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2篇
皮肤病学   32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7篇
预防医学   9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皮肤癣菌是一类能入侵角质层和角质组织的真菌,在人和动物可引起表浅感染。常引起感染的皮肤癣菌主要有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犬小孢子菌、石膏小孢子菌和絮状表皮癣菌。红色毛癣菌是一种最常见的亲人性致病性皮肤癣菌,呈世界性分布,也是我国最常见的皮肤癣菌。红色毛癣菌可以引起皮肤、毛发、指(趾)甲感染,且常引起足和指(趾)甲的慢性难治性感染。有研究统计它可以导致皮肤癣菌病中90%的慢性感染,  相似文献   
52.
腰椎间盘切除术后髓核再突出(postoperative relapse of lumbar disc herniation, rLDH)压迫神经易引发腰椎术后综合征(failed back surgery syndrome, FBSS)。由于纤维环的供血主要来自周围节段性动脉分支的小血管,纤维环裂口瘢痕形成多需3~6个月。破口处形成的新瘢痕强度较低,当椎间盘内压力极速增加时,残余髓核多会从瘢痕处再次突出。同时由于椎管内的炎性因子通过纤维环破口进入椎间盘,进一步加重了椎间盘的退变。纤维环修复能够促进破口瘢痕的愈合,明显增强瘢痕的硬度,降低髓核再突出率,减少术后翻修的可能。随着脊柱外科微创化理念的流行,纤维环修复的方式逐渐从开放式椎板开窗手术转变为内镜微创手术。因此,本文就不同术式下行纤维环修复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3.
【摘要】 隐性遗传性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RDEB)是由编码Ⅶ型胶原α-1链的COL7A1基因发生突变导致缺少有功能的Ⅶ型胶原蛋白(C7)所致,尚无有效治疗方法,支持性缓和治疗是目前唯一的治疗手段。基因治疗有望成为RDEB的有效治疗措施。本文综述了目前国际上各RDEB基因治疗临床试验的策略、进展及优缺点,展望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4.
【摘要】 目的 分析黑素细胞痣的特殊组织病理学特征及其与年龄、性别、部位和病理亚型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北京医院皮肤科2005年1月至2019年1月就诊的1 011例黑素细胞痣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 1 011例黑素细胞痣患者就诊年龄为(40.90 ± 19.19)岁,男289例,女722例。皮损发生及取材部位:躯干402例(39.8%),面颈部268例(26.5%),四肢138例(13.6%),手足133例(13.2%),头皮53例(5.2%),外阴17例(1.7%)。病理亚型:皮内痣580例(57.4%),混合痣333例(32.9%),交界痣98例(9.7%)。特殊组织病理学特征:172例(17.0%)有神经化、155例(15.3%)有脂肪增生表现,女性多于男性、年长患者多于年轻患者、头皮部位多于其他部位(均P < 0.05);313例(31.0%)有血管增生表现,头皮部位多于其他部位(P < 0.05);502例(49.7%)可见痣细胞沿毛囊/皮脂腺分布,面颈部多于其他部位(P < 0.05);203例(20.1%)有痣细胞松解、384例(38.0%)有裂隙表现;以上特征皮内痣多于混合痣(均P < 0.05)。20例(2.0%)有痣细胞沿血管分布的表现,四肢多于躯干、手足(P < 0.05),混合痣多于皮内痣(P < 0.05)。结论 黑素细胞痣的多种特殊组织病理学特征如神经化、脂肪增生、血管增生、痣细胞沿毛囊/皮脂腺分布等,与患者的年龄、性别、皮损发生部位和病理亚型有关。  相似文献   
55.
[目的]应用柚皮苷联合脉冲电磁场对大鼠股骨骨折模型进行干预,探讨其对大鼠股骨骨折愈合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选用在相同条件下喂养的6~8周清洁级SD大鼠,制作成股骨骨折模型,按照组内均衡一致原则随机分为4组,即对照组(Con组)、脉冲电磁场组(M组)、柚皮苷组(Y组)、柚皮苷联合脉冲电磁场组(Y+M组),每组9只。于造模完成后第2d开始处理,Con组行生理盐水灌胃,M组脉冲电磁场刺激,Y组柚皮苷灌胃,Y+M组柚皮苷灌胃联合脉冲电磁场刺激。观察4种不同处理方法对大鼠股骨骨折愈合的影响。[结果]术后3、6周,DR显示Y+M组骨折愈合快于Con组、M组、Y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Micro-CT显示Y+M组骨矿物质含量、骨体积分数高于Con组、M组、Y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6周,组织学观察显示Y+M组纤维骨痂形成、软骨内成骨优于Con组、M组、Y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Real-time PCR显示Y组、Y+M组上调骨痂组织中OPG mRNA表达,抑制RANKL mRNA表达,M组上调OPG mRNA表达增强,而对RANKL mRNA表达无明显影响。[结论]柚皮苷联合脉冲电磁场可显著促进骨折愈合,柚皮苷组促进骨折愈合强于脉冲电磁场组,柚皮苷联合脉冲电磁场可能通过上调OPG mRNA表达,抑制RANKL mRNA表达,促进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56.
1 病历摘要 患者男,72岁.阴囊斑丘疹2年余.2年前无明显诱因左侧阴囊出现一黄豆大暗红色斑丘疹,缓慢增大,不伴痛痒.1年前斑丘疹明显增大后于外院就诊,诊断为"真菌感染",予外用抗真菌药物(具体不详)治疗后无明显好转.患者既往糖尿病、高血压病史,否认生殖器溃疡、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及婚外性接触史,家族中无相似疾病患者.  相似文献   
57.
特比萘芬口服引发味觉丧失4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告4例患者因口服特比萘芬而引发味觉丧失.患者均为女性,年龄57~72岁,其中1例患者体质量指数<21 kg/m2,2例同时服用降血脂药物.4例患者均于服药8~12周出现部分味觉丧失,停药4~8周后味觉全部恢复.虽然特比萘芬引发味觉丧失少见、且为可逆性的不良反应,但对于老年患者给予该药服用时仍需谨慎,注意随访.  相似文献   
58.
面部孢子丝菌病1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患者女,56岁。因面部丘疹、结节2个月,于2006年6月15日来我院就诊。患者2个月前在家中水井打水时,曾被井绳擦破面部皮肤,此后在破损处出现一结节,结节逐渐增大,常有疼痛感,并在初发结节附近出现多个卫星状分布的互不融合的丘疹和结节。在当地医院切除初发结节,组织病理诊断为感染性肉芽肿,未明确病因。给予头孢类抗生素和红霉素治疗无效。  相似文献   
59.
目的 探讨Vogt-Koyanagi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尤其是皮肤和毛发的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8 - 2008年的22例Vogt-Koyanagi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2例患者中男8例,女14例,男女比例1:1.75,平均年龄为47.86岁.20例(90.9%)的患者出现前驱症状,头痛是最常见的症状.17例(77.3%)患者出现皮肤和毛发的改变,包括白发、脱发、斑秃和皮肤白斑,2例患者出现肢端白斑(Sigiura征).13例(59.1%)患者出现神经系统和耳部的表现.所有患者均出现前葡萄膜炎,2例患者出现日落征,2例患者出现Dalen-Fuchs结节.结论 皮肤和毛发改变是Vogt-Koyanagi综合征的重要眼外表现之一.  相似文献   
60.
对1998年至2008年我院白癜风门诊就诊的82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做回顾性分析。结果示其发病时间主要在青少年期;有阳性家族史者占20.6%(170例),一、二级亲属共患率分别为44.1%(75例)和41.2%(70例),高于三级亲属;家族史阳性患者的平均发病年龄(25±16)岁,早于家族史阴性患者[(28±17)岁],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7,P〈0.05)。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者67例,占8.1%;儿童白癜风患者比其他年龄患者更易发生同形反应和出现晕痣(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