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1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33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94篇
内科学   2篇
皮肤病学   9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29篇
预防医学   3篇
眼科学   6篇
药学   11篇
中国医学   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目的:探讨康复训练对脑梗死大鼠学习记忆与健侧海马神经元NMDA受体通道动力学特性的影响。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康复组及正常组,分别经过康复训练后,采用细胞贴附式记录海马神经元NMDA受体的单通道电流。结果:康复训练组大鼠海马神经元NMDA受体以35pS通道短开放为主,20pS短开放和长开放通道以及35pS短开放时间和概率与正常组比较无显著意义,无正常组出现的35pS长通道;模型组以20pS通道开放为主,20pS短开放和长开放两个时间常数明显短于康复组同类通道,35pS通道短开放时间常数和开放概率也低于康复组,无35pS长开放通道。结论:康复训练促进脑梗死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恢复是通过健侧海马神经元NMDA受体通道特性的改变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72.
瘢痕是皮肤组织创伤修复后的必然产物。在创伤修复过程中,由于全身和局部因素的影响,常可导致细胞外基质过度沉积和胶原降解减少而形成增生性瘢痕或瘢痕疙瘩。所有与增生性瘢痕或瘢痕疙瘩等纤维化病变有关的细胞因子中,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beta,TGF-β)是目前已知最强烈的纤维化促进因子。TGF-β主要通过膜受体经胞内信号分子将信号从细胞浆转导到细胞核内而发挥作用。Smads蛋白是TGF-β家族信号从受体到核内的细胞内主要转导分子,在病理性瘢痕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3.
目的:探讨电针对周围神经损伤后感觉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取Wistar大鼠40只,行左侧坐骨神经切断外膜缝合。实验组每天穴位电针20min。分别于术后2周观察脊神经节内感觉神经元乙酰胆碱脂酶(AChE)的变化;测量脊神经节神经元的存活百分率、乙酰胆碱酯酶的平均灰度及感觉神经电生理。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结果:两组的乙酰胆碱脂酶较正常神经元有显著性的变化,两组间神经元的存活百分率及乙酰胆碱酯酶的平均灰度的差异也存在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电针组神经元存活率为(88.4±1.7)%,平均灰度181.1±9.2;模型组神经元存活率为(71.3±2.6)%,平均灰度130.4结论:电针对周围神经损伤后脊神经节感觉神经元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4.
目的:探讨电针对坐骨神经损伤大鼠的脊髓中神经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60只Wistar大鼠制成坐骨神经损伤模型,经电针穴位刺激治疗后,用原位杂交技术观察坐骨神经相应脊髓节段GAP-43mRNA的表达。结果:电针组第1天阳性细胞数增多(23.5&;#177;4.1)个/mm^2,3d达高峰(46.8&;#177;6.8)个/mm^2,14d后明显减少(9.7&;#177;3.6)个/mm^2,28d后基本未见阳性细胞存在(1.O&;#177;1.2)个/mm^2;模型组第1天(16.3&;#177;2.9)个/mm^2至第7天(20.1&;#177;2.5)个/mm^2持续阳性细胞数增多,14d略减少(19.1&;#177;3.2)个/mm^2,28d后仍可见阳性细胞存在(8.5&;#177;2.O)个/mm^2。与电针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36~4.25,P&;lt;O.05)。结论:穴位电针能增强并缩短GAP-43mRNA表达时间,有利于突触重建。  相似文献   
75.
正脑卒中(stroke)是指脑血管疾病,临床上表现为一次性或永久性脑功能障碍的症状和体征。脑卒中是目前引起成人残疾的最主要原因,在存活者中,90%有不同的功能缺失,70%—80%患者不能独立生活,其中30%患者长期存在疼痛[1]。疼痛作为一种令人不快的感觉和情绪上的主观感受,在脑卒中患者的康复过程中严重影响其整体功能恢复及生存质量。1脑卒中后中枢性疼痛的概述脑卒中后中枢性疼痛(central post-stroke pain,CPSP)  相似文献   
76.
目的探讨针刺结合运动训练对脑梗死大鼠患侧海马CA3区微管相关蛋白-2(MAP-2)表达的影响及其促进学习记忆功能恢复的可能机制。 方法将80只Wistar大鼠分为假手术组(8只)和手术组(72只),后者制成右侧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后再分为模型组、运动训练组、针刺运动训练组,每组24只,于术后第1,3,5周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患侧海马CA3区MAP-2的表达,同时在术后第5周时进行学习记忆能力测评。 结果假手术组MAP-2阳性纤维排列整齐,分布密集。梗死后患侧海马CA3区阳性神经元及树突纤维减少。术后1周针刺运动训练组MAP-2阳性纤维稍有增多,与模型组、运动训练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术后第3周、5周时MAP-2阳性表达明显增多,光密度值高于运动训练组(P<0.05)和模型组(P<0.01)。术后第5周针刺运动训练组在Y迷宫分辨学习测试中记忆力明显优于模型组(P<0.01)和运动训练组(P<0.05)。 结论针刺配合运动训练可明显促进脑梗死后患侧海马CA3区树突结构可塑性变化,且MAP-2表达增加与学习记忆功能恢复成正相关。  相似文献   
77.
摘 要: 目的 研究丁酸氯维地平主要杂质的结构和产生的原因。方法 以3-羟基丙腈为起始原料,经过酯化、缩合、水解、取代反应制备目标化合物。用液-质联用法推导该杂质结构。结果 按照设计路线,合成出丁酸氯维地平主要杂质。结论 经1H-NMR确证目标化合物结构为4-(2,3-二氯苯基)-1-4-二氢-2-6-二甲基-3,5-吡啶二羧酸双(1-氧代丁氧基)甲酯。  相似文献   
78.
目的探讨电针结合现代康复技术对脑梗死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脑梗死患者105例分为综合康复组(n=35)、普通康复组(n=35)和对照组(n=35),综合康复组接受电针、康复训练、高压氧等综合治疗,普通康复组除电针外其余治疗同综合康复组,对照组未在院接受任何治疗.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24 d、治疗后36 d 用功能独立性评定(FIM)和 Barthel指数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36 d,综合康复组 FIM 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较普通康复组、对照组改善更明显(P<0.01).结论在综合康复基础上结合电针,可进一步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79.
目的观察电针结合现代康复技术对脑梗死患者听觉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影响。方法将105例脑梗死患者分为3组,综合康复组(n=35)行常规康复治疗加电针疗法,普通康复组(n=35)行单纯康复治疗,对照组(n=35)无任何康复治疗。每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治疗前和3个疗程后进行P300检查。结果治疗后综合康复组P300潜伏期低于普通康复组,波幅高于普通康复组(P<0.05)。结论电针结合现代康复技术能够有效改善脑梗死患者的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80.
目的探讨多西环素联合氯霉素治疗恙虫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本院2009年2月~2011年8月58例恙虫病患者随机分为3组,多西环素联合氯霉素组20例,氯霉素组20例,多西环素组18例,总疗程共7~10d,对比治疗前后临床疗效。结果氯霉素组出现白细胞明显降低5例;多西环素组出现呕吐、恶心、腹胀、腹痛等胃肠道反应11例。多西环素联合氯霉素治疗恙虫病除了6例出现呕吐、恶心、腹胀、腹痛等胃肠道反应外,均未见再生障碍性贫血、灰婴综合征、二重感染发生,且退热及症状消失平均时间较单独使用氯霉素或多西环素疗效佳。结论多西环素联合氯霉素治疗恙虫病临床疗效佳、费用低廉,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