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637篇 |
免费 | 258篇 |
国内免费 | 187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75篇 |
儿科学 | 48篇 |
妇产科学 | 61篇 |
基础医学 | 236篇 |
口腔科学 | 43篇 |
临床医学 | 712篇 |
内科学 | 318篇 |
皮肤病学 | 36篇 |
神经病学 | 75篇 |
特种医学 | 189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3篇 |
外科学 | 389篇 |
综合类 | 1718篇 |
预防医学 | 1009篇 |
眼科学 | 48篇 |
药学 | 522篇 |
8篇 | |
中国医学 | 435篇 |
肿瘤学 | 15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6篇 |
2023年 | 76篇 |
2022年 | 91篇 |
2021年 | 135篇 |
2020年 | 108篇 |
2019年 | 96篇 |
2018年 | 124篇 |
2017年 | 79篇 |
2016年 | 104篇 |
2015年 | 111篇 |
2014年 | 245篇 |
2013年 | 211篇 |
2012年 | 311篇 |
2011年 | 335篇 |
2010年 | 252篇 |
2009年 | 258篇 |
2008年 | 283篇 |
2007年 | 283篇 |
2006年 | 262篇 |
2005年 | 252篇 |
2004年 | 250篇 |
2003年 | 175篇 |
2002年 | 162篇 |
2001年 | 235篇 |
2000年 | 217篇 |
1999年 | 171篇 |
1998年 | 144篇 |
1997年 | 146篇 |
1996年 | 153篇 |
1995年 | 135篇 |
1994年 | 125篇 |
1993年 | 67篇 |
1992年 | 76篇 |
1991年 | 68篇 |
1990年 | 47篇 |
1989年 | 45篇 |
1988年 | 32篇 |
1987年 | 33篇 |
1986年 | 27篇 |
1985年 | 24篇 |
1984年 | 24篇 |
1983年 | 17篇 |
1982年 | 19篇 |
1981年 | 17篇 |
1980年 | 16篇 |
1979年 | 6篇 |
1978年 | 3篇 |
1965年 | 3篇 |
1962年 | 2篇 |
1960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0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1 病例资料患者,女,50岁.2006年9月在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行左乳腺癌标准根治术,术后予"艾素+吡喃阿霉素"化疗2个疗程,2个月后因左侧胸骨旁红肿、疼痛再次来诊;行病灶切开引流术,抗生素及局部清创换药效果不明显;左胸部创面逐渐扩大,疼痛加剧. 相似文献
82.
MRI在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研究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PMD)的MRI特点,并评价MRI在PMD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头面部、肩胛部、骨盆、双侧大腿及双侧小腿肌肉,对33例经病理活检证实的PMD患者行MRI检查,其中假肥大型PMD(Duchenne型PMD,DMD)16例、肢带型PMD5例、良性型PMD(Becker型肌病)2例,面肩肱型PMD10例。结果 33例PMD中的所有PMD、肢带型PMD及Becker型肌病共23例患者的受累肌群均表现为短T1、长T2信号,双侧缝匠肌(19例),股薄肌(21例),半腱肌(19例)及胫骨后肌(20例)相对保存完好;10例面肩肱型PMD患者的受累肌群表现为2种信号:一种为长T1、长T2信号(7例),另一种为短T1、长T2信号(10例)。结论 PMD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1)受累肌群主要表现为脂肪替代改变;(2)DMD、Becker型肌病及肢带型PMD患者在下肢的病变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双侧缝匠肌、股薄肌、半腱肌及胫骨后肌相对保存完好;(3)面肩肱型PMD的MRI检查可表现为脂肪有炎症水肿2种信号改变。MRI能为PMD的诊断、疗效判断及病情随访提供客观资料,并能为临床选取准确的活检部位提供定位。 相似文献
83.
目的 观察应用微创搔刮术治疗腋臭的效果。方法 在局部麻醉下行1cm长切口,用弯血管钳钝性分离腋毛区皮肤真皮基底层及脂肪层,用专用腋臭刮匙刮除附着于真皮的脂肪球,彻底破坏毛囊,后用绷带加压包扎。结果 410例病例中,394例腋下臭味完全消失而治愈,16例留有轻微异味。结论 微创搔刮术治疗腋臭,具有疗效肯定,创伤小,恢复快,愈合后不留明显瘢痕等优点。 相似文献
84.
目的 评价组织间植入碘-125(125I)粒子治疗恶性肿瘤的临床价值。方法 27例恶性肿瘤患者,其中肝癌肺转移10例、原发性肝癌4例、肝癌椎体转移3例、结肠癌肺转移3例、胰腺癌3例、肺癌2例、肝癌腹壁转移1例、十二指肠乳头癌术后局部复发并不全肠梗阻1例,在CT导向下植入125I粒子,利用治疗计划系统(TPS)确定植入粒子的数量及位置,术后2个月复查CT评估疗效。结果 27例中,完全缓解(CR)5例,部分缓解(PR)13例,稳定(SD)7例,进展(PD)2例,总有效率66.7%,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碘-125粒子植入治疗恶性肿瘤安全、微创,近期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85.
目的 探讨防风水提物通过免疫调节对抗生素加重小鼠过敏性鼻炎(AR)的改善效果。方法 40只健康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抗生素组、防风水提物组、防风水提物+抗生素组,每组8只,除正常组外,使用卵清白蛋白激发小鼠AR。各组灌服相应抗生素混合液和(或)防风水提物14 d。观察小鼠打喷嚏、挠鼻次数用于评价AR症状。计数鼻腔灌洗液中炎症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白细胞、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数量,ELISA法检测血清中致敏因子(免疫球蛋白E、组胺、白三烯)、炎症细胞因子以及鼻腔灌洗液炎症细胞因子水平评价小鼠体内炎症反应;甲苯胺蓝染色计数鼻黏膜组织肥大细胞数量;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脾脏CD4+CD25+Foxp3+Treg/CD4+T细胞比例,Western blot法检测小鼠鼻黏膜组织Toll样受体4(TLR4)、TNF受体关联因子6(TRAF6)、NF-κB p65、NF-κB抑制因子(IκBα)、活化IκBα(p-IκBα)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AR症状被激发,肥大细胞和炎症细胞数量增加,致敏因子水平与体内炎症反应升高,CD4+CD25+Foxp3+Treg... 相似文献
86.
目的 研究WT161对破骨细胞分化及骨吸收功能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取8周龄雄性C57BL/6小鼠的骨髓巨噬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macrophage,BMM)进行原代培养,通过CCK-8细胞毒性试验探究不同浓度WT161对BMM增殖的作用;通过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染色观察各浓度WT161对破骨细胞分化的影响;通过骨吸收试验探究各浓度WT161对破骨细胞骨吸收功能的作用;通过蛋白质印迹试验检测WT161对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p65、p-NF-κB p65及活化T细胞核因子(nuclear factor-activated T cell 1,NFATc1)信号通路的影响。结果 CCK-8结果显示当WT161浓度>0.63μmol/L时,WT161对BMM具有显著的抑制增殖作用;诱导破骨细胞分化时,WT161抑制BMM分化为破骨细胞,破骨细胞数目及铺展率明显减少;骨吸收试验显示WT161可显著抑制破骨细胞骨吸收功能;蛋白质印迹试验结果表明,WT161抑制NF-κB p65的磷酸化及下游NFATc1的表达。结论 WT161通过抑制NF-κB及下游的NFATc1信号通路从而抑制破骨细胞的分化及骨吸收功能。 相似文献
87.
目的比较输尿管镜取石术(URSL)、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MPCNL)及后腹腔镜输尿管切开取石术(RPLU)治疗伴有中重度肾积水的输尿管上段大结石的优劣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伴有中重度肾积水的输尿管上段结石患者65例,按手术方式分为3组:URSL组(21例)、MPCNL组(24例)、RPLU组(20例),比较不同手术方式的手术时间、平均住院日、术中出血量、术后结石残余率、并发症发生率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后腹腔镜组的手术时间(93.85±6.35 min)长于输尿管镜组(44.19±6.45 min)和经皮肾镜组(51.12±11.20 min)(P<0.05);经皮肾镜组的Hb下降值(12.83±8.20 g/L)明显高于输尿管镜组(4.95±2.65 g/L)和后腹腔镜组(5.50±3.17 g/L)(P<0.05);输尿管镜组的术后住院时间(2.80±0.68天)短于经皮肾镜组(5.50±1.38天)和RPLU组(4.95±0.83天)(P<0.05);残石率从高到低依次为:输尿管镜组、经皮肾镜组、后腹腔镜组;但并发症方面,三组间无差异。结论 URSL、MPCNL及RPLU三种微创手术方法均有满意的疗效及安全性,各有其优势和劣势,但从治疗效果方面,推荐MPCNL及RPLU。 相似文献
88.
目的:系统评价前哨淋巴结活检(SLNB)预测口腔癌颈淋巴结转移的临床价值。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CENTRAL、Medline、EMBASE、IFCC、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系统(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CQVIP)、万方数据库等,收集应用前哨淋巴结活检判断口腔癌颈淋巴转移的诊断试验,应用统计软件Meta-DiSc 1.4进行数据分析。结果:纳入分析的文献9篇,前哨淋巴结活检判断口腔癌颈淋巴转移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似然比(+LR)、阴性似然比(-LR)、诊断优势比(DOR)及系统接收操作特性曲线(SROC)下面积分别为84%(95%CI 73%~92%)、100%(95%CI97%~100%)、19.16(95%CI 7.65~47.77)、0.22(95%CI 0.10~0.51)、97.72(95%CI 29.69~321.61)和0.99。结论:前哨淋巴结活检可作为临床上判断口腔癌颈淋巴结转移有效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89.
葡萄籽原花青素对糖基化终产物损伤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葡萄籽原花青素(GSPC)对糖基化终产物(AGE)作用下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方法:体外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糖孵育法制备糖基化终产物修饰牛血清白蛋白(AGE-BSA)。实验分为6组,即空白对照组、实验对照组(BSA组)、损伤组(AGE组)、损伤加入GSPC低、中、高浓度组。将200mg/L AGE作用于不同浓度GSPC培养4h的内皮细胞,继续培养24?h,以细胞生存活力、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一氧化氮(NO)为检测指标。结果:200mg/L AGE抑制HUVEC生存活力,细胞增殖活力下降为正常组的90.53%,GSPC预孵育组细胞生存活力逐渐增加,分别为正常组的0.95、1.12、1.23倍;AGE组vWF生成量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加(P<0.01),NO含量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GSPC预孵育组可显著降低增高的vWF水平,NO生成量显著高于AGE组(P<0.01), 100mg/L GSPC预处理组NO水平恢复至正常水平。结论:AGE会损伤内皮细胞,抑制内皮细胞的生存活力,减少NO的生成。GSPC可抑制AGE对内皮细胞的损伤作用,且可抑制AGE减少NO生成的作用,并呈浓度依赖性,提示GSPC保护内皮细胞免受AGE损伤的机制可能与增加内皮细胞NO生成量有关。 相似文献
90.
Pyrford钢丝环扎加张力带内固定治疗髌骨骨折的生物力学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测试Pyrford钢丝环扎加张力带内固定治疗髌骨骨折的生物力学特性 ,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集新鲜牛尸体膝关节标本 6具 ,制成髌骨骨折模型 ,用Pyrford钢丝环扎加张力带固定 ,并与克氏针张力带、单纯钢丝环扎进行对照比较。结果 Pyrford钢丝环扎加张力带内固定完全符合髌骨的生物力学性能 ,与克氏针张力带相当 ,能满足膝关节的强度 ,符合人体正常生理功能要求。结论 Pyrford钢丝环扎加张力带固定治疗髌骨骨折 ,具有优越的生物力学性能 ,且能达到解剖复位 ,操作简便 ,固定牢固 ,适应早期功能锻炼的目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