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耳鼻咽喉   2篇
基础医学   2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34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癫痫脑内可大量释放高迁移率族蛋白1(high mobility group box protein 1,HMGB1),但针对HMGB1与癫痫脑内血管内皮细胞过表达的耐药蛋白P-糖蛋白(P-glycoprotein,P-gp)关系的研究甚少。文中探讨HMGB1对体外培养的小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P-gp表达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永生化小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株b End.3,分为不同浓度HMGB1组(10、100、500、1000 ng/m L HMGB1处理b End.3细胞8 h);不同时间HMGB1处理组(以100 ng/m L HMGB1处理b End.3细胞4、8、16、24、32 h);对照组(给予等量正常培养基)。采用实时定量PCR检测b End.3细胞中P-gp编码基因多药耐药基因1a(mdr1a)mRNA表达水平,免疫印迹法、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P-gp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q PCR结果显示:10、100、500、1000ng/m L HMGB1组mdr1a mRNA表达量分别为1.646±0.176、1.777±0.135、1.617±0.043和1.398±0.182,较对照组(1.030±0.284)明显升高(P<0.05)。HMGB1处理4、8、16、24、32 h组mdr1a mRNA表达量分别为2.655±0.112、2.168±0.212、1.823±0.232、1.418±0.376和1.445±0.123,较对照组(1.010±0.164)明显升高(P<0.05)。免疫印迹法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各浓度组P-gp蛋白表达水平均增高(P<0.05),HMGB1处理8、16 h组P-gp蛋白表达增高(P<0.05)。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结果显示:100 ng/m L HMGB1处理16 h后P-gp蛋白表达灰度值(110.843±4.036)较对照组(160.303±2.193)明显减少(P<0.01)。结论 HMGB1能够上调小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耐药蛋白P-gp和其编码基因mdr1a表达,可能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尤其是癫痫的耐药相关。  相似文献   
32.
目的探讨脑卒中高危人群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根据"十二五"新医改专项——"脑卒中筛查与防治项目"筛查标准,对南京江宁区江宁街道社区的1000名40岁以上居民进行筛查,筛选出脑卒中高危组180人,非高危组820人。收集、归纳、整理出两组人群的发病风险筛查表,对两组人群进行血糖(GLU)、血尿酸(UA)、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及同型半胱氨酸(Hcy)检测。结果脑卒中高危组人群体质量指数和高血压病、心房纤颤或明显的脉搏不齐、糖尿病、血脂异常或未知、脑卒中家族史、吸烟及无体育锻炼的比例明显高于非高危组(均P0.05)。脑卒中高危组人群血清GLU、UA、TC、TG、HDL及Hcy水平明显高于非高危组(P0.05~0.01),但LDL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脑卒中高危人群的危险因素有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糖尿病、高UA血症、高Hcy血症、脑卒中家族史、吸烟及缺乏体育锻炼,定期测定高危人群的血压、GLU、血脂、UA及Hcy水平,有助于指导脑卒中的一级与二级预防。  相似文献   
33.
脑内P-糖蛋白(P-glyeoprotein,P-gp)过度表达是难治性癫(癎)(refractory epilepsy,RE)重要的发生机制之一[1].人类P-gp由多药耐药基因1(multidrug resistance 1,MDR1)和MDR3编码,前者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34.
35.
目的 探讨影响新诊断癫(癎)患者初次药物治疗效果的因素.方法 对155例年龄4~68岁新诊断的癫(癎)患者给予单药治疗,至少观察1年,以稳定期初次发作时间和早期治疗失败时间为终点事件,其中治疗失败的原因包括发作控制不佳和/或不能耐受药物不良反应.采用Cox回归分析判断癫(癎)患者临床特点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对药物治疗效果的影响.结果 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癫(癎)家族史(HR=2.39,P<0.05)、EEG癫(癎)波(HR=2.05,P<0.005)、治疗前发作次数(HR=1.76,P<0.05)是影响稳定期初次发作时间的因素;女性患者(HR=4.25,P<0.001)、部分性发作(HR=2.54,P<0.05)、EEG癫(癎)波(HR=3.11,P<0.005)是影响早期治疗失败时间的因素.结论 EEG癫(癎)波、癫(癎)家族史、治疗前发作次数、发作类型(部分性发作)、女性患者是影响新诊断癫(癎)患者初次药物治疗效果的因素.  相似文献   
36.
37.
冷冻外科治疗肢体恶性骨肿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和评估液氮冷冻治疗肢体恶性骨肿瘤的价值。方法对54例肢体恶性骨肿瘤采用瘤骨液氮浸泡法,杀灭恶性肿瘤细胞,保留骨的原来结构,采用内固定术,恢复患者肢体的完整结构和功能。结果经过平均5年随访,本组病例按Enneking's肢体功能评价优良率68.5%;局部肿瘤复发率在11.1%,并发症为18.5%,关节退变为22.2%。肿瘤坏死率评价发现冷冻后肿瘤细胞完全坏死。结论液氮瘤骨灭活法是肢体恶性骨肿瘤保肢术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8.
目的:探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联合依达拉奉治疗对老年急性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血清炎症因子和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老年急性高血压性基底核区脑出血患者4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25例和观察组20例;对照组给予微创血肿清除术和常规治疗,观察组同时给予依达拉奉30mg静脉滴注,2次/天,共14d;治疗前及治疗后14、28d,检测并比较2组患者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中国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CSS)评分及临床有效率。结果:治疗前2组hs-CRP、TNF-α、IL-6水平及C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2组上述指标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改善较对照组明显(P<0.05),观察组临床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微创血肿清除术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能更好地清除老年急性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改善神经功能恢复,疗效优于单独使用微创血肿清除术。  相似文献   
39.
40.
目的观察丁苯酞对新发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患者的防治效果,探讨其在干预早期认知功能损害方面的作用和意义。方法对72例新入院的新发ACI患者(7 d)进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认知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评分,其中合并MCI患者40例,认知评定正常组32例。经患者知情同意,72例患者分为丁苯酞治疗组39例(MCI患者22例),给予丁苯酞0.2 g口服,3次/d;常规治疗组33例(MCI患者18例),茴拉西坦0.2 g口服,3次/d。随访8周,用MoCA再次对所有患者进行认知功能评分。结果丁苯酞组与茴拉西坦组相比,治疗8周后MCI患者MoCA评分有所提高,丁苯酞组14例患者MoCA评分认知功能正常,茴拉西坦组4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评认知功能正常的ACI患者,治疗8周后MoCA评分丁苯酞组显著高于茴拉西坦组(P0.05);其中丁苯酞组3例转化为MCI,茴拉西坦组7例转为MC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苯酞对于新发ACI合并MCI患者的认知功能有一定改善作用,对于认知功能正常的ACI患者,可以防治MCI的发生,为临床使用丁苯酞早期干预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提供了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