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70篇 |
免费 | 6篇 |
国内免费 | 60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8篇 |
临床医学 | 44篇 |
内科学 | 36篇 |
神经病学 | 110篇 |
特种医学 | 3篇 |
综合类 | 89篇 |
预防医学 | 6篇 |
眼科学 | 1篇 |
药学 | 33篇 |
中国医学 | 3篇 |
肿瘤学 | 3篇 |
出版年
2021年 | 2篇 |
2019年 | 1篇 |
2018年 | 2篇 |
2016年 | 3篇 |
2015年 | 4篇 |
2014年 | 3篇 |
2013年 | 13篇 |
2012年 | 10篇 |
2011年 | 27篇 |
2010年 | 17篇 |
2009年 | 23篇 |
2008年 | 23篇 |
2007年 | 28篇 |
2006年 | 27篇 |
2005年 | 20篇 |
2004年 | 34篇 |
2003年 | 24篇 |
2002年 | 17篇 |
2001年 | 12篇 |
2000年 | 22篇 |
1999年 | 7篇 |
1998年 | 4篇 |
1997年 | 3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1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目的 探讨PTEN/mTOR信号通路对体外分离培养的大鼠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分化成熟的作用.方法 体外分离培养大鼠海马神经干细胞,收集第三代神经干细胞分别诱导分化0d、1d、3d和7d,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应用Western blot和细胞免疫荧光检测第10号染色体缺失的磷酸酶与张力蛋白同源物基因(PTEN)和反映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活性的磷酸化核糖体(P-S6R)蛋白的表达.结果 与0d组和1d组相比,3d组PTEN表达明显增加(均P<0.01);7d组PTEN表达亦明显增加(P<0.01和P<0.05),而3d组和7d组P-S6R表达均明显下降(均P<0.01).神经干细胞诱导分化后PTEN和P-S6R细胞免疫荧光染色均为阳性.结论 PTEN/mTOR信号通路参与调控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分化和轴突生长,可能是导致神经干细胞分化成熟至一定阶段后增殖分化和轴突生长能力下降、不能建立有效的突触联系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2.
目的:研究转基因中国仓鼠卵(CHO)细胞中单胺囊泡转运体(VMAT_2)的抗毒性作用。方法:利用转PC12细胞基因到CHO细胞中形成的转基因CHO细胞(cDNA-CHO),采用MTT比色法检测1-甲基-4-苯基吡啶离子(MPP~+)对CHO细胞野生株(wtCHO)和cDNA-CHO细胞的毒性作用,并观察利血平——VMAT_2的特异性阻滞剂对MPP~+毒性作用的影响。结果:在MPP~+ 0.5mmol/L以上浓度cDNA-CHO细胞对MPP~+敏感性比wtCHO低得多;cDNA-CHO和wtCHO对鱼藤酮(rotenon)的敏感性无显著差异;加入利血平后,上述保护作用消失,cD-NA-CHO对MPP~+敏感性与wtCHO细胞无差异,而单独予以wtCHO细胞利血平则不能改变它对低浓度MPP~+的敏感性。结论:此保护机制是由转基因细胞中VMAT_2引起的,VMAT_2在转基因的非神经细胞系(CHO细胞系)中也能将MPP~+转运至囊泡内,从而保护细胞,同时也提示PC12细胞内具有抗毒性作用的成分。 相似文献
83.
中国汉族人群Semaphorin 5A基因多态性与帕金森病易感性的关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Semaphorin 5A(SEMA5A)基因多态性与帕金森病(PD)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选择244例帕金森病患者和174名正常对照,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检测中国汉族人群中SEMA5A基因的两个基因多态性位点(SNP)和帕金森病易感性的关系,并用基因测序验证结果.结果 SEMA5A基因的多态性位点rs7702187和rs3798097(rs7702187:OR(基因型AT)=0.95,95%CI 0.61~1.48,OR(基因型AA)=1.84,95% CI 0.85~3.99,OR(基因型AT+AA)=1.21,95%CI 0.82~1.77,P>0.05;rs3798097:OR(基因型CT)=1.06,95% CI 0.62~1.79,OR(基因型TT)=0.72,95% CI 0.10~5.18,OR(基因型CT+TT)=1.01,95%CI 0.62~1.67,P>0.05)与PD易感性之间无关联性;与最常见的单倍型TC相比,AC单倍型,TT单倍型均与PD易感性无关(AC单倍型:OR=1.19,95%CI 0.84~1.69,P>0.05;TT单倍型:OR=0.99,95% CI 0.59~1.70,P>0.05).结论 中国汉族人群中,SEMA5A基因与PD发病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84.
脑卒中患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缺失多态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多态性与脑卒中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应用PCR技术,对98例脑血管疾病患者(分为脑血栓形成组、腔梗组和脑出血组)和52例对照组人群分别检测其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结果:D∶I等位基因比率脑卒中组为0.61∶0.39,对照组两者之比为0.43∶0.57,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DD型基因两组相比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43/98vs10/52,P<0.05)。有高血压的脑卒中患者DD型基因及D等位基因频率较对照组增加(P<0.05),有、无脑卒中家族史患者DD型基因及D等位基因频率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ACE基因I/D多态性是脑卒中特别是脑血栓及腔梗重要的危险因素,高血压病史与脑卒中患者ACEI/D多态性相关,而脑卒中家族史与之无关。 相似文献
85.
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评价 总被引:93,自引:5,他引:93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 死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 平行对照、多中心试验。共入组急性脑梗死病人 224例,实际完成213例,其中依达拉奉组109例 (男性61例,女性48例),安慰剂组104例(男性52 例,女性52例),依达拉奉组使用依达拉奉注射液 30mg加氯化钠注射液250mL,iv,gtt,bid,14d为 一个疗程。安慰剂组为等量安慰剂加氯化钠注射液 250mL,iv,gtt,bid,14d为一个疗程。2组病人基础 治疗相同。记录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日常生活活动 能力评分,以增分率来判断疗效。结果:d21依达 拉奉组神经功能改善的有效率为64.3%,安慰剂组 为33.6%。依达拉奉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的 有效率为57.8%,安慰剂组为39.2%。依达拉奉 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3.5%,安慰剂组为2.7%,无 统计学差异。结论:依达拉奉注射液30mg静脉滴 注,每日2次治疗,能有效改善急性脑梗死的神经功 能缺失和日常生活能力,亦能改善脑梗死病人的远 期日常生活能力,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86.
依达拉奉对沙土鼠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脑保护作用机制的探讨 总被引:27,自引:2,他引:27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对沙土鼠全脑缺血再灌注后自由基损伤的脑保护机制。方法:实验动物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手术组、手术 依达拉奉组,手术 依达拉奉组给予腹腔注射依达拉奉10mg/kg,12h/次。设缺血再灌注6、12、24、36、48、60、72h7个时间点,分别检测脑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和丙二醛(MDA)含量,并观察每个时间点电镜下海马CA1区锥体细胞超微结构。结果:每个时间点手术 依达拉奉组动物脑组织中SOD活力较手术组增强,MDA含量较手术组下降,且每个时间点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镜超微结构显示手术 依达拉奉组细胞病理改变较手术组轻,48h改变最明显。结论:脑缺血缺氧早期使用依达拉奉,可增强缺血脑组织SOD活力;降低MDA含量,从而达到清除氧自由基、抗脂质过氧化、减轻再灌注损伤、保护脑细胞的作用。 相似文献
87.
1986年,Sen和Baltimore首先从B淋巴细胞核抽提物中,检测到一种能与免疫球蛋白κ轻链基因增强子上一段10bp的核苷酸序列(GGGACTTTCC)特异结合的核蛋白,称之为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kappa B,NF-κB)。此后的研究发现.NF-κB也存在于其他细胞中,是一种快反应转录因子。细胞未受刺激,NF-κB位于细胞质,受适当刺激后则进入细胞核,与 相似文献
88.
目的:探讨无环鸟苷对脑脊液(CSF)中单纯疱疹病毒(HSV-1)DNA的影响。方法:应用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了8例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HSE)患者系列CSF中HSV-1,并将我环鸟苷治疗前后的HSV-1DNA量作比较分析。结果:无环鸟苷治疗后的CSF中,HSV-1DNA量较治疗前减低,结论:无环鸟苷可使CSF中HSV-1DNA量减低,CSF中HSV-1DNA定量检测可作为判断无环鸟苷疗效及给药与否的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89.
帕金森病(PD)发病机制有多种学说,近年的科学研究从帕金森病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选择性受损出发,发现黑质纹状体系统自身的多巴胺递质囊泡转运体(VMAT2)受到抑制而触发的多巴胺内源性毒性可能在帕金森病发病机制中起了关键的作用犤1,2犦。2000~2002年,本课题组通过研究加入VMAT特异性抑制剂利血平(RE)后犤3犦,cDNACHO细胞(转PC12细胞含VMAT2基因的转基因中国仓鼠卵细胞)和野生株中国仓鼠卵细胞(wtCHO细胞)的死亡方式及多巴胺毒性在大鼠嗜铬瘤细胞(PC12)细胞的作用途径,探讨了PD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90.
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核因子-кB的表达及纳洛酮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核因子-κB(nuclearfactor-κB,NF-κB)在缺血再灌注大鼠海马神经元中的表达及纳洛酮的影响。方法:用插线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iddlecerebralarteryocclusion,MCAO)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海马区NF-κBP65亚单位的水平通过免疫组化来测定,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缺血侧脑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缺血再灌注组大鼠缺血侧海马区P65亚单位的表达较假手术组显著增强(P<0.01),给予纳洛酮处理后,P65的表达减弱(P<0.01)。缺血再灌注组缺血侧海马区许多神经元有凋亡现象,缺血再灌注纳洛酮组凋亡神经元减少,假手术组未见凋亡神经元。结论:短暂的脑缺血可导致海马区NF-κB的表达增加,凋亡神经元增多。海马区NF-κB的激活与神经元的凋亡相关,纳洛酮可抑制海马区NF-κB的表达,减少神经元的凋亡。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