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7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8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28篇
内科学   8篇
皮肤病学   5篇
神经病学   10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38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17篇
  1篇
中国医学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目的:研究各种修复方法对儿童乳磨牙大面积缺损的影响.方法:将86例乳磨牙大面积缺损儿童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光固化树脂材料修复,观察组采用金属预成型牙冠修复,比较不同治疗方案对儿童的影响.结果:术后12个月,观察组牙齿修复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1年后复查,观察组修复体边缘折断、修复体...  相似文献   
72.
抑郁是卒中后常见的结果,本文综述了近十年来卒中后抑郁的发病规律、影像学改变、实验室进展、神经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康复的前瞻性随访研究的成果。  相似文献   
73.
刘凡  骆月  万静  江珊 《新医学》2020,(1):63-66
播散性带状疱疹较少见,主要见于老年人或体质较弱的个体,特别是免疫功能受抑制的人群。因该病少见,而且病情严重,可有发热等其他全身症状,因此早期容易出现误诊、误治。该文报道1例误诊为血管炎的患者,入院后结合其临床表现、组织病理检查及细胞学涂片,确诊为播散性带状疱疹。予抗病毒、营养神经、提高免疫力等治疗后好转出院。该例提示免疫功能受限的带状疱疹患者皮疹可以泛发且严重,易误诊为其他疾病。临床医师应提高对播散性带状疱疹的认识,关注早期皮损特点及患者免疫功能状态,完善相关检查,正确诊治播散性带状疱疹。  相似文献   
74.
目的:回顾性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入院时临床特征及致死亡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20年1-2月在武汉市第七医院住院123例的COVID-19患者.比较治愈患者和死亡患者入院时的临床特征,住院期间并发症及治疗情况.结果:死亡组相比于治愈组的男性患者更多,年龄更大,合并有高血压病及冠心病病史比例更大....  相似文献   
75.
中西医结合治疗银屑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万静 《吉林医学》2010,31(6):763-764
<正>银屑病是一种常见的以特征性鳞屑性红斑为临床特点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该病发病率高,据统计我国目前患病者大约有400多万人。病因不明,迄今为止没有特效的治疗药物和方法,愈后易复发,呈慢性经过,有时往往伴随患者一生。再加上患者或医者的失治、误治、滥治,往往还带来由药物引起的严重不良反应,给患者的身心造成极大的痛苦。  相似文献   
76.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清晨高血压(MH)与心脑血管事件的关系。方法选取174例MHD伴高血压患者采用动态血压监测仪记录44h血压,根据清晨血压分为清晨高血压组(MH组,104例)和非清晨高血压组(NMH组,70例),其中MH组分3型:持续型、非持续型、激增型。记录发生的心脑血管事件,随访2年,比较2组患者一般资料、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及死亡率。结果与NMH组相比,MH组透析间期体质量增加值、睡眠障碍发生率、清晨收缩压、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67.3%比40%)和死亡率(13.5%比2.9%)明显升高(P<0.05),单室尿素清除指数(sp Kt/V)值显著低于NMH组(t=10.743,P<0.01);亚组中持续型患者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75.4%)高于激增型(66.7%)和非持续型(40%)(c2=8.815,P<0.05),3亚组间心脑血管事件死亡率无显著差异(c2=0.798,P>0.05);MH组患者清晨收缩压值与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呈正相关(r=0.700,P<0.01)。结论 MHD伴高血压患者MH与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密切相关,可能是心脑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7.
目的:评价重组人脑利钠肽(rhBNP)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及对血浆白细胞介素(IL)-6水平的影响。方法:对30例入选患者进行随机、开放、对照临床试验。其中干预组15例,给予rhBNP治疗;对照组15例,给予硝酸甘油治疗,观察两组用药前后心功能及血流动力学指标及5d后血浆IL-6水平的变化,以探讨应用rhBNP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及作用机制。结果:在血流动力学上,rhBNP干预组在用药后明显改善心功能(P<0.05),但对心率(HR)、血压(BP)、电解质等指标无影响;硝酸甘油对照组用药后也能明显改善心功能(P<0.05)。rhBNP干预组与对照组相比,在降低患者血浆IL-6方面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rhBNP可以显著降低慢性心衰患者IL-6浓度,机制可能与其扩张全身动静脉,降低心肌氧耗以及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心肌供血供氧,改善心肌缺血情况下炎性细胞因子释放有关。  相似文献   
78.
目的:探讨缺铁性贫血患者铁指标与心脏彩超左室质量指数(LVMI)的相关性,验证缺铁引起的铁指标异常作为左心室重构危险因素的可行性。方法:纳入2013-2018年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收治的83例缺铁性贫血患者。收集患者临床血常规、生化检查、铁指标、心脏彩超检查等结果。任何其他并发疾病均列为排除标准。对其中66例患者计算LVMI,根据LVMI(男性115 g/m~2,女性95 g/m~2)结果分为正常组和异常组,对两组患者的所有研究指标进行两两比较。在83例患者中,采用相关性分析分别评估血红蛋白、总铁结合力(TIBC)与其他研究指标的相关性。以log变换后的LVMI作为应变量,采用线性回归分析log变换LVMI与其他研究指标的线性相关性。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贫血及TIBC水平与心室重构的关系。结果:在LVMI异常组中可以观察到更高的TIBC水平。线性相关分析显示,HGB与RDW、血清铁、TS、LVM明显相关,TIBC与年龄、MCV、铁蛋白、TS、LVM、SV、白蛋白明显相关,TIBC与HGB无相关性。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log变换LVMI与年龄、TIBC及HGB有明显相关性。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贫血程度及TIBC与左心室重构发生风险相关,在调整贫血影响后,TIBC仍与左心室重构相关。结论:在缺铁性贫血患者中,TIBC与LVMI密切相关,升高的TIBC可增加这一患病群体发生左心室重构的风险。  相似文献   
79.
目的 研究基础疾病为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的慢性肾脏疾病(CKD)代偿期患者外周血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FGF23)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011年3月至2012年8月在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肾内科住院的原发性肾小球肾炎患者139例为研究组和非复杂性尿路感染76例为对照组.两组患者进行以下指标检测:根据身高、体重、年龄、性别和血肌酐计算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检测血清钙(Ca)、磷(P)、血清白蛋白、24 h尿蛋白定量,计算钙磷乘积,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PTH),ELISA法检测外周血FGF23.结果 研究组患者血清FGF23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3),而血清Ca、P、iPTH处于正常水平,且与对照组血清Ca、P和iPT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FGF23与24 h尿蛋白量、血清白蛋白、Ca、P、iPTH、eGFR的相关性分析发现,FGF23仅与24 h尿蛋白定量正相关(P<0.05)、与血清白蛋白负相关(P<0.05),而与Ca、P、iPTH和eGFR均无相关性(P>0.05).研究组按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SPGN)、膜性肾病(MN)和IgA肾病(IgAN)3个亚组分别与对照组比较,FGF23-C末端水平仍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KD2期较CKD1期FGF23水平升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KD肾功能代偿期患者外周血FGF23水平的升高早于Ca和P的变化,且与Ca、P和iPTH的变化无关;外周血FGF23的升高可能作为早期CKD诊断的重要指标之一,并可成为CKD进展的预警指标.  相似文献   
80.
目的探讨光动力疗法(PDT)治疗基底细胞癌(BCC)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本科2009年3月-2011年9月收治的80例BBC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临床疗效与治疗的不良反应。结果 80例BBC患者经PDT治疗3个疗程后,痊愈59例,显效12例,好转2例,无效7例,有效率88.75%;病例平均随访18个月,1年后复发15例(18.75%),再次行PDT治疗后,患者均完全缓解;且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也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PDT治疗BCC安全有效、治愈率高且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选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