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26篇
综合类   1篇
药学   1篇
  1篇
  2022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大鼠骨髓源性血管内皮祖细胞体外培养分化及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索大鼠骨髓源性血管内皮祖细胞(EPCs)的培养、诱导分化及鉴定方法。方法:冲洗大鼠骨髓腔,梯度密度离心法获得单个核细胞,内皮细胞培养液EGM-2MV培养,通过细胞形态,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检测CD34、VEGFR-2、vWF,CD133,摄取Dil-ac-LDL和结合FITC-Lectin-UEA-1,超微结构及染色体核型分析进行鉴定。结果:新分离的骨髓单个核细胞呈圆形,大小不一;48h后部分细胞开始贴壁,呈梭形、纺锤形或不规则形;4~8d呈细胞集落或线状排列;9~11d接近融合,呈典型鹅卵石样外观。贴壁细胞CD34、CD31、VEGFR-2、vWF、CD133均表达阳性并呈动态变化,能够摄取Dil-ac-LDL和结合FITC-Lectin-UEA-1,透射电镜见特征性Weible-Palade小体,能稳定保持二倍体核型。结论:本实验初步建立了一套大鼠骨髓血管内皮祖细胞分离、培养、诱导分化及鉴定方法体系。  相似文献   
22.
血管损伤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血管损伤的介入治疗方法 及临床疗效.方法 2006年1月至2008年3月,采用介入方法 治疗血管损伤13例.损伤部位包括颈内静脉、锁骨下动脉、腋动脉、下腔静脉、腹主动脉、肠系膜上动脉、髂动静脉和股动脉,病变类型表现为刀刺伤后动静脉内瘘形成3例、血管裂伤伴周围血肿4例、外伤后假性动脉瘤3例、动脉损伤修复术后狭窄3例.行覆膜支架置入9例(10枚)、网状支架置入1例、球囊封堵2例、弹簧圈栓塞1例.结果 13例介入手术均取得成功,无围手术期死亡,无严重并发症.胸主动脉假性动脉瘤覆膜支架置入后有少量内漏、左锁骨上动脉-颈内静脉瘘患者覆膜支架置入后有少量造影剂从颈内静脉渗出,均未作进一步处理,患者痊愈.随访12例,随访时间1~26个月,平均9.3个月.胸主动脉假性动脉瘤患者术后12个月出现少量咯血,CTA检查无明显异常.未发现支架断裂、移位、变形或支架内狭窄,无病变复发.结论 介入治疗血管损伤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操作简单、术后恢复快的优点,但需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以确保操作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3.
目的 探讨一种新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的介入联合手术的治疗方法.方法 本组35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患者,采用球囊扩张左股总及髂静脉狭窄段、置入支架并做临时性股动静脉瘘方法治疗,其中15例2周后行大隐静脉结扎抽剥术,5例小腿溃疡直径>3 cm者再行植皮手术.术后口服华法林6个月并穿弹力袜. 结果所有病例髂静脉介入及动静脉瘘手术取得成功,术中取出血栓较少,多为陈旧性.出院时26例肢体肿胀明显缓解,4例轻度肿胀,5例缓解不明显.随访26例,时间3~24个月,22例患肢肿胀基本消退,4例仍有肿胀.11例原有足靴区溃疡愈合良好,色素沉着而积缩小,1例溃疡植皮术后12个月复发,再行静脉交通支离断及植皮术后愈合.随访时均以彩色多普勒检查患肢深静脉通畅情况,20例髂股静脉通畅情况良好;2例左髂静脉内膜粗糙、管径狭窄;4例左髂静脉内无血流信号. 结论下肢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患者的髂静脉病变多以狭窄为主,可以通过介入联合动静脉瘘的方法治疗.股胭静脉的再通情况决定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4.
目的 总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外科治疗中并发症的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08年1月外科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71例的临床资料.先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对近段髂股静脉血栓采用Fogarty取栓管取栓73例;Amplatz消融器(ATD)消融血栓55例;Acolysis超声消融器消融血栓43例,远段血栓以挤压法驱出,术中造影,对合并存在髂静脉病变则先行介人治疗,并建立临时性股动静脉瘘.结果 本组171例,157例治疗成功,14例失败.其中Fogarty取栓成功70例,失败3例;ATD成功52例,失败3例;超声消融成功35例,失败8例.置人永久性滤器51例,可回收滤器32例,临时性滤器88例.143例存在髂静脉狭窄或闭塞,左侧139例,右侧4例.球囊扩张后置人支架41例.术中造影见血栓残留80例,血管穿孔破裂14例,滤器下方血栓18例.全组无死亡和肺动脉栓塞发生.术后随访142例,随访时间2~84个月,平均38个月.21例髂静脉再狭窄,血栓再发36例,支架移位6例,支架断裂2例.结论 外科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有效方法,但同时应注意对其并发症的防治.  相似文献   
25.
目的构建hVEGF165真核表达载体,进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转染骨髓源性血管内皮祖细胞(EPC)的体外基础研究。方法设计引物后ECV304细胞克隆基因,构建真核表达型的PcDNA3.0-hVEGF165。EGM-2MV培养基培养大鼠骨髓中的单个核细胞,免疫细胞化学及电镜鉴定EPC,脂质体介导PcDNA3.0-hVEGF165转染EPC,转染后ELISA法检测培养上清中VEGF蛋白水平,MTT法评价VEGF转染EPC后对细胞活性的影响。结果构建真核表达型的PcDNA3.0-hVEGF165成功,EGM-2MV培养出的大鼠骨髓EPC能表达CD34、CD133、FLK-1等特征性的细胞表面标志,脂质体介导PcDNA3.0-hVEGF转染EPC能表达较高浓度的VEGF蛋白水平,VEGF转染后对EPC的增殖无影响。结论脂质体介导PcDNA3.0-hVEGF165转染EPC后能表达一定浓度的VEGF蛋白,并对EPC的活性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6.
目的 总结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介入治疗围手术期相关并发症的防治经验.方法 对207例下肢动脉硬化件闭塞症行介入治疗,统计围手术期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分析并发症的发生率与泛大西洋介入协会(transAtlantic inter-society consensus,TASC)分型分级之间的关系以及糖尿病和冠心病对重要脏器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结果 本组207例,介入手术成功190例.17例失败,其中13例为介入操作失败、4例死于术后重要脏器并发症.围手术期并发症包括穿刺点出血12例、假性动脉瘤4例、消化道出血2例、动脉破裂6例、脑梗塞8例、急性心衰9例、呼衰13例、肾衰6例、支架内血栓形成5例和蓝趾综合征1例.在本组患者的TASC分型中,股腘动脉病变介入治疗并发症的发生率为39.84%(51/128),高于主髂型的18.99%(15/79)(P<0.05);患有糖尿病以及合并糖尿病和冠心病患者重要脏器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27.66%(13/47)和24.49%(12/49),高于无合并症患者的5%(2/40)(P<0.05).结论 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介入治疗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可能与术中操作不当、病变类型复杂及合并糖尿病和冠心病有关,术前注意合并症的处理及术中选择合理治疗方式、缩短手术时间等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7.
外伤性血管损伤的手术及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外伤性血管损伤的外科手术及介入治疗方法 . 方法 分组回顾分析85例血管损伤的1临床资料.损伤部位包括颈静脉、椎动脉、四肢主干血管、肠系膜上动脉.其中交通伤25例、锐器伤60例.行手术治疗62例(血管移植术37例,血管修补术25例),介入治疗23例. 结果 死亡1例,截肢1例.两组共随访58例,所有患者损伤血管通畅情况良好. 结论 及时止确的诊断对于血管损伤的救冶意义重大.介入治疗血管损伤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操作简单、术后恢复快的优点.介入与手术方法 可联合应用丁血管损伤的治疗.  相似文献   
28.
目的 为探索更佳的血管外科临床教学模式,本研究尝试将便携式超声(portable ultrasound,PUS)联合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case-based learning,CBL)应用于住院医师教学查房,研究二者结合后的教学效果。方法 2017年9月—2019年8月,共54名住培医师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PUS+CBL及单纯CBL的教学方式,比较住培结束后两组的理论水平、临床能力及教学的满意度。结果 住培结束后,两组理论测试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临床测试结果显示CBL+PUS组明显高于单纯CBL组;在满意度调查中学习兴趣、自学能力、临床思维能力、学习效果、满意度方面,CBL+PUS组明显高于单纯CBL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US联合CBL的教学法可提升教学效率,提高住院医师的临床能力。  相似文献   
29.
背景:寻找合适的标记分子作为血管内皮祖细胞谱系追踪观察的标志成为其体内、外诱导分化机制研究中的一项重要课题。 目的:体外研究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基因转染骨髓源性血管内皮祖细胞的方法,并检测基因转染后细胞的生物学特性。 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基因工程对照观察,于2007-07/2008-05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实验中心完成。 材料:3周龄清洁级Wistar大鼠15只用于制备骨髓源性血管内皮祖细胞, 绿色荧光蛋白基因及重组腺病毒由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李晓强教授惠赠。 方法:体外分离培养Wistar大鼠血管内皮祖细胞,EGM-2MV培养基培养大鼠骨髓中的单个核细胞。以腺病毒为载体,293A细胞为包装细胞,介导GFP转染血管内皮祖细胞,与未转染的同期细胞作对照。 主要观察指标: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GFP表达效率。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培养上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蛋白水平评价GFP转染血管内皮祖细胞后对细胞功能的影响,MTT法评价GFP转染血管内皮祖细胞后对细胞活性的影响。 结果:成功构建了携带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的重组腺病毒(Ad-GFP),成功培养了大鼠骨髓源性内皮祖细胞,重组Ad-GFP可高效率转染血管内皮祖细胞,病毒感染组阳性细胞与未感染组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蛋白水平表达相当,Ad-GFP转染后对血管内皮祖细胞的增殖没有影响。 结论:构建了带有GFP的缺陷型重组Ad-GFP,转染Wistar大鼠血管内皮祖细胞得到了高效表达,且感染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和增殖能力未受影响。  相似文献   
30.
目的探讨急性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合并Cockett综合征的综合腔内介入治疗方法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0年7月~2011年6月对57例左下肢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合并Cockett综合征患者采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左下肢深静脉置管溶栓术及左髂静脉闭塞或狭窄段球囊扩张内支架术治疗,观察患者手术前后左下肢症状及体征,通过造影观察左下肢深静脉通畅情况。结果 57例患者均经下肢深静脉造影检查明确诊断,本组技术成功56例,患者下肢肿胀、疼痛等消失,盆腔侧枝循环消失。1例患者仅行抗凝治疗,下肢肿胀好转。治疗过程中患者未发生滤器、支架移位等情况,未发生血栓复发、肺动脉栓塞、出血并发症等。术后口服抗血小板药物至少3~6个月,随访2~12个月,11例患者左下肢肿胀,7例患者出现下肢静脉曲张,所有患者未发生下肢溃疡,6、12个月后复查造影无支架内阻塞病例。结论综合介入治疗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合并Cockett综合征微创、安全,术后口服抗凝药物可提高下肢深静脉通畅率,临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