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6篇
  免费   1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4篇
神经病学   103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11篇
综合类   22篇
肿瘤学   6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8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自从 1932年Bisop和Close在他们发表的“垂体前叶嗜硷细胞腺瘤个案报告”中 ,首次提出“Cushing综合征” (“Cushing ssyndrom)这一概念以来[1] ,许多学者分析研究了引起Cushing综合征的种种原因 ,并于 1972年提出 ,将垂体依赖性双侧肾上腺皮质增生称为Cushing病 (Cushing sdis ease ,CD) [2 ] 。关于CD的治疗方法很多 ,且疗效各异 ,其中经蝶垂体手术是目前治疗CD的首选方法。一、经蝶窦垂体手术1 经蝶窦垂体手术的方式分为[3 ] :(1)选择性垂体瘤切除术 :(2 )垂体瘤 …  相似文献   
152.
目的探讨非病灶性颞叶癫痫致痫源的定位并分析其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结果。方法收治的25例患者经临床表现、脑电图(EEG)/动态脑电图(VEEG)、MRI海马相、单光子发射断层扫描(SPECT)和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检查诊断为非病灶性颞叶癫痫,均正规服用药物2年以上,但癫痫发作症状均未有效地控制。其中18例行标准前颞叶及海马杏仁核切除术,7例行选择性海马杏仁核切除术。结果随诊观察7~53个月,按照Engel术后疗效分级标准:Ⅰ级17例,Ⅱ级2例,Ⅲ级5例,Ⅳ级1例。结论致痫源的准确定位并采用显微外科技术可以提高手术疗效,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3.
无功能垂体微腺瘤的诊断和处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无功能垂体微腺瘤的诊断和手术指征。方法 系统分析1987至1997年1月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11例无功能垂体微腺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2例闭经,1例恢复正常;4例头痛,3例明显减轻,1例消失;2例视野缺损,1例恢复正常,全部病例术后垂体功能正常。结论 仅不数因有视力视野缺损和垂体功能障碍,大多数病例因怀疑颅内其他病变或体格检查作CT和MRI偶然发现本病。对有垂体相关症状和定期随诊中发现肿瘤增  相似文献   
154.
本文报告了1981年6月~1985年3月间经蝶窦选择性切除垂体ACTH微腺瘤治疗28例Cushing病的经验,包括3例因蝶鞍环窦解剖学异常未能作垂体探查。25例作了垂体瘤切除术,取得良好效果。有效率为84%(21例),其中优良级17例(68%);减轻4例(16%),无效2例(8%),复发2例(8%)。无死亡.组织学发现垂体源ACTH腺瘤88%(22例)。本文还讨论了诊断、手术适应症、影响手术疗效的因素和手术并发症及其预防措施等。  相似文献   
155.
本文研究7例肢端肥大症患者垂体单纯生长激素(GH)分泌瘤单层培养细胞对GH释放激素(GRF)和生长抑素(SS)的反应。培养液中10~(-8)M GRF使5例瘤细胞GH分泌增加171.6±22.6%,10~(-7) M GRF使全部7例瘤细胞GH分泌明显升高到220.6±47.7%。10~(-9)~10~(-7) M SS使5例瘤细胞GH基础分泌下降到50.4±9.8%。同时加入10~(-8)或10~(-7) M的GRF和SS,在7例瘤细胞上均看到GRF兴奋GH分泌的作用被完全阻断。3例病人术前接受GRF和SS试验,血清GH水平的变化分别为对照的222.0±30.6%和10.7±4.7%。结果表明单层培养的垂体GH瘤细胞对GRF和SS仍有反应。  相似文献   
156.
侵袭性垂体腺瘤nm23基因表达与细胞增殖活性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鹤春  任祖渊  苏长保  孙涛 《广东医学》2000,21(12):1032-1033
目的 探讨nm23基因在侵袭性、非侵袭性垂体腺瘤中的表达及其与细胞增殖活性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对85例垂体腺瘤(其中62例侵袭性垂体腺瘤,23例非侵袭性垂体腺瘤)应用肿瘤侵袭抑制基因nm23和反映细胞增殖活性的KI-67单克隆抗体进行检测。结果 nm23的表达在侵袭性垂体腺瘤明显低于非侵袭组,两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在nm23阴性表达组中KI-67的表达明显高于nm23阳性表达组(P〈0.01)。表明nm23的表达与KI-67呈显著负相关关系。结论nm23是反映垂体腺瘤侵袭性生物学特性的良好标志物,与KI-67互补作为预测垂体腺瘤侵袭、复发的客观指标。用于指导垂体腺瘤术后的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57.
利用伴有肢端肥大症的垂体腺瘤50例手术切除的瘤组织,作电镜观察及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对比了滴染法与小盒长期浸泡法染色的优缺点。在电镜下看到多分泌颗粒GH细胞和少分泌颗粒GH细胞,分别与免疫细胞化学染色中的GH强阳性细胞和GH弱阳性细胞相当。在电镜下21例GH分泌颗粒与PRL颗粒并存,但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中,21例都为GH(+),而PRL 19例(+)、2例(一)。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可进一步验证在电镜下看到的腺瘤中分泌颗粒的性质,提高诊断垂体腺瘤性质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