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26篇
综合类   1篇
药学   1篇
  1篇
  2022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 毫秒
31.
目的 为探索更佳的血管外科临床教学模式,本研究尝试将便携式超声(portable ultrasound,PUS)联合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case-based learning,CBL)应用于住院医师教学查房,研究二者结合后的教学效果。方法 2017年9月—2019年8月,共54名住培医师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PUS+CBL及单纯CBL的教学方式,比较住培结束后两组的理论水平、临床能力及教学的满意度。结果 住培结束后,两组理论测试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临床测试结果显示CBL+PUS组明显高于单纯CBL组;在满意度调查中学习兴趣、自学能力、临床思维能力、学习效果、满意度方面,CBL+PUS组明显高于单纯CBL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US联合CBL的教学法可提升教学效率,提高住院医师的临床能力。  相似文献   
32.
背景:寻找合适的标记分子作为血管内皮祖细胞谱系追踪观察的标志成为其体内、外诱导分化机制研究中的一项重要课题。 目的:体外研究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基因转染骨髓源性血管内皮祖细胞的方法,并检测基因转染后细胞的生物学特性。 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基因工程对照观察,于2007-07/2008-05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实验中心完成。 材料:3周龄清洁级Wistar大鼠15只用于制备骨髓源性血管内皮祖细胞, 绿色荧光蛋白基因及重组腺病毒由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李晓强教授惠赠。 方法:体外分离培养Wistar大鼠血管内皮祖细胞,EGM-2MV培养基培养大鼠骨髓中的单个核细胞。以腺病毒为载体,293A细胞为包装细胞,介导GFP转染血管内皮祖细胞,与未转染的同期细胞作对照。 主要观察指标: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GFP表达效率。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培养上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蛋白水平评价GFP转染血管内皮祖细胞后对细胞功能的影响,MTT法评价GFP转染血管内皮祖细胞后对细胞活性的影响。 结果:成功构建了携带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的重组腺病毒(Ad-GFP),成功培养了大鼠骨髓源性内皮祖细胞,重组Ad-GFP可高效率转染血管内皮祖细胞,病毒感染组阳性细胞与未感染组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蛋白水平表达相当,Ad-GFP转染后对血管内皮祖细胞的增殖没有影响。 结论:构建了带有GFP的缺陷型重组Ad-GFP,转染Wistar大鼠血管内皮祖细胞得到了高效表达,且感染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和增殖能力未受影响。  相似文献   
33.
目的探讨急性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合并Cockett综合征的综合腔内介入治疗方法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0年7月~2011年6月对57例左下肢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合并Cockett综合征患者采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左下肢深静脉置管溶栓术及左髂静脉闭塞或狭窄段球囊扩张内支架术治疗,观察患者手术前后左下肢症状及体征,通过造影观察左下肢深静脉通畅情况。结果 57例患者均经下肢深静脉造影检查明确诊断,本组技术成功56例,患者下肢肿胀、疼痛等消失,盆腔侧枝循环消失。1例患者仅行抗凝治疗,下肢肿胀好转。治疗过程中患者未发生滤器、支架移位等情况,未发生血栓复发、肺动脉栓塞、出血并发症等。术后口服抗血小板药物至少3~6个月,随访2~12个月,11例患者左下肢肿胀,7例患者出现下肢静脉曲张,所有患者未发生下肢溃疡,6、12个月后复查造影无支架内阻塞病例。结论综合介入治疗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合并Cockett综合征微创、安全,术后口服抗凝药物可提高下肢深静脉通畅率,临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34.
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血管外科自2009年6月至2012年4月采用导管直接溶栓(catheter-directed thrombolysis,CDT)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患者114例,其中经健侧股静脉及患侧大小隐静脉、腘静脉插管失败7例,对这7例患者采用直接经患侧股静脉穿刺的方法,将导丝插入下腔静脉,再从健侧股静脉拉出建立左-右股静脉导丝轨道,再沿导丝轨道插入溶栓导管至血栓段行溶栓治疗,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5.
目的 研究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移植对慢性深静脉血栓的治疗作用. 方法 Ficoll法分离大鼠骨髓单个核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mononuclear cells,BMMNCs),采用内皮祖细胞培养基(EGM-2MV)诱导分化为骨髓源性EPCs.建立大鼠慢性深静脉血栓模型,饲养至10 d,并分三组:A组(25只):单纯EPCs组,移植1 ml含有10~6 个EPCs细胞悬液;B组(25只):EGM-2MV培养基对照组,移植1 ml EGM-2MV培养基;C组(25只):空白对照组.移植后第14天取出血栓段下腔静脉及血栓,应用HE染色及vWF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血栓机化再通情况,高倍镜下计数血栓内毛细血管数目;Western blot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凶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蛋白表达变化;实验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体外成功培养了骨髓源性EPCs和构建了大鼠慢性深静脉血栓模型,EPCs移植后A组VEGF、bFGF的表达有明显的上调(P<0.05).B组和C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后A组血栓再通毛细血管数目明显高于B、C组.免疫组化染色vWF确定再通管道为新牛血管,管道为内皮细胞组成.结论 EPCs为内皮细胞的前体细胞,移植到深静脉血栓中能够促进血管新生,加快血栓的机化和再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