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11篇
基础医学   64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4篇
皮肤病学   12篇
神经病学   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30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18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91.
目的 探讨活动期SLE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是否介导了T淋巴细胞对血管内皮细胞的黏附.方法 体外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活动期SLE PBMC培养上清液预刺激48 h,通过RT-PCR检测PBMC培养上清液诱导HUVEC黏附分子的表达;划痕实验检测PBMC培养上清液诱导内皮细胞运动迁移能力的改变;HUVEC与T细胞共培养,研究PBMC培养上清液预刺激是否影响T细胞对HUVEC的黏附.结果 HUVEC经过活动期SLE PBMC培养上清刺激后,内皮细胞黏附分子ICAM-1mRNA,VCAM-1 mRNA和E-钙黏蛋白mRNA表达明显增加,而IL-17抗体能明显抑制黏附分子的表达.黏附分子表达增加介导了内皮细胞运动能力增加,介导T细胞对内皮细胞的黏附,而IL-17中和抗体能抑制T细胞对内皮细胞的黏附和抑制内皮细胞的运动迁移.结论 活动期SLE PBMC培养上清液可以通过诱导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分子表达,黏附T细胞,介导狼疮血管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92.
抗原提呈细胞被外来脂质抗原感染后,该抗原提呈细胞内合成的CD1分子可以在内质网中与脂质抗原结合,随后CD1-脂质抗原复合物移行至细胞膜表面,被CD1限制性T细胞识别。CD1限制性T细胞也可以识别CD1分子与自身脂质抗原的复合物,然后被快速激活,实现辅助和效应功能。CD1限制性T细胞与抗原提呈细胞、NK细胞和其他淋巴细胞的相互作用,在抗感染免疫,抗肿瘤免疫以及平衡自身免疫和耐受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3.
目的研究在神经突触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的集聚蛋白(agrin)是否在淋巴细胞中表达并影响淋巴细胞的活化和免疫突触的形成。方法 应用RT—PCR检测集聚蛋白在静止和活化淋巴细胞中的表达。并应用实时定量PCR检测分析集聚蛋白的表达量与淋巴细胞活化之间的关系;用抗集聚蛋白抗体观察其对淋巴细胞增殖和免疫突触形成的影响;应用共聚焦显微镜观察集聚蛋白是否参与免疫突触的形成。结果 RT—PCR结果显示集聚蛋白在静止和活化的淋巴细胞中均有表达,且经过实时定量PCR分析发现.集聚蛋白的表达和淋巴细胞的活化密切相关;当集聚蛋白被阻断后淋巴细胞的增殖被显著抑制;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发现,集聚蛋白在活化的淋巴细胞中以帽化结构形式存在。且和CD3分子共定位,抗集聚蛋白抗体可以明显减少这种帽化结构的形成。结论 在神经突触中发挥重要作用的集聚蛋白同样存在于淋巴细胞.可能通过影响淋巴细胞的免疫突触的形成参与淋巴细胞的活化。  相似文献   
94.
目的:研究真核化的原核表达系统——pCMV-T7poL/pT7IRES-HBs双质粒共表达体系与常规真核表达质粒相比在真核细胞中的表达差异;基因免疫小鼠诱生特异性体液免疫应答的能力及二者所诱生的抗体亚型的差异。方法:运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构建真核化的原核表达系统,将构建的质粒进行基因免疫,应用DOT-EIA和ELISA等检测其所产生的抗体水平。结果:①真核化的原核表达系统在真核细胞中的表达能力明显强于常规真核表达质粒。②真核化的原核表达系统基因免疫小鼠不仅可诱生特异性体液免疫应答,且具有明显增强效应(P〈0.05)。③真核化的原核表达系统与常规真核表达质粒相比不仅可诱生同等程度的Th1型免疫应答,而且能够诱生更强的Th2型免疫应答(P〈0.01)。结论:真核化的原核表达系统——pCMV-T7pol/pT7IRES-HBs双质粒能诱导较强的体液免疫应答。  相似文献   
95.
近年来固有免疫系统激活与特异性免疫系统活化的关系研究为疫苗分子设计提供了诸多新思路,尤其是人们对Toll样受体了解的不断深化,对疫苗佐剂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Toll样受体除刺激产生针对表位特异性免疫应答外,还具有调节免疫应答类型的能力,从而推动了亚单位疫苗的设计和应用。  相似文献   
96.
基因治疗是治疗肿瘤、遗传病等难治性疾病的最有效手段之一,但目前的基因转移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成为基因治疗和广泛应用的障碍.以1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1)为基础构建的慢病毒载体(LV)具有感染分裂及非分裂细胞、使目的 基因产物表达稳定、表达时间长、载体自身免疫原性小等优点,尤其是LV能有效诱导免疫应答,抑制肿瘤生长,诱导移植免疫耐受等,是很有发展潜力的体内基因治疗新载体.  相似文献   
97.
集聚蛋白在免疫细胞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在神经突触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突触调节蛋白集聚蛋白是否在免疫细胞中表达并影响淋巴细胞的活化。首先通过RT-PCR、荧光免疫组织化学和FACS分别从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观察集聚蛋白在各种免疫器官、细胞中的表达;通过实时定量PCR检测分析集聚蛋白的表达与淋巴细胞活化的关系;并构建针对集聚蛋白的反义质粒,从而进一步研究下调集聚蛋白的表达对淋巴细胞活化的影响。结果发现集聚蛋白广泛表达于脾脏、胸腺、淋巴结等多种免疫器官中并在T细胞、B细胞、imDC、mDC及巨噬细胞中均有表达,其表达含量与淋巴细胞的活化状态密切相关,且其表达被下调后淋巴细胞的活化显著被抑制。因而组成性表达于各种免疫细胞中的集聚蛋白可被诱导性上调,并参与了淋巴细胞的活化。  相似文献   
98.
HBV感染对趋化因子CCL20表达的影响及其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HBV不同感染状态对CCL2 0表达水平的影响,探讨CCL2 0在乙肝病毒感染中的作用。方法 通过基因体外转染技术,建立HBV不同感染状态的肝细胞模型;以内对照定量RT PCR检测HBV不同感染状态下CCL2 0的表达水平。结果 HBV不同感染状态下CCL2 0的表达水平不同,HBV未感染肝细胞CCL2 0表达水平每10 6 细胞为(2 .6 5±0 .0 2 )pg 10 μl,HBV短暂感染肝细胞CCL2 0的表达水平每10 6 细胞为(3.4 3±0 .0 2 )pg 10 μl,而HBV持续感染肝细胞CCL2 0的表达水平每10 6 细胞为(1.2 2±0 .0 4 )pg 10 μl,上述三种不同感染状态下肝细胞表达CCL2 0的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现为HBV短暂感染肝细胞>未感染肝细胞>HBV持续性感染肝细胞(P <0 .0 5 )。在HBV同一感染状态下,CCL2 0的表达水平与HBV感染时间、细胞的培养时间、病毒载量等因素未见显著性相关;上述细胞经乙酸肉豆蔻佛波醇(PMA)活化后,相应细胞CCL2 0表达均明显增加(P <0 .0 5 ) ,但并不改变CCL2 0在各细胞中的表达格局。结论 HBV的不同感染状态影响了CCL2 0的表达。  相似文献   
99.
目的:研究B3型柯萨奇病毒(CVB3)感染与病毒性心肌炎(VMC)炎症细胞迁移的关系及机制。方法:采用差异贴壁法分离小鼠心肌细胞;趋化试验分析心肌细胞培养上清对VMC小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MNC)的趋化性;实时定量RT PCR分析心肌细胞MCP 1的表达。结果:( 1)CVB3感染心肌细胞培养上清对VMC小鼠PMNC的趋化性明显增强。( 2 )CVB3感染2小时后MCP 1的表达开始升高,至6小时达到高峰,8小时下降;随着CVB3感染量的增加,MCP 1的表达明显升高。( 3)2 5 μg/ml抗MCP 1抗体处理后,CVB3感染心肌细胞培养上清对VMC小鼠PMNC的趋化性下降5 4 % (P <0 0 1) ;5 μg/ml抗MCP 1抗体处理后,趋化性下降的幅度与2 5 μg/ml抗MCP 1抗体处理的相比未见明显差异(P >0 0 5 )。结论:CVB3感染通过MCP 1介导VMC小鼠单个核细胞迁移,这可能是CVB3感染诱发心肌组织炎症细胞浸润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00.
肿瘤细胞组蛋白的免疫原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寻找肿瘤患者血清中多种抗核抗体 (antinuclearantibodies,ANA )生成的新的可能免疫原 ;进一步论证细胞活化是核抗原性发生改变并诱导抗体产生的根本因素。提取SP2 / 0瘤细胞组蛋白免疫同系BALB/c小鼠 ,用ELISA方法检测IgG类抗组蛋白、抗dsDNA抗体 ,免疫荧光法检测ANA核型 ,免疫印迹法测定可溶性核抗原 (ENA )抗体。结果 :SP2 / 0瘤细胞组蛋白诱导同系BALB/c小鼠产生了IgG类抗组蛋白、抗dsDNA、抗Sm、抗SS A/SS B等多种自身ANA ,其核型有周边型、均质型、颗粒型等。推测肿瘤细胞组蛋白是诱导ANA生成的免疫原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