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目的 :研究龋蚀活跃度与龋蚀现状及龋蚀进展速度的关系 ,以及其与牙龈状态的关系。方法 :对 418名中学生从初中一年级起连续 2年进行龋蚀状态、牙龈状态的追踪检查 ,并在初中三年级时记录其龋蚀活跃度。结果 :各牙位龋均在 2年内均呈现上升趋势 ,其中上、下第一恒磨牙龋均明显高于其它牙位 ;龋蚀活跃度与龋均有极明显相关关系 ;龋蚀活跃度与 2年龋均增加值亦有极明显正相关关系 (P≤ 0 .0 5 ) ;龋蚀活跃度与菌斑指数、牙龈指数间无相关关系 ;龋均与菌斑指数、牙龈指数间无相关关系 ;菌斑指数与牙龈指数间有极明显相关关系。结论 :高龋蚀活跃度者龋蚀发生率高 ,龋蚀进展速度快 ,以该指标显示龋蚀现状并预测龋蚀进展的危险性是可靠的 相似文献
12.
背景:许多报道只是分别观察了执行Oddball任务完成过程中事件相关电位各成分的变化,没有结合实验任务模式全面分析各成分的变化及其可能存在的内在联系.目的:通过测定健康人在执行连续37 min听觉辨别Odd-ball任务过程中的事件相关电位,分析事件相关电位各成分的变化特征与注意的关系.设计、时间及地点:经典的37 min持续Oddball听觉辨别任务及盲法评估试验,于2003-04/2007-07在日本北九州产业医科大学康复科完成.对象:20名健康在读大学生,全部为右利手,试验前所有学生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方法:在执行任务过程中,学生观察以10%的概率出现的2 kHz短音靶刺激,靶刺激是随机分布于以90%的概率出现的1 kHz短音非靶刺激之间,全部实验过程为37 min,包括1 214个声音刺激.前4 min为练习阶段,让学生熟悉任务,之后开始真正的实验过程,将其划分为阶段1,阶段2,阶段3,每阶段为10.9分.主要观察指标:在额叶、顶叶和额顶中点采集靶刺激和非靶刺激的事件相关电位,非靶刺激包括靶刺激之前第1个和之后第1个非靶刺激的事件相关电位.除了用传统的平均加权法进行研究外,同时进行了单次P3成分分析.实验结束后,所有学生填写问卷,要求填写在各个实验阶段中的主观感受包括他们的清醒度、注意程度和对实验的兴趣程度等.结果:①各反应电位在不同实验阶段的变化:靶刺激之前第1个非靶刺激的事件相关电位的N1波幅、靶刺激N2的波幅及靶刺激P3的波幅在实验的不同阶段发生显著变化.②不同反应电位之间的比较:靶刺激之前第1个非靶刺激的事件相关电位的N1波幅显著小于靶刺激之后第1个非靶刺激的事件相关电何和靶刺激的N1(实验阶段2、3的额叶、额顶中点和顶叶):靶刺激之前第1个非靶刺激的事件相关电位的P2潜伏期显著小于靶刺激之后第1个非靶刺激的事件相关电位的P2潜伏期(实验阶段2的额叶、额顶中点和顶叶位置七和实验阶段3的额叶);靶刺激之前第1个非靶刺激的事件相关电位的P2的波幅显著小于靶刺激之后第1个非靶刺激的事件相关电位的P2波幅(实验阶段2的额顶中点、在实验阶段3的额叶、额顶中点和项叶);认知电位变化最敏感区在额叶.③总的平均加权的靶刺激之前第1个非靶刺激的事件相关电位波形.有正负(N1-P2)波峰复合波形,而且在刺激启动后300 ms回到摹线水平,而总平均加权的靶刺激之后第1个非靶刺激的事件相关电位波形的正负(N1-P2)复合波峰的连续负波在刺激启动后450 ms之后回到基线水平(额叶和额顶中点).④事件相关电位的单次分析显示类型2(非 P3成分)出现的百分率在额叶位置上显著大于在顶叶位置(实验阶段1,2和3);类型2出现的百分率在实验阶段3的显著大于在实验阶段1(额叶和额顶中点).⑤在各个实验阶段中,反应时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⑥根据问卷调查,所有的被测试者均认为试验任务非常简单.测试早期处于紧张、全神贯注的状态,随着试验的进展感到轻松、单调和机械化的完成任务,注意力时有分散,但未在测试过程中入睡.结论:在执行37 min听觉辨别任务过程中,事件相关电位各成分的变化是认知调整的结果,各成分的变化存在内在的联系,推测这种变化与被检者适应过程有关,并直接反映注意不同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背景:许多报道只是分别观察了执行Oddball任务完成过程中事件相关电位各成分的变化,没有结合实验任务模式全面分析各成分的变化及其可能存在的内在联系。
目的:通过测定健康人在执行连续37 min听觉辨别Odd-ball任务过程中的事件相关电位,分析事件相关电位各成分的变化特征与注意的关系。
设计、时间及地点:经典的37 min持续Oddball听觉辨别任务及盲法评估试验,于2003-04/2007-07在日本北九州产业医科大学康复科完成。
对象:20名健康在读大学生,全部为右利手,试验前所有学生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方法:在执行任务过程中,学生观察以10%的概率出现的2 kHz短音靶刺激,靶刺激是随机分布于以90%的概率出现的 1 kHz短音非靶刺激之间,全部实验过程为37 min,包括1 214个声音刺激。前4 min为练习阶段,让学生熟悉任务,之后开始真正的实验过程,将其划分为阶段1,阶段2,阶段3,每阶段为10.9分。
主要观察指标:在额叶、顶叶和额顶中点采集靶刺激和非靶刺激的事件相关电位,非靶刺激包括靶刺激之前第1个和之后第1个非靶刺激的事件相关电位。除了用传统的平均加权法进行研究外,同时进行了单次P3成分分析。实验结束后,所有学生填写问卷,要求填写在各个实验阶段中的主观感受包括他们的清醒度、注意程度和对实验的兴趣程度等。
结果:①各反应电位在不同实验阶段的变化:靶刺激之前第1个非靶刺激的事件相关电位的N1波幅、靶刺激N2的波幅及靶刺激P3的波幅在实验的不同阶段发生显著变化。②不同反应电位之间的比较:靶刺激之前第1个非靶刺激的事件相关电位的N1波幅显著小于靶刺激之后第1个非靶刺激的事件相关电位和靶刺激的N1(实验阶段2、3的额叶、额顶中点和顶叶);靶刺激之前第1个非靶刺激的事件相关电位的P2潜伏期显著小于靶刺激之后第1个非靶刺激的事件相关电位的P2潜伏期(实验阶段2的额叶、额顶中点和顶叶位置上和实验阶段3的额叶);靶刺激之前第1个非靶刺激的事件相关电位的P2的波幅显著小于靶刺激之后第1个非靶刺激的事件相关电位的P2波幅(实验阶段2的额顶中点、在实验阶段3的额叶、额顶中点和顶叶);认知电位变化最敏感区在额叶。③总的平均加权的靶刺激之前第1个非靶刺激的事件相关电位波形。有正负(N1-P2)波峰复合波形,而且在刺激启动后300 ms回到基线水平,而总平均加权的靶刺激之后第1个非靶刺激的事件相关电位波形的正负(N1-P2)复合波峰的连续负波在刺激启动后450 ms之后回到基线水平(额叶和额顶中点)。④事件相关电位的单次分析显示类型2(非P3成分)出现的百分率在额叶位置上显著大于在顶叶位置(实验阶段1,2和3);类型2出现的百分率在实验阶段3的显著大于在实验阶段1(额叶和额顶中点)。⑤在各个实验阶段中,反应时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⑥根据问卷调查,所有的被测试者均认为试验任务非常简单,测试早期处于紧张、全神贯注的状态,随着试验的进展感到轻松、单调和机械化的完成任务,注意力时有分散,但未在测试过程中入睡。
结论:在执行37 min听觉辨别任务过程中,事件相关电位各成分的变化是认知调整的结果,各成分的变化存在内在的联系,推测这种变化与被检者适应过程有关,并直接反映注意不同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单侧磨牙缺失对大鼠海马神经递质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研究单侧磨牙缺失对大鼠脑部海马区主要神经递质含量的影响。方法:23只10月龄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左侧磨牙拔除组,六周后,大鼠快速断头处死,分离海马区脑组织,拔牙组海马左右侧分开,分别测定氨基酸类和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含量。结果:①拔牙组左、右侧海马中g-氨基丁酸(GABA)和牛磺酸(Tau)含量与对照组比较均升高(P<0.05);②拔牙组左、右侧海马中5-羟吲哚乙酸(5-HIAA)含量、5-HIAA/5-HT比值与对照组比较均降低(P<0.001);③拔牙组大鼠左侧海马内谷氨酸(Glu)含量与对照组比较升高(P<0.05);④拔牙组大鼠右侧海马内去甲肾上腺素(NE)和5-羟色胺(5-HT)含量与对照组比较升高(P<0.05)。结论:单侧磨牙缺失后影响大鼠海马区氨基酸类和单胺类神经递质水平。 相似文献
15.
正畸与非正畸儿童龋病活跃性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固定矫治对儿童龋病活跃性的影响。方法 :通过DentocultSM、DentocultLB和Cariostat(CAT) 3种龋病活跃性检测法 ,对 3 5名 12~ 14岁进行方丝弓固定矫治的正畸儿童与 3 5名非正畸儿童的龋病活跃性进行了测定、比较。结果 :正畸儿童的DentocultSM、DentocultLB和Cariostat(CAT)值均较非正畸儿童明显增高 (P <0 .0 1)。结论 :戴用固定矫治器的正畸儿童龋病活跃性增高 ,对龋病的易感性增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