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8篇
内科学   5篇
神经病学   24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14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以震颤、强直、运动迟缓为特征的中老年人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其主要病理改变是中脑黑质多巴胺(dopamine,DA)神经元变性坏死,部分细胞胞浆内出现路易包涵体(Lewy body)。PD的发病机制,至今尚未明了,可能与遗传和环境因素作用、氧化应激、兴奋性神经毒作用、凋亡等多种机制有关。自1978年Abramsky提出免疫异常可能与PD发病有关以来,免疫炎症反应与PD中枢神经元变性及黑质.纹状体损伤的关系已日益受到关注。近年来研究表明,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家族是介导细胞相互作用的免疫细胞激活素,是对细胞和体液免疫都很重要的一族糖蛋白分子,可能影响PD的发病及病程进展。本文就IL-1、2、4、6、10与PD的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2.
多发性硬化6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61例经临床证实的MS的临床特点及治疗转归。结果 本组资料显示MS多见于青壮年女性,女性与男性之比2.2:1;73.77%的患者发病无诱因,多为急性起病,首发症状为视力障碍,其次为肢体无力、肢体麻木和共济失调;病损部位以视神经损害最常见,其次为脊髓、脑干、大脑半球白质,痛性强直性痉挛发作和Lhermitte综合征少见。脑脊液压力升高7.84%,蛋白质升高48.08%,IgG指数升高占8.5%,寡克隆(OB)阳性34.1%。诱发电位检查,视觉诱发电位(VEP)阳性>上肢体感觉诱发电位(SEP)>下肢SEP>上肢SSEP>听脑干诱发暇位(BAEP)。磁共振成像(MRI)阳性>CT扫描。皮质激素对复发缓解型MS发作期有效,但不能阻止其复发。结论 根据临床特征,结合脑脊液免疫学、神经电生理及头颅、脊髓影像学检查能显著提高临床确诊率。对MS的临床治疗仍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3.
降纤酶治疗急性脑梗死53例双盲对照3年随访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国产降纤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53例发病在24小时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发病到用药间隔时间、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具有可比性。动态监测血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活动度、神经功能缺失程度、日常生活能力安全性,并在1年随访基础上,延长到3年随访观察病死率及脑卒中的复发率。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降纤酶组治疗后血浆FIB水平下降(P<0.05),第2天开始下降,第4天下降最明显(P<0.01);2.降纤酶组PT延长,但没有增加出血危险;3.治疗后14天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改善及3个月的日常生活能力改善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4.随访1年,病死率及卒中的复发率无差异,延长至3年随访时卒中的复发率有差异。结论:降纤酶能降低血纤维蛋白原且使PT延长,1年随访时日常生活能力改善及病死率、卒中复发率无差异,延长至3年随访时卒中复发率有差异,降纤酶能降低卒中的复发率。但选用合适剂量,时间窗及对神经功能缺失改善、日常生活能力改善及综合疗效评价以及再延长随访时间对卒中复发率、病死率的影响等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4.
目的 观察降纤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43例发病在 2 4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 ,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前后监测血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神经功能缺失程度、日常生活能力及安全性。结果 降纤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总疗效达 81 82 %,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 (P <0 .0 5 ) ,降纤酶组治疗后血浆FIB水平下降 ,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 (P <0 .0 5 ) ,降纤酶组PT延长 ,但没有增加出血危险 ;治疗后 14天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改善两组比较无差异 ,3个月的日常生活能力改善两组比较有差异。结论 降纤酶能降低血纤维蛋白原 ,改善日常生活能力 ,是一种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安全、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25.
作者通过对82例颈椎病临床和影像学对比分析,发现颈椎病好发部位是C4、C5及C6,骨质增生以累及多节段为主,而椎间盘突出以1个或2个节段为多。临床和影像学诊断椎管狭窄不完全一致,但椎管前后径等于或小于10mm肯定会出现脊髓损害体征,影像学诊断椎管狭窄与脊髓型符合率最高,其原因是本组脊髓型椎管前后径明显小于其它颈椎病类型,脊髓型感觉平面常低于实际病变节段,在定位诊断中必须注意。根型颈椎病神经根损害频数多于影像学发现。其原因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26.
血浆β-血小板球蛋白在急性脑梗死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动态观察血浆 β -血小板球蛋白 (β -thromboglobulin,β -TG)与急性脑梗死 (acutecerebralin farction ,ACI)的关系。方法 :采用酶标记免疫测定法测定 30例ACI患者 6~ 72h、 7d和 30例健康对照组血浆 β -TG的变化。结果 :发现ACI发病 6~ 72hβ -TG高于对照组 (P <0 0 1) ,但 7d后 β -TG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 >0 0 5 )。这些变化与病灶体积的大小无明显正相关 (P >0 0 5 ) ,发病 6~ 72h内血浆β -TG水平随梗死体积的增大有增高的趋势。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活性增高 ,β -TG升高可能为发病在 6~ 72h的ACI患者。因此 ,可将血浆β -TG的改变作为急性脑梗死发病的判断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7.
王琼芳  余能伟  杨友松 《四川医学》2003,24(11):F003-F004
目的 观察降纤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43例发病在 2 4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 ,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前后监测血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神经功能缺失程度、日常生活能力及安全性。结果 降纤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总疗效达 81 82 % ,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 (P <0 0 5 ) ,降纤酶组治疗后血浆FIB水平下降 ,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 (P <0 0 5 ) ,降纤酶组PT延长 ,但没有增加出血危险 ;治疗后 14天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改善两组比较无差异 ,3个月的日常生活能力改善两组比较有差异。结论 降纤酶能降低血纤维蛋白原 ,改善日常生活能力 ,是一种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安全、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28.
目的:观察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瞬目反射(BR)的特点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检测17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及30名健康成人BR。结果: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BR的各期反应即R1、R2、R′2的潜伏期分别为1193±132、3609±421、3647±455ms,均较对照组明显延长(P<005)。结论:BR检测有助于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神经系统异常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29.
帕金森病患者TNF-α含量变化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帕金森病(Parkinsons's disease,PD)患者外周血及脑脊液肿瘤坏死因子(TNF-α)含量变化,为探讨细胞免疫与PD的关系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①对25例PD患者进行Webster评分、Hoehn-Yahr分级分期及UPDRS-Ⅱ、Ⅲ评分;②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25例PD患者外周血及脑脊液TNF-α含量,并与健康人组进行对照及相关分析.结果 ①25例PD患者平均年龄(64.64±8.00)岁,平均病程(2.71±3.66)年,Webster评分轻度13例、中度10例、重度2例,Hoehn-Yahr分级1级早期6例、2级早期5例、3级中期8例、4级及5级晚期6例;UPDRS-Ⅱ评分平均(15.16±9.67)分,UPDRS-Ⅲ评分平均(17.04±11.51)分;②PD组患者血清TNF-α含量(16.59±7.72)pg/ml,脑脊液TNF-α含量(13.22±4.31)pg/ml,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与年龄、病程、Webster评分、Hoehn-Yahr分级分期和UPDRS-Ⅱ、Ⅲ评分无相关性.结论 ①PD患者存在外周血及脑脊液TNF-α的改变,PD发病与细胞免疫功能失调有关;②PD患者细胞免疫状态的改变不能归于外源性多巴的摄入,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紊乱参与了PD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30.
背景:在老化过程中,脑内环境改变可引起脑内神经干细胞增殖能力改变。脑内神经干细胞与衰老和退行性神经病变疾病密切相关,增殖能力与年龄存在负相关,但以快速老化小鼠为衰老模型的相关研究未见报道。 目的:比较快速老化与正常老化小鼠嗅球、海马、皮质神经干细胞增殖的差异。 方法:分别取6只快速老化小鼠(SAMP8)和6只正常老化小鼠(SAMR1)的嗅球、海马、皮质组织,在固定、冰冻切片后,运用Ki-67/Nestin免疫荧光双标检测3个脑区的神经干细胞增殖情况。免疫荧光双标在荧光显微镜下通过Leica Qwin v3采图,在40倍物镜和10倍目镜下采图,每一张切片随机选取5 个相邻视野,通过Image-pro-Plus软件完成图像分析。 结果与结论:正常老化小鼠和快速老化小鼠均有神经干细胞增殖现象,但二者存在差异,其差异主要表现在海马和嗅球两个脑区(P < 0.05)。提示快速老化可能会导致海马、嗅球神经干细胞增殖能力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