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3篇 |
免费 | 4篇 |
国内免费 | 1篇 |
专业分类
临床医学 | 12篇 |
内科学 | 2篇 |
神经病学 | 2篇 |
特种医学 | 67篇 |
外科学 | 7篇 |
综合类 | 22篇 |
预防医学 | 1篇 |
药学 | 3篇 |
肿瘤学 | 2篇 |
出版年
2023年 | 1篇 |
2021年 | 2篇 |
2020年 | 2篇 |
2019年 | 1篇 |
2018年 | 1篇 |
2017年 | 1篇 |
2016年 | 2篇 |
2015年 | 2篇 |
2014年 | 1篇 |
2013年 | 4篇 |
2012年 | 11篇 |
2011年 | 6篇 |
2010年 | 9篇 |
2009年 | 9篇 |
2008年 | 4篇 |
2007年 | 12篇 |
2006年 | 8篇 |
2005年 | 8篇 |
2004年 | 6篇 |
2003年 | 5篇 |
2002年 | 9篇 |
2001年 | 6篇 |
2000年 | 1篇 |
1999年 | 2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自制电动旋切式经皮腰椎间盘摘除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181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均经 CT 或 MRI 证实,并测量得穿刺点距棘突旁开距离(BC),进针角度(a)。手术器械采用自制电动旋切式椎间盘摘除器。手术方式取侧卧位局麻下侧后方穿刺法。所有手术均获成功,其中74个 LS_1椎间盘穿刺均用直套管针未在髂骨翼钻孔而全获成功.116例(65.9%)获显效,32例有效(17.7%),33例无效(18.2%)。我们认为:①经皮腰椎间盘摘除术的适应证范围可放宽;②本文提出实用的穿刺参数测量精确定位法。③实际操作时进针角度(a)应宁小勿大;④多个腰椎间盘突出可在同一次手术中进行治疗:⑤并发症重在预防。 相似文献
2.
3.
椎体成形术治疗合并囊腔样变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总被引:8,自引:5,他引:8
目的 研究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合并椎骨内囊腔样变的椎体压缩骨折关键技术、近期疗效及对椎体高度的恢复。方法 回顾分析4年来PVP治疗2 0 7例骨质疏松症并32 6节椎体压缩骨折,其中2 7例共32节椎体压缩为合并椎骨内囊腔样变。PVP操作均在透视监视下经椎弓根行椎体穿刺,所有椎体均用非离子造影剂行椎体造影。术后1dCT观察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分布状况和有无渗漏,测量PVP前后椎体高度,观察临床疗效和有无并发症。结果 PVP技术成功率1 0 0 %。椎体造影主要表现为造影剂注入压缩骨折椎体内后呈囊状分布并滞留。PMMA平均注入量为6 .8ml。CR、PR和NR分别为6 6 .7%、1 8.5 %、1 4 .8%,总有效率为85 .2 %。椎体前缘高度恢复2~1 5mm ,平均5 .38mm ,中央高度恢复3~1 6mm ,平均6 .4 1mm ,前缘和中央高度恢复有统计学意义(P <0 .0 5 ) ;后缘高度恢复0~1mm ,平均0 .0 6mm ,两者差异无显著性(P >0 .0 5 )。CT证实椎体前侧旁PMMA渗漏3例,但无1例出现临床症状。结论 PVP治疗椎体内合并囊腔样变的压缩骨折的疗效显著,可明显恢复压缩椎体高度,且发生PMMA渗漏的可能性更小。提高疗效的关键是抽去椎体内囊腔积液和尽可能多地充填PMMA ;椎体造影有助于预测注射PMMA在椎体内的分布状况和发生渗漏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125I放射粒子在肿瘤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10,他引:10
目的 探索采用介入微刨技术进行放射粒子病灶内植入的可行性、安全性及疗效;比较不同影像设备在粒子植入术中的作用及优缺点。方法 入选30例患者,其中15例为晚期肿瘤转移患者,15例为失去手术机会的食管癌患者。粒子植入方法:在B超或CT定位下行经皮穿刺病灶内粒子植入术;在DSA监视下将捆绑有放射粒子的食管支架植入到食管病变部位。结果 在B超、CT及DSA监视下,除因操作原因造成食管内照射支架上丢失一颗放射粒子外,所有放射粒子均准确植入到位。术后随访,患者临床症状均有明显改善;未发现局部皮肤坏死、出血、感染、放射性肺炎、食管穿孔等与粒子照射相关的并发症;手术前后连续血象、免疫指标复查未发现显著性变化。ECT复查:放射源未发现泄漏。病灶复查:15例食管癌患者1个月后胸部CT复查示13例病变厚度和体积较术前有所缩小,2例病变增大,3例随访近13个月,CT复查病变厚度较术前明显变薄;5例直接置入无膜内照射支架患者中3例术后3个月胃镜复查并活检提示支架捆绑粒子部位肿瘤明显退缩,未发现肿瘤细胞生长。15例经皮穿刺植入粒子的患者在术后2个月病变明显缩小。结论 采用介入微创技术进行放射粒子病灶内植入是可行的、安全的,疗效是明确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估覆膜支架治疗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和降主动脉瘤的安全性和近期疗效。方法2003年3月至2005年9月期间,共29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和2例降胸主动脉瘤患者接受覆膜支架治疗术,所有患者均有高血压病史,其中急性发病27例.本组采用两种支架(Mdtronic Talent15例,上海微创Aegis 16例),术后采用CTA进行定期随访。结果所有支架均成功按预期定位释放,术后即刻DSA复查显示23例夹层患者近端破裂口完全封闭,2例降主动脉瘤也完全隔离,6例发现有内漏;术后7 d CTA复查发现16例假腔内完全血栓形成,12例近端假腔形成血栓,远端假腔仍开放。结论覆膜支架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和降主动脉瘤安全、有效,可替代外科手术。但覆膜支架术的确切长期疗效尚待进一步的大样本、前瞻性对照研究才能确定。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添加不同类型、比例的显影剂后骨水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聚合过程的变化,X线密度和抗压强度等生物力学的差异。方法用非离子碘造影剂和纯硫酸钡粉作显影剂分别加入PMMA,按粉∶液∶钡粉比例分别为15∶10∶3,15∶10∶1.5和粉∶液∶非离子碘造影剂分别为15∶10∶5,15∶10∶3组成4个实验组,用粉∶液比例为15∶10为对照组,每组8份,在体外测试其聚合过程;并制成相同大小的PMMA圆柱体40节,每组8份。结果添加硫酸钡粉后PMMA的聚合时间延长60~120s,15∶10∶3组平均延长约120s,添加非离子碘造影剂的2组则聚合过程无明显影响。添加硫酸钡粉或非离子碘造影剂后PMMA的最高聚合温度均有显著性差异;与对照组相比,4个实验组的X线密度有显著性差异,以15∶10∶3添加纯钡粉的PMMA组显影最强;加入非离子碘造影剂后PMMA最大抗压强度降低25%~31%(P<0.05),而加入纯钡粉的PMMA的最大抗压强度无显著变化。结论PMMA中加入一定比例的纯硫酸钡粉可延长聚合时间,而加入一定比例的非离子碘造影剂对聚合时间无明显影响;添加这两种显影剂后均可提高PMMA的X线显影能力,而以15∶10∶3添加纯钡粉的PMMA组显影最强;加入一定比例纯钡粉对PMMA的最大抗压强度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椎体转移性肿瘤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入住南京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椎体转移性肿瘤患者163例266节椎体采用PVP治疗且随访资料完整,原发癌肿主要为肺癌(42例),肝癌(19例),食管及胃肠癌(34例),肾癌(10例),乳腺癌(46例)等.PVP术后3 d CT复查观察骨水泥分布状况及有无渗漏.按PVP术后24 h,1周,1、3、6和1年以上定期随访评价临床疗效、疼痛复发的原因及观察生存时间.结果 266节椎体PVP操作均成功,138节胸椎骨水泥平均注入量为(3.6±1.5)ml,128节腰椎为(4.5±1.7)ml.平均随访时间(12.0±10.6)个月,术后24 h,1周,1、3、6和12个月有效率分别为87.7%(143/163)、92.6%(151/163)、91.4%(149/163)、84.5%(136/161)、78.3%(108/138)和77.2%(71/92).术后12个月症状复发39例,复发率23.9%(39/163),包括骨水泥周围癌肿进展6例,其他椎体转移33例.平均生存时间(10.5±10.5)个月,其中乳腺癌与前列腺癌椎体转移54例生存时间为(15.4±11.7)个月,明显长于肺癌、肝癌、胃肠癌及肾癌等105例的生存时间[(8.5±8.1)个月](P<0.05).随访期间死亡136例,主要死亡原因为脊椎外原发肿瘤进展及全身多发转移衰竭.CT证实椎旁骨水泥渗漏58例,均无临床症状.结论 PVP治疗椎体转移性肿瘤可迅速缓解疼痛且可保持较长时间稳定;疼痛复发的主要原因是其他椎体新发转移;生存时间与椎体外原发癌肿类型和合并内脏转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经导管动脉内联合应用转铁蛋白对脂质体介导的p53基因治疗肝癌的转染效率及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25只荷瘤兔(VX2肝癌模型兔)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每组5只.取0、100、200、300、400 μg的转铁蛋白(Tf)分别与阳离子脂质体(LipofectAMINE)和真核细胞表达质粒(pCMV-myc-p53)的复合体混合后,分别注入5组兔VX2肝癌模型的肿瘤供血动脉内,48 h后提取肿瘤组织蛋白,采用免疫斑点法(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法检测基因的转染及其表达水平.对5个不同Tf剂最组p53表达水平的比较,采用x2检验.另取10只荷瘤兔分为2组,1组经肿瘤供血动脉注入Tf200 μg及LipefectAMINE 45 μl和pCMV-myc-p53质粒15 μg形成的复合体,另1组仅注入后两者的复合体,观察2组兔的肝功能、肿瘤体积和生存期.对2组实验兔同一时间点的肝功能输测结果采用成组t检验;肿瘤体积检查结果采用配对t检验;生存期采用单一样本均数t检验.结果 Western blot半定量分析显示,含Tf组的实验兔p53基因的转染及表达水平均较不含Tf组高.免疫组化染色显示,含0、100、200、300、400 μg Tf的5组实验兔,p53基因高度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58.33%、69.44%、80.00%、83.33%、81.67%,含Tf组与不含Tf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总体x2=42.37,P<0.01);随着Tf的量从0增加到200 μg,053基因高度表达的比例逐渐增加,但Tf自200 μg增加到400 μg时,p53基因高度表达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分割:前3组x2=4.8161,P<0.05,后3组x2=0.67,P>0.05).含Tf及不含Tf组实验兔术前及术后各时间点肝功能结果比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术后第3、7、10、14、20、25、30天2组实验兔平均肿瘤体积分别为(4.33±0.72)、(5.65±0.85)、(7.12±0.99)、(8.44±1.23)、(9.21±1.51)、(10.32±1.78)、(11.55±1.90)cm3和(4.36±0.66)、(4.86±0.68)、(5.12±0.73)、(5.72±0.93)、(6.13±1.26)、(6.68±1.38)、(7.02±1.55)cm3,在同一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9,P<0.05),2组实验兔的平均生存时间分别为(28.6±2.2)及(35.8±3.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2,P<0.05).结论 经动脉途径联合应用Tf是安全的,可明显提高脂质体介导的p53基因的转染效率和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初步观察自发性颅外段颈内动脉夹层腔内治疗的中期临床疗效及支架内通畅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接受腔内治疗的自发性颅外段颈内动脉夹层患者临床资料及影像学随访资料,对比分析腔内治疗前后及末次随访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支架内通畅情况.结果 2012年3月至12月共6例自发性颅外段颈内动脉夹层患者接受腔内治疗,其中男4例,女2例,中位年龄50岁(40.75~54.75岁),发病至接受腔内治疗中位时间为10d(1周至3个月).所有患者支架植入后夹层真腔血流立即恢复,部分假腔内仍有对比剂允盈;1例术中出现视网膜动脉栓塞,无死亡患者.中位随访时间54.4个月(49.7~57.9个月),末次随访时NIHSS评分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102);影像学复查可见颈内动脉支架段假腔均消失,支架内无明显狭窄.结论 采用裸支架对部分有症状的自发性颅外段颈内动脉夹层进行腔内治疗,可有效防止临床症状复发,随访发现夹层重塑良好并保持支架内通畅.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选择性肝动脉栓塞化疗术(TACE)联合经皮无水乙醇注射(PEI)治疗少血供肝癌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经肝穿刺活检、螺旋CT增强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检查为少血供肝癌患者4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20例仅行TACE治疗为TACE组,20例行TACE联合PEI治疗为TACE+PEI组,比较2组患者治疗有效率、甲胎蛋白转阴率及术后1、2年生存率。结果TACE+PEI组和TACE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85%(17/20)和55%(11/20),甲胎蛋白转阴率分别为85%(17/20)和50%(10/20),术后1年生存率分别为95%(19/20)和75%(17/20),术后2年生存率分别为70%(14/20)和35%(7/20)。2组患者治疗有效率、甲胎蛋白转阴率及术后2年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TACE联合PEI治疗少血供肝癌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