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5篇 |
免费 | 18篇 |
国内免费 | 2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2篇 |
基础医学 | 2篇 |
临床医学 | 17篇 |
内科学 | 5篇 |
神经病学 | 1篇 |
特种医学 | 37篇 |
外科学 | 4篇 |
综合类 | 34篇 |
预防医学 | 7篇 |
药学 | 2篇 |
肿瘤学 | 4篇 |
出版年
2023年 | 7篇 |
2022年 | 4篇 |
2021年 | 4篇 |
2020年 | 2篇 |
2019年 | 6篇 |
2018年 | 7篇 |
2017年 | 7篇 |
2016年 | 1篇 |
2015年 | 3篇 |
2014年 | 8篇 |
2013年 | 6篇 |
2012年 | 9篇 |
2011年 | 14篇 |
2010年 | 3篇 |
2009年 | 12篇 |
2008年 | 5篇 |
2007年 | 10篇 |
2006年 | 2篇 |
2005年 | 4篇 |
200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比较起搏器置入患者行640层容积CT与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的图像质量和伪影,探讨CT冠状动脉造影的成功率和适用性。方法 24例拟行CT冠状动脉造影的起搏器置入病例根据使用设备的不同分为A组(640层CT组)与B组(64层CT组)两组,请两位有经验的评价者双盲评价冠脉15个节段的图像质量以及各种伪影对冠脉节段的影响,同时记录辐射剂量和患者一般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之间的身高、体重等一般影响因素均无统计学差异。尽管A组的心率显著高于B组(A组的心率:71±16次/分;B组的心率:61±4次/分;P<0.001),但A组的辐射剂量显著低于B组(A组的ED:13.8±1.53 mSv;B组的ED:9.14±5.65 mSv;P<0.001)。在起搏器置入患者冠状动脉图像可诊断率(1级+2级)的比较上,A组与B组间有统计差异(A组:99.06%,B组:93.27%,连续校正χ2=6.572,P<0.05)。影响两组冠状动脉图像质量的伪影有运动伪影、阶梯伪影、金属伪影、数据缺失等,各种伪影对冠状动脉图像质量的影响程度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连续校正χ2=5.009,P<0.05)。其中,A组的冠状动脉图像伪影以不影响诊断的轻度伪影为主,占94.3%,中重度伪影节段仅占伪影节段总数的5.78%,而B组的冠状动脉中重度伪影节段占伪影总数的31.8%。结论起搏器置入患者行CT冠状动脉造影时,640层容积CT与64层螺旋CT均能提供优秀的图像质量,但640层容积CT以较高的图像可诊断率和较轻的伪影干扰而比64层螺旋CT具有更高的成功率和适用性。 相似文献
22.
目的:探讨三维自适应迭代剂量降低算法(3D AIDR)对超重患者640层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的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连续80例疑似冠心病的超重患者(30kg/m2≥BMI≥25.0kg/m2)以随机数字表法分成A、B两组,行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A组以120 kV管电压扫描,原始数据分别以FBP(A1组)和3D AIDR(A2组)重建图像;B组以100 kV管电压扫描,原始数据以FBP(B1组)和3D AIDR(B2组)重建图像。2位放射科医师以5分法评价15个冠状动脉节段的图像质量。比较A组和B组各亚组间的噪声(SD)及平均CT值(SI)、信噪比(SNR)、对比信噪比(CNR)和有效辐射剂量。结果 B组有效辐射剂量较A组减少了46%。A组和B组各亚组间的图像质量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1与B2组的图像质量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各亚组间SD、SNR、CNR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B组各亚组间SD、SNR、CNR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B2组与A1组S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D、SNR、CN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3D AIDR联合100kV低剂量扫描在保持适合诊断的冠状动脉图像质量的同时能大幅度降低CTA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23.
目的:探讨320排CT低心率患者单心跳冠状动脉血管成像的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方法:将241例临床可疑或确诊冠状动脉疾病的患者分为三组:A组122例,心率<65bpm;B组62例,65≤心率<80bpm;C组57例,心率≥80bpm.扫描完成后选用最佳的时相,对冠状动脉进行容积重组(VR)、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按照4分法将图像质量分类并统计分析,用卡方检验比较冠状动脉血管段的优良率、可评价比例的差异;记录各组的辐射剂量,用秩和检验比较辐射剂量的差异.结果:A、B、C三组冠状动脉血管段优良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7.46,P<0.05),可评价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3.99,P>0.05).所有病例共有5段冠状动脉不可评价.A、B、C三组的平均辐射剂量分别为(3.79±2.32) mSv、(11.60±5.05)mSv、(16.52±6.36) mSv,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49.11,P<0.05).A组与B组、A组与C组、B组与C组辐射剂量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11.39、-8.47、-4.32,P值均<0.017).结论:320排CT冠状动脉成像对于心率<65bpm的患者可提供高质量的图像,且显著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24.
鼻咽癌淋巴结转移的磁共振成像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鼻咽癌淋巴结转移的影像学规律。方法搜集初治鼻咽鳞癌315例,全部行常规鼻咽部MRI平扫及增强检查,采用2003年RTOG推荐的头颈部肿瘤淋巴结转移的分区标准。结果315例中254例淋巴结转移,跳跃性淋巴结转移4例。254例转移淋巴结中,81例仅左侧转移,72例仅右侧转移,101例为双侧转移;73例仅咽后淋巴结转移,21例仅有颈淋巴结转移,160例为咽后及颈淋巴结均有转移。原发肿瘤单纯累及顶后壁的89例中,78%累及咽后淋巴结;单纯累及侧壁的43例中,49%累及咽后淋巴结(x^2=11.00,P〈0.01)。原发肿瘤T1、T2、T3、T4期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73.5%、91.2%、71.9%、73.5%(x^2=1.81,P〉0.05)。局部早期(T1~T2期)和局部晚期(T3~T4期)病变淋巴结转移分布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鼻咽癌淋巴结转移率高,以咽后淋巴结最多见,跳跃性转移率低。不同T分期淋巴结转移率无差别,鼻咽癌淋巴结转移的分布与T分期无关。 相似文献
25.
背景与目的:美国肿瘤放射治疗协会(Radiation Therapy Oneology Group,RTOG)等组织联合发表了对于头颈部肿瘤的淋巴结分区方法及N0期病例亚临床靶区勾画的推荐标准,但对于N+的患者是否同样适用没有明确的定论。本研究旨在探讨RTOG分区对勾画鼻咽癌淋巴结转移颈部靶区的价值。方法:收集伴有淋巴结转移的初治鼻咽鳞癌患者254例,全部病例进行常规鼻咽部MRI平扫及增强检查,采用RTOG推荐的头颈部肿瘤淋巴结转移的分区方法进行淋巴结分区。结果iRTOG分区的标志在横断位MRI图像上均清晰可辨。254例患者中,107例(42.1%)出现淋巴结坏死,78例(30.7%)有包膜外侵犯,4例(1.6%)出现跳跃性转移。51例(20.1%)患者出现了RTOG分区以外的淋巴结侵犯,1Ib区上界以上区域有42例,斜方肌前缘以后的区域有6例受累,Ⅳ区的下界以下有23例。51例患者中,20例为两处出现了RTOG分区以外的淋巴结侵犯。本组未见单纯发生在RTOG分区以外的淋巴结转移病例。结论:MRI可以用来进行颈部淋巴结的RTOG分区;应用RTOG分区勾画鼻咽癌淋巴结转移的颈部靶区时,边界应适当放宽。 相似文献
26.
摘 要:[目的] 探讨食管癌瘤床区ADC值不同观察者及同一观察者间测量一致性,明确磁共振DWI技术在食管癌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入组30例经病理明确食管癌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根治性放疗。分别于放疗前及放疗至第5次分割时各行1次MRI+DWI检查,A、B两位观察者利用脱机分析软件根据既定方法于食管癌最大短径勾画感兴趣区域(ROI),得出相应ROI区域ADC值,每位观察者先后进行两次测量,两次测量间隔2周记忆洗脱期。测量得出治疗前及治疗期间ADC值分别标记为pre-ADC及intra-ADC,并应用Bland-Altman方法评价观察者间及观察者内测量一致性。[结果] 治疗前观察者A两次测量所得pre-ADC平均值分别为1.25±0.22(10-3mm2/s)、1.27±0.23(10-3mm2/s),观察者B两次所得pre-ADC平均值分别为1.25±0.23(10-3mm2/s)、1.26±0.22(10-3mm2/s)。观察者A观察者内偏倚及一致性界限分别为-0.02 和-0.13~0.09,两位观察者间测量偏倚及一致性界限分别为0.01和-0.09~0.10。放疗至第5次分割时,观察者A两次测量所得pre-ADC平均值分别为1.57±0.32(10-3mm2/s)、1.59±0.30(10-3mm2/s),观察者B两次所得pre-ADC平均值分别为1.60±0.34(10-3mm2/s)、1.58±0.33(10-3mm2/s)。观察者A所得观察者内偏倚及一致性界限分别为-0.02 和-0.13~0.09,两位观察者间测量偏倚及一致性界限分别为0.03和-0.15~0.10。[结论] 对于食管癌患者利用特定方法应用磁共振DWI测量食管癌ADC值能够获得较好的观察者内及观察者间一致性。 相似文献
27.
目的 回顾性分析640层CT冠脉造影的图像质量,以及不同心率患者所接受的辐射剂量,为优化640层CT冠脉造影提供依据。方法 将100例行640层CT冠脉造影的连续病例分为3组,分别为1beat组31例(心率<65 bit/min),2beat组53例(心率65-79 bit/min),3beat组16例(心率> 80bit/min)。请两位有经验的评价者双盲评价冠脉13个节段的图像质量,同时记录辐射剂量指标CTDI、DLP、ED以及扫描前和扫描中的心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病例一般资料与扫描参数无统计学差异,P > 0.05。640层CT冠脉造影高图像质量病例占96%~98%。各组间冠脉整体图像质量评价无统计学差异,P > 0.05;按冠状动脉三个主要RCA、LAD、LCX和冠脉13节段图像质量统计,图像质量均无统计学差异,P > 0.05。高心率组的辐射剂量显著地高于低心率组。结论 控制心率是一个有效减少640层CT冠状动脉造影辐射剂量的手段之一,控制心率< 65 bit/min可应用单次心跳窄曝光脉冲采集,从而实现低辐射剂量冠脉成像。 相似文献
28.
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指出生前到生后1个月内各种原因所引起的脑损伤或发育缺陷所致的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我国对脑瘫的临床诊断条件[1]:①引起脑瘫的脑损伤为非进行性;②引起运动障碍的病变部位在脑部;③症状在婴儿期出现;④有时合并智力障碍、癫痫、感知觉障碍及其它异常;⑤ 相似文献
29.
目的探讨常规磁共振成像(MRI)和扩散张量成像(DTI)在非痴呆型皮质下小血管性认知障碍(VCIND-SSVD)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蒙特利尔认知量表(MoCA)、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对26例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和24例正常对照者的认知功能进行评价,通过常规MRI分析两组脑叶萎缩、皮质下白质疏松和腔隙性脑梗死等影像学参数的差异;通过DTI技术测量双侧额叶、顶叶、颞叶、枕叶、内囊前肢、内囊膝部及内囊后肢的分量各向异性(FA)和平均扩散率(MD)的差异;对VCIND-SSVD组患者MoCA总分及其子项评分与FA和MD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常规MRI显示脑叶萎缩、皮质下白质疏松和腔隙性脑梗死等影像学参数在两组间无明显差异,与认知功能无明显相关(均P>0.05)。VCIND-SSVD组双侧额叶FA值与对照组比较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VCIND-SSVD组双侧额叶MD值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两组间顶叶、颞叶、枕叶、内囊前肢、内囊膝部及内囊后肢的FA、MD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VCIND-SSVD组患者双侧额叶FA值下降程度与MoCA评分及注意力、语言功能、抽象概括能力、视空间与执行能力等子项评分均呈正相关,(r=0.43~0.71,P<0.05,<0.01),MD值升高程度与MoCA评分及注意力、语言功能、抽象概括能力、视空间与执行能力等子项评分均呈负相关(r=-0.43~-0.67,P<0.05,<0.01)。结论 VCIND-SSVD患者认知功能损害可能与双侧额叶白质损伤有关,DTI在VCIND早期诊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0.
目的:探讨分析肝胆管囊腺瘤的CT、MRCP及超声的影像学特点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手术病理证实的肝胆管囊腺瘤的CT、MRCP及超声表现。结果:5例肝胆管囊腺瘤,CT显示5例均为肝内囊实性病灶,边界清楚,增强扫描动脉期实质部分及囊壁轻度强化,门脉期进一步强化与肝实质接近;MRCP显示4例病灶为多分隔、分叶状,1例无明显分叶,囊性病灶表现为云絮状稍高信号;超声显示4例病灶为多发分隔、壁厚,1例囊壁可见多发高回声团。5例在三种影像学检查中均显示肝内胆管扩张,病灶与肝内胆管相通。结论:多种影像学检查方法联合应用有利于肝胆管囊腺瘤的诊断。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