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2篇
皮肤病学   68篇
综合类   2篇
药学   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61.
临床资料 患者,男,38岁,主因双下肢多发橘黄色丘疹、结节1个月,2011年10月8日就诊于我科。  相似文献   
62.
1病历摘要 患者女,30岁.因全身多发结节、肿块伴咖啡色斑疹14年,于2008年9月10日来我院就诊.患者自幼全身即有大小不等的多发性结节和咖啡色斑疹,无任何自觉症状,未诊治.16岁时右肩部出现一核桃大无痛性肿块,触之较柔软,表面粗糙呈褐色.随年龄增长肿块不断增大并影响其日常活动,遂来我院就诊.平素体健,无明显智力低下,无头痛、呕吐,无癫痴发作史.家族中其祖父、父亲、叔叔均有类似病史.  相似文献   
63.
报告1例少见的、发生于上唇的须癣。患者男,58岁,农民。左上唇红斑、脓疱、脱屑2月余。经真菌镜检和培养确诊为由红色毛癣菌引起的指趾甲癣自体接种导致的须癣。  相似文献   
64.
临床资料 先症者女,26岁.双手、足背及肘关节伸侧色素沉着伴色素减退斑20余年,进行性加重来我科就诊.患者自幼双手、足背及肘关节伸侧散在针头大褐色斑点,间以色素减退斑,呈网状.随年龄增长,皮疹数量增多、面积变大.幼年时曾到医院就诊,诊断不清,未予治疗.皮疹于每年夏季或日晒后更加明显,无自觉症状.家族中多人有类似皮损(图1),否认父母近亲婚配.  相似文献   
65.
疣状皮肤结核是临床上较常见的一类皮肤结核.由于病程慢性,无明显的临床症状,易被忽视或误诊.1本文报道l例病史长达10年余、经过抗结核治疗后病情得到明显改善的患者.临床资料患者男,20岁,工人.因右臀部暗红色斑片,伴结节、结痂、脱屑10年余,脓疱半月就诊.  相似文献   
66.
甲下外生骨疣是发生于指(趾)末节指(趾)骨的骨软骨瘤,位于甲床下,经常引起指(趾)甲畸形,并且容易误诊.我们最近诊治1例,报道如下. 患者女,55岁.因右手大拇指端增生物3个月余伴轻度触痛,于2007年11月21日来我科就诊.3个月前无明显原因右手大拇指甲板分离,甲下有少量黄绿色、黏稠的脓性分泌物伴疼痛,在当地某医院以甲下感染局部麻醉后拔甲并联用抗生素治疗,效果欠佳,指甲生长受限,甲板远端缺如,近端增厚、粗糙.到另一医院就诊,考虑甲真菌病,取甲屑进行真菌直接镜检和真菌培养均未见真菌感染,给予1%硝酸益康唑乳膏,外用治疗1个月余,甲板生长无变化,而且甲下增生物渐增大伴触痛遂来我科就诊.发病前否认有明确的外伤史,否认有其他病史.家族中无类似患者.  相似文献   
67.
54例离心性环状红斑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离心性环状红斑(EAC)的临床、组织病理、免疫病理变化及其之间的关系。方法临床收集病例,进行性别、年龄、病期、皮疹分布,皮疹形态,症状、伴发疾病等的分析,同时作皮疹的组织病理及直接免疫荧光检查。结果 EAC最常见受累部位为下肢,常伴发多种疾病,以真菌病伴发较多见。病理组织学的基本特征为真皮上部或深部小血管周围的淋巴细胞致密浸润。直接免疫荧光检测的12份标本中,有6例标本的小血管壁显示有IgG、IgM、或C3的沉积。结论 EAC是一种多因素诱发的疾病,皮疹的组织病理及直接免疫荧光检查提示在EAC的发病机制中,淋巴细胞的介导和循环性免疫复合物沉积于真皮小血管壁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8.
目的 研究中药单体盐酸小檗碱、黄芩苷和苦参碱对永生化人皮脂腺细胞(SZ95)增殖及脂质合成的影响.方法 倒置显微镜观察药物作用24h后细胞形态变化.确定药物的毒性浓度;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检测不同浓度的药物在作用24、48及72h对SZ95细胞增殖的影响;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药物作用48h后尼罗红染色的SZ95细胞内脂质含量的变化.结果 毒性浓度黄芩苷为1×10-3mol/L,盐酸小檗碱为1×10-4mol/L,苦参碱在1×10-3mol/L以下细胞未见形态变化.MTT法显示,盐酸小檗碱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抑制SZ95细胞的增殖,IC50值48h为2.9×10-5mol/L,72h为1.4×10-5mol/L;黄芩苷在5×10-4mol/L以下、苦参碱在1×10-3mol/L以下对SZ95细胞增殖无影响.1×10-4mol/L儿黄芩苷作用48h使细胞平均荧光强度下降30.1%(P<0.05);1×10-6mol/L盐酸小檗碱下降7.9%,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10-3mol/L苦参碱则促进脂质合成(26.9%).结论 盐酸小檗碱、黄芩苷等中药单体可能具有抑制皮脂腺细胞增殖或脂质合成的作用.  相似文献   
69.
患者,男,19岁。掌跖角化性丘疹、斑片,躯干、上肢近端色素异常1年余。患有银屑病8年,近2年长期服用当地诊所自制中成药丸(具体成分不详)。皮肤科检查:躯干、上肢近端见密集分布的色素沉着斑,中间夹杂色素减退斑,掌跖及侧缘多发角化过度性斑丘疹。砷含量测定:血、尿砷增高,药丸砷含量1.5 mg/100 g。治疗:停服中药丸剂;给予二巯基丙磺酸钠、阿维A胶囊等;皮损处外用维A酸乳膏封包。治疗2个月后掌跖角化性皮疹和躯干色素异常有好转,但头皮、躯干、四肢出现散在鳞屑性红斑。复查血砷、尿砷均恢复至正常水平。  相似文献   
70.
目的观察甲钴胺联合利多卡因喷雾剂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62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甲钴胺和多塞平片口服,外用利多卡因喷雾剂治疗,对照组仅口服多塞平片和外用利多卡因喷雾剂,共4周。在治疗的第2、4周和停止治疗4周后随访,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和睡眠质量评分法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症状改善情况及疗效,并记录不良反应。结果(1)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两组患者治疗后的VAS积分均有下降,但是治疗组下降的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组在第8周时VAS积分明显低于第4周,而对照组中尽管第8周的VAS积分有下降,但和第4周无明显差别。(2)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患者在治疗后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睡眠质量积分有所下降,但是治疗组下降的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3)停止治疗4周后随访,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甲钴胺联合利多卡因喷雾剂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能迅速持久地缓解带状疱疹患者神经痛症状,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