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9篇
基础医学   12篇
临床医学   23篇
神经病学   7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7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11.
背景:神经干细胞的定向诱导分化和扩增受细胞自身基因和外来信号的调控。 目的:观察中脑源性神经干细胞在常氧、低氧和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诱导下向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分化情况。 方法:无菌条件下分离E12小鼠胚胎腹侧中脑组织,胰酶消化和机械吹打制成单细胞悬液,在无血清培养基中培养扩增;Nestin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方法鉴定神经干细胞。在有血清培养基中对纯化神经干细胞自然分化;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方法分别鉴定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建立常氧和低氧环境,设置常氧组、常氧+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组、低氧组、低氧+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组,按实验分组在有血清条件下诱导分化。 结果与结论:在低氧条件下,中脑神经干细胞向多巴胺能神经元分化均高于常氧组;尤其是低氧环境和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诱导下向多巴胺能神经元分化比例更高,表型更成熟。说明低氧环境下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可明显促进中脑神经干细胞分化为数量足够、形态及功能成熟的多巴胺能神经元。  相似文献   
12.
中脑神经干细胞转基因治疗帕金森病:可能与可行?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背景:中脑源性神经干细胞因具有向多巴胺能神经元分化的潜能,在低氧并转基因条件下体外培养易获得足够量的形态及功能成熟的多巴胺能神经元,已成为近几年来兴起并得到快速发展的干细胞移植治疗帕金森病的理想种子细胞.目的:就中脑神经干细胞转基因治疗帕金森病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1992-01/2006-12),检索词为"Neural Stem Cell(NSC),Mesencephalic neural Stem Cell(M-NSC),neural Stem cell transplant,Parkinson's Disease(PD)".同时应用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2003-01/2008-12),检索词为"神经干细胞、中脑神经干细胞、干细胞移植、帕会森病".结果与结论:选择有关神经干细胞、中脑神经干细胞的基础研究及中脑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帕会森病的相关文献,计算机初检得到83篇文献,阅读标题和摘要进行初筛,排除因研究目的与此文无关的14篇,内容重复性的研究16篇,Meta分析53篇,共保留47篇文献进行综述.帕金森病的主要病理变化是中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坏死,用转基因的中脑源性神经干细胞治疗帕金森病是目前公认的最有前景的治疗方案.在低氧条件下并转基因培养的中脑源性神经干细胞,能高效地诱导分化为多巴胺能神经元,为体外获得足够量的多巴胺能神经元用于移植治疗帕金森病提供了实验依据.中脑神经干细胞的基础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中脑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实验还停留在实验室阶段,中脑神经干细胞生物学特性、分离培养、扩增和定向分化诱导等还有待进一步分析.同时中脑神经干细胞应用于人体治疗的生物安全性问题也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如在体外多次传代的神经干细胞是否会发生转化,是否会带来一定的副作用,甚至致瘤性等均在进一步探索中.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大鼠颈前皮神经传入纤维在脊髓胶状质(SG)的投射定位。方法:用抗氟化物酸性磷酸酶(FRAP)法和显微测量进行定量研究。结果:颈前皮神经向SG纵向投射主要在C1下三分之一至C4。各节段SG水平向“眉样反应带”所测均值(mm)分别为:0.812、0.816、0.846、0.852,而颈前皮神经向C1~C4SG水平向投射测值(mm)分别在0.402~0.613、0.371~0.662、0.397~0.689、0.525~0.722范围。结论:颈前皮神经投射区从上至下主要居SG中间带外侧和外侧带的内侧。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大鼠肌皮神经传入纤维在脊髓胶状质(SG)的投射定位。方法:用抗氟化物酸性磷酸酶(FRAP)法和显微测量进行定量研究。结果:大鼠肌皮神经在SG纵向投射主要在C5~C6,少数实验动物投向C7上部。C5~C7各节段SG水平向“眉样反应带”所测均值(mm)分别为0.849、0.943、0.960,而肌皮神经在C5~C7各节段SG水平向投射所测均值(mm)分别在0.250~0.382、0.288~0.425、0.301~0.402的范围。结论:肌皮神经在C5~C7水平向投射区占据SG中间带的内侧半。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关于脑记忆机制的研究 ,无论在分子和细胞水平还是在网络和系统水平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某些长期以来被人们普遍接受的观点、概念及假说不断得到冲击 ,新的观点、概念和假说孕育而生。现就对记忆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个简要的综述。1 潜能原理和质量作用原理二十世纪初期 ,心理学家Lashley在动物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这两条著名原理 ,他认为脑内没有特殊与记忆有关的部位和结构 ,记忆痕迹是弥漫地储存于整个脑内。皮层损伤的范围大小对于记忆的损害作用远大于具体的损伤部位[1 ] 。这一学说曾在心理学界占支配地位达数十年…  相似文献   
16.
背景:在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帕金森病中,移植细胞的数量及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分化比率是必须解决的问题,而有效的神经干细胞体外增殖与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大量定向诱导分化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目的: 探讨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与白细胞介素1β体外诱导中脑神经干细胞向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分化。 方法:分离妊娠12 d小鼠胚胎腹侧中脑,经胰酶消化和机械吹打制成单细胞悬液,离心过滤后机械方法传代培养5~7 d的神经球,分组进行诱导分化10~12 d,待80%细胞从神经球迁移出来,分化为单细胞时,进行免疫细胞化学鉴定及流式细胞术检测酪氨酸羟化酶阳性细胞率。 结果与结论:神经球细胞表达巢蛋白抗原,能分化为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和胶原纤维酸性蛋白阳性细胞。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与白细胞介素1β在体外能明显提高中脑神经干细胞分化为酪氨酸羟化酶阳性神经元的比例,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诱导组、白细胞介素1β诱导组和两者联合应用均较空白对照组比例高,尤其是两者联合应用作用更显著,说明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白细胞介素1β可明显促进中脑神经干细胞分化为数量足够、形态及功能成熟的多巴胺能神经元。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辣椒素(capsaicin CAP)对大鼠三叉神经节内一氧化氮合酶(Nitric Oxide Synthase,NOS)阳性神经元的影响,探讨CAP治疗三叉神经痛的镇痛机制.方法 把CAP配成30mmoL 浓度溶液备用,按用量分成四组,分别皮下注射处理大鼠三叉神经眶下支,24h取材,切片,免疫组化染色,镜检,计算机图像分析.结果 经方差分析, 各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并且随着用药量的增加其差值也更大.结论 CAP对大鼠三叉神经节内NOS阳性神经元有明显的影响,NOS参与口面部的痛与镇痛.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大鼠腓深神经传入纤维在脊髓胶状质(SG)的投射定位。方法:按照跨神经节溃变的原理,用抗氟化物酸性磷酸酶(FRAP)法和显微测量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大鼠腓深神经向SG的纵向投射主要为L2~L6上部。L2~L6各节段SG水平向眉毛状反应带长所测均值分别为0.761、0.825、0.887、0.898、0.819mm,而腓深神经向L2~L6上部各节段SG水平向投射所测均值分别在0.414~0.481、0.362~0.514、0.335~0.472、0.339~0.437、0.372~0.439mm的范围。结论:腓深神经投射区主要位于SG的中间带偏内。  相似文献   
19.
Rexed分层的Ⅰ~Ⅳ板层相当于背角,主要由初级传入纤维的中枢末稍、背角细胞以及外源性神经元的下行轴突等成分构成。背角细胞包括向同一节段投射或向其他节段投射的中间神经元以及经各种传导束向有关脑部投射的投射神经元。机体的各种感觉信息是经多条上行通路向脑传递,包括旧的脊丘束(spinothalamictract,STT)、背索(dorsalcolum,DC)、脊颈束(spinocervicaltract,SCT)和脊网束(spinoreticulartract,SRT)等四种投射系统[1]以及新的脊…  相似文献   
20.
众所周知,脊髓损伤(SCI)后的截瘫常造成病人永久性的运动、感觉障碍及直肠、膀胱功能的缺失等.而治疗脊髓损伤基本上是药物性的,如大量类固醇激素及其它支持疗法等;外科治疗主要是恢复脊髓的稳定性,如减压手术等.近几年对脊髓损伤的治疗也仅仅处于神经干细胞(NSC)移植的基础与临床实验研究阶段,真正用于临床还有许多难题尚未解决.本文就脊髓源NSC转基因治疗脊髓损伤的研究及展望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