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3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50篇
临床医学   26篇
内科学   9篇
神经病学   3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32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9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46 毫秒
21.
目的:观察低频电刺激(LFS)双侧丘脑底核(STN)对杏仁核电点燃癫痫模型大鼠脑内谷氨酸(Glu)表达及海马细胞单位放电(UCD)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Wistar大鼠3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癫痫模型组和LFS组,各组大鼠杏仁核均埋置刺激电极,对照组不刺激杏仁核,癫痫模型组及LFS组均电刺激制作癫痫模型.LFS组在癫痫点燃模型成功后予LFS双侧STN,观察各组大鼠癫痫样行为学改变,并记录海马UCD及脑组织Glu阳性神经元的表达.结果:癫痫模型组海马UCD频率较对照组增多(P<0.05),LFS组海马UCD频率比模型组减少(P<0.05);癫痫模型组脑组织中Glu表达较对照组增高(P<0.05),LFS组脑组织中Glu的表达较癫痫模型组降低(P<0.05).结论:LFS双侧STN可抑制杏仁核电点燃癫痫模型大鼠脑内海马UCD频率及Glu阳性神经元的表达.  相似文献   
22.
目的:探讨非手术治疗的自发性小脑出血(SCH)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我院收治的接受非手术治疗的SCH患者105例的临床资料;根据随访3个月时的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mRS评分0~3分)和预后不良组(m RS评分4~6分);对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比较和分析。结果:患者纳入预后良好组72例(68.4%),纳入预后不良组33例(31.3%),其中死亡25例(23.8%)。入院GCS评分、入院后血肿扩大、入院血肿直径、后颅窝紧缩征和合并糖尿病是SCH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P<0.05)。入院GCS评分的时间依赖性ROC曲线下面积为0.929,入院GCS评分12分为最佳截断值;入院血肿直径的时间依赖性ROC曲线下面积为0.820,入院血肿直径3.6 cm为最佳截断值。结论:入院GCS评分<12分、入院血肿直径>3.6 cm、入院后血肿扩大、出现后颅窝紧缩征及合并糖尿病,是影响非手术治疗SCH患者3个月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3.
目的:探索阿托伐他汀治疗脑出血能否改善患者发病后3月的临床预后。 方法:纳入选择保守治疗 的自发性脑出血患者131例,随机分为对照组84例和他汀组47例。2组均按中国脑出血指南进行治疗,其 中他汀组于入院后24 h内开始予以阿托伐他汀钙片20 mg,此后按照20 mg/d的剂量继续服用90 d;随访主 要结果指标是随机化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的序贯分析及不良结局的患者比例,不良结局定 义为死亡(mRS评分=6分)或重大残疾(mRS评分3~5分)。mRS≤2分认为临床结局良好。次要结局指 标是治疗后患者血肿体积的影像学变化。 结果:他汀组治疗有效且结局良好31例(65.96%);对照组结局 良好31例(36.90%),二者有显著性差异(P=0.001)。随访观察对照组死亡27例(32.14%),他汀组死亡6例 (12.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至随访结束他汀组、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相似,没有因他汀 类药物的不良反应而需停药者,且他汀组再次发生脑出血的风险无明显增加。结论:选择保守治疗的脑出 血患者于入院后24 h内予以阿托伐他汀治疗可改善3月时患者预后情况,同时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4.
目的 在完善的医学影像存储与传输系统中使用MR影像输出和神经电生理的数据信息进行结合,从而提高对癫痫病的诊断正确率,并将对病人病情正确判断的信息进人放疗设备的三维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计划系统。方法 使用脑电图工作站对脑电图数据进行回放,同时用Brainvoyager软件对病人的MR检查资料进行重建,在Base2000中将重建的影像数据与数字脑电图数据坐标结合,生成适合病人头部的三维模型。对临床诊断确诊的12~54岁的癫痫患者30例(其中男18例,女12例)进行磁共振图像与神经电生理信息融合后获得三维立体定位。结果 对应的数据信息在三维模型中可呈现病人脑部的真实情况,立体直观地呈现病灶的准确位置。三维立体定向引导下手术切除病灶的成功率大幅度提高,30例病人在发病时间上以每周为单位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其中8例病人术后6个月停止发病,手术获得成功。结论 磁共振影像与神经电生理信息的融合,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癫痫病诊断的整体水平。对于癫痫病的研究及提高手术成功率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5.
氟桂利嗪对杏仁核点燃鼠海马Bax mRNA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观察氟桂利嗪对杏仁核点燃鼠癎性发作及海马促凋亡基因Bax 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建立杏仁核点燃模型,予不同剂量氟桂利嗪灌喂点燃鼠。原位杂交法检测鼠脑海马Bax mRNA表达,图像分析软件测量阳性细胞平均吸光度。结果:正常大鼠海马存在少量Bax mRNA表达阳性细胞,点燃鼠海马各区Bax mRNA表达阳性细胞数及平均吸光度增加,氟桂利嗪处理后平均吸光度下降与剂量有关。结论:氟桂利嗪具有抗癫癎效应和拮抗点燃鼠海马Bax mRNA表达的作用。  相似文献   
26.
高血压性脑出血是神经科常见急症,常在短时间内威胁病人生命。通常根据出血的部位及出血量决定治疗方案,小量出血可选择内科药物治疗,对于中等量以上的脑出血,药物治疗难以阻止病情发展,可选择开颅清除血肿的方法,但此法创伤大而难以被家属接受,且术后神经功能恢复不够理想。我院于2004年11月至2005年9月应用微创穿刺粉碎清除技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30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7.
28.
目的:观察大剂量苯巴比妥治疗难治性癫痫持续状态(SE)的效果,企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方法:对急诊人院的21例以全身惊厥性SE为突出症状的患者,在针对病因进行积极治疗的同时,进行常规抗癫痫药物(AED)静脉滴注,若癫痫发作症状难以控制则改用大剂量苯巴比妥进行治疗,观察分析其治疗效果。结果:常规AED治疗时,患者24h内癫痫缓解率为20%;没有完全控制者,改用大剂量苯巴比妥静脉滴注后24h内癫痫均得到完全控制。结论:大剂量苯巴比妥治疗难治性SE是安全有效的方法,常规治疗方法无效时可以采用该方法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29.
目的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运动诱发电位(MEP)及凝血酶为指标,观察不同时段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脑出血的疗效,从而探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脑出血的最佳时间窗。方法采用20只家犬为实验对象,以自体动脉血注入尾状核的方式制作脑出血模型,以头颅CT扫描发现基底节区高密度影为模型制作成功的标志。脑出血模型制作成功后将20只家犬分为4组(6 h组1、2 h组、18 h组和24 h组),每组包含5只家犬,分别在不同时间段清除颅内血肿。分别在术前和血肿清除后1周对各组动物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运动诱发电位检测以及凝血酶测定。结果 6 h组和12 h组神经功能评分、运动诱发电位潜伏期和凝血酶含量明显低于18 h组和24 h组,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早期和超早期通过微创方法清除颅内血肿可明显减轻神经功能的损伤程度,缩短MEP潜伏期,减少凝血酶的释放,有利于神经功能的康复,从而提高疗效;12 h内是最佳治疗时间窗。  相似文献   
30.
目的比较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技术与内科保守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75例,根据治疗方式不同随机分为药物治疗组38例及微创治疗组37例,其中微创治疗组在标准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接受微创治疗,即采用最小侵入操作清除血肿。采用国立卫生研究院(NIHSS)评分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3、6周的神经功能缺损及自理能力恢复情况评分,应用平均微小各向异性值(fractional anisotropy,FA)评估弥散张量成像(DTI)术前和术后2周的变化。结果微创治疗组与药物治疗组患者,在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治疗后微创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肌力恢复明显,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血肿清除术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