THR术后随访时Harris评分(87.25 ± 7.53)分,卡氏生活质量评分(95.00 ± 5.16)分,对照组THR术后随访时Harris评分(90.20 ± 5.46)分,卡氏生活质量评分(96.00±0.73)分(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均未发生感染和翻修,各有1例患者死亡.结论 老年人移位股骨颈骨折内固定失效后的THR手术风险高于老年人移位股骨颈骨折后Ⅰ期的THR.THR是治疗老年人移位股骨颈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8.
TNF-α诱导类风湿关节炎滑膜成纤维细胞MAPKs通路的活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INF-α在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成纤维样滑膜细胞(Fibroblast-like synoviocyte,FLS)信号转中MAPKs激活情况。方法:原代培养类风湿性关节炎滑膜成纤维细胞:应用Westenblot检测TNF-α短时间内引起RAFLS蛋白质酷氨酸磷酸化状态变化,及其对MAPKs家族成员活化的浓度效应和时间相特点。结果:INF-α可以瞬时引起  相似文献   
69.
目的:评估术前和术后联合使用一种选择性环氧合酶2抑制剂-罗非昔布,对双侧人工全膝关节同时置换术后疼痛、出血量及膝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以观察其安全性和对减少术后阿片类药物用量的有效性。方法:2002-02/04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关节病诊疗研究中心选择准备行双侧人工全膝关节同时置换术的患者共30名,男5例,女25例。进行随机、安慰剂对照、双盲试验。患者分为两组:①罗非昔布组:麻醉诱导前一两个小时给予口服罗非昔布25mg,手术中采用硬膜外麻醉加全身麻醉的方法,术后给予PCEA连续3d镇痛,术后第3天开始连续7d继续给予口服罗非昔布25mg。②安慰剂组:麻醉诱导前一两个小时及术后第3天开始连续7d给予口服安慰剂,其余同罗非昔布组。主要观察指标为改良数字疼痛评分、镇痛满意度、术中及术后的出血量、患肢膝关节术前/术后的活动度(ROM)以及患肢膝关节术前/术后的膝评分和功能评分。结果: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合并用罗非昔布可明显降低术后24h静息时和48h静息时和活动后疼痛评分(P<0.05);并在术后第1天减少经肌注芬太尼补救治疗(χ2=3.84,P=0.042),从而减少阿片类药物的用量。罗非昔布组术后24h患者总体镇痛满意度可达到Ⅲ或Ⅳ级100%(15/15),明显高于安慰剂组60%(9/15)(χ  相似文献   
70.
目的:分析完全加压超声联合彩色血流多普勒显像对全膝关节置换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断价值。方法:随机抽取2006-03/09择期行全膝关节初次置换患者42例59膝,其中左膝14例,右膝11例,双膝17例。均选用美国Depuy公司含庆大霉素骨水泥固定假体。置换后(13±2)d均由专人做双下肢完全加压超声联合彩色血流多普勒显像检查和静脉造影检查。结果:完全加压超声联合彩色血流多普勒显像检查共发现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者12例,有症状者3例,其中单膝1例,双膝2例。血栓部位均在远端,其中左下肢者5例,右下肢者3例,双下肢者4例。静脉造影检查共发现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者7例,有症状者3例,其中单膝1例,双膝2例;血栓部位均在远端,其中血栓部位在左下肢者3例,右下肢者2例,双下肢者2例。与静脉造影检查相比,完全加压超声联合彩色血流多普勒显像检查在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断方面,其精密度达到0.714,特异度为0.80。结论:采用完全加压超声联合彩色血流多普勒显像检查可以形成特定的声像资料,与静脉造影相比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灵敏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