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篇
  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48篇
综合类   15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上海社区居民精神卫生知识知晓和服务需求调查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调查社区居民对精神卫生知识的知晓情况以及对社区精神卫生服务的总体需求,为制定相关的政策和行动措施提供参考数据和科学依据。方法根据现场调研信息,编制成套调查问卷,在上海3个街道对1317名居民进行了调查。结果上海社区精神卫生服务的专业人员及机构严重不足。普通居民的精神卫生知识仍然较为缺乏,精神卫生服务信息不易得到,且对精神卫生服务相关知识的理解较为表浅。结论加强和有效开展社区精神卫生服务是今后长期目标和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32.
正念起源于东方禅修,目前已有研究证实正念疗法对预防抑郁症的复发确有疗效,但作 用机制尚在探索中。现就正念疗法预防抑郁症复发的疗效及可能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3.
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是脑卒中后最常见的心境障碍,严重影响着中风的预后,目前对于抑郁的研究已经深入到了脑功能影像学的阶段,并且方兴未艾,而PSD的脑影像学相对比较滞后,但是近年来也有一些报道出现,本文就PSD的脑影像学研究就结构影像学和功能影像学进展两部分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4.
森田治疗——从历史回到现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理治疗发展至今天,已经涌现出许多不同的流派和方法,森田治疗(Morita therapy)即是其中的一种.  相似文献   
35.
抑郁症是以情绪低落、兴趣减退、愉悦感缺失为核心症状的一系列综合征,因其具有高发病率、复发率和高自杀风险而成为关注重点。近年的研究表明其发病机制涉及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失衡,其中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ypothalamic‐pituitary‐adrenal axis ,HPA轴)的作用较突出,它可与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相互作用共同影响抑郁症的发生发展。本文就近几年 H PA 轴与抑郁症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探讨抑郁症不同临床亚型提供理论指导,为预防、评估抑郁症的发病和复发风险提供指导策略。  相似文献   
36.
目的:分析社交焦虑障碍(SAD)患者的成人依恋类型及其家庭环境的关系。方法:以SAD患者40例为研究组,建立配对正常对照组40名,采用成人依恋量表(AAS)及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进行评估。结果:SAD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在成人依恋安全和不安全型分布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429,P0.01);SAD组在FES-CV中亲密度、情感表达、矛盾性、知识性及娱乐性等因子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AD组患者的成人依恋不安全型与其家庭的亲密度、情感表达、矛盾性、知识性、娱乐性有关。结论:SAD的成人依恋类型以不安全型为主,与其不良家庭环境有关。  相似文献   
37.
38.
目的 探讨社交恐惧症患者的发病与人格特征的关系.方法 采用自编社会人口学资料调查表、Liebowitz社交焦虑量表(LSAS)、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对40例社交恐惧症(Social Phobia,SP)组患者和40名健康对照组人群进行评估.结果 社交恐惧症组与健康对照组在EPQ四个因子分及LSAS评分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6.26,8.19,3.84,2.25,12.76;P<0.05),社交恐惧症组的LSAS评分与患者的神经质因子分呈正相关(r=0.545,P<0.01).结论 社交恐惧症患者有特别的人格特征,可能是其发病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9.
介绍:虽然大量研究报告患者基因中的多态性决定了对抗抑郁药物治疗的反应或副反应,但是几乎所有的结果统计均未有显著差异,而且难以复制.  相似文献   
40.
精神分析自诞生后的一百多年中,它的理论和实践经历着不断的变迁、修正,甚至于裂变。尤其在过去数十年里,我们处在精神分析理论多元化的环境中,经典弗洛伊德理论学家、自体心理学家、人际关系学家、客体关系学家等百家争鸣。无形中造成一种倾向:各种理论的支持者将不同理论之间的关系视为终极真理的竞争,给人的感觉似乎是他们各自的理论已经完全指出了精神分析的真理。然而当我们仔细考证精神分析理论每一次演变发生的时机和背景,就会发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