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179篇 |
免费 | 475篇 |
国内免费 | 323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37篇 |
儿科学 | 46篇 |
妇产科学 | 56篇 |
基础医学 | 386篇 |
口腔科学 | 73篇 |
临床医学 | 1531篇 |
内科学 | 783篇 |
皮肤病学 | 56篇 |
神经病学 | 166篇 |
特种医学 | 252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2篇 |
外科学 | 690篇 |
综合类 | 2664篇 |
预防医学 | 814篇 |
眼科学 | 70篇 |
药学 | 1099篇 |
21篇 | |
中国医学 | 996篇 |
肿瘤学 | 23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87篇 |
2023年 | 250篇 |
2022年 | 266篇 |
2021年 | 319篇 |
2020年 | 233篇 |
2019年 | 256篇 |
2018年 | 261篇 |
2017年 | 146篇 |
2016年 | 186篇 |
2015年 | 198篇 |
2014年 | 577篇 |
2013年 | 424篇 |
2012年 | 432篇 |
2011年 | 458篇 |
2010年 | 476篇 |
2009年 | 466篇 |
2008年 | 452篇 |
2007年 | 528篇 |
2006年 | 535篇 |
2005年 | 445篇 |
2004年 | 378篇 |
2003年 | 324篇 |
2002年 | 270篇 |
2001年 | 254篇 |
2000年 | 222篇 |
1999年 | 251篇 |
1998年 | 166篇 |
1997年 | 189篇 |
1996年 | 164篇 |
1995年 | 158篇 |
1994年 | 117篇 |
1993年 | 80篇 |
1992年 | 96篇 |
1991年 | 59篇 |
1990年 | 40篇 |
1989年 | 55篇 |
1988年 | 27篇 |
1987年 | 17篇 |
1986年 | 18篇 |
1985年 | 17篇 |
1984年 | 13篇 |
1983年 | 17篇 |
1982年 | 5篇 |
1981年 | 7篇 |
1965年 | 3篇 |
1964年 | 3篇 |
1959年 | 2篇 |
1958年 | 7篇 |
1957年 | 3篇 |
1955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9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92.
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失误及并发症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胸腰段椎弓螺钉植入失败的原因,预防措施及处理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椎弓根螺钉手术技术失误及并发症,分析手术技术失误的原因及术后并发症的可能原因,提出预防椎弓根螺钉失败的措施。结果:本组127例。术中操作失误主要是:错位固定2例,椎弓根定位错误5例,复位欠佳3例,骨折过度复位2例,神经损伤2例,术后并发症;螺钉断裂6例,连杆断裂2例,假关节形成2例,矫正度丢失4例,切口裂开2例,占25.2%。结论:椎弓根螺钉技术失误及术后并发症的预防,要求术者具有良好的脊柱解剖知识及脊柱外科手术经验,熟练掌握器材的性能及使用技术要求,椎弓根螺钉的准确定位及准确植入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术后配带支具及扶拐功能锻炼,恰当的植骨技术,可减少断钉率及提高植骨融合率。 相似文献
93.
外伤性脾破裂保脾治疗的可行性及安全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外伤性脾破裂保脾治疗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对1998年7月至2005年7月收治的24例外伤性脾破裂患者,采用了保脾治疗:非手术保守治疗9例,保留脾手术15例,其中单纯粘合胶止血1例、单纯脾动脉结扎2例、单纯缝合修补3例、脾动脉结扎加脾修补4例、缝合修补加粘合胶止血2例、脾脏网兜捆扎术1例、脾部分切除术2例。结果在9例行非手术保守治疗中,有7例保守治疗成功,均痊愈出院,2例在保守治疗中转脾切除;15例保脾手术中2例因术后发生大出血而再次行脾切除术,其中1例抢救无效当时死亡。13例手术保脾成功,平均住院时间为13d。无其他合并症。结论外伤性脾破裂保脾治疗是可行的,但有一定风险,必须严格手术指征,手术方式依脾损伤分级或程度选择最佳术式,确保手术安全,术后应严密观察。 相似文献
94.
95.
冯法博朱丹杰杨迪李晓林邹成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2018,(11):858-861
放线菌病是放线菌引起的以脓肿和肉芽肿形成为特征的慢性化脓性感染,常发生于颜面、胸部、腹部、牙齿,而脊柱和中枢神经系统较少发生。迄今为止,国内外文献报道脊柱放线菌感染仅百余例,伴发脊髓压迫症状的仅有13例。 相似文献
96.
目的验证D-二聚体质量浓度监测髋关节置换术后DVT发生的敏感性,确定行D-二聚体测量的最佳采血时间。
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3月至2018年8年在内蒙古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髋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60例,术前测定全部患者的D-二聚体质量浓度、双下肢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排除DVT,将D-二聚体质量浓度>(年龄×10)μg/L者分为阳性组,其余为阴性组。术后监测D-二聚体质量浓度并行彩超检查。对两组的BMI指数、年龄、手术出血量、性别,以及术前、术后1 d、3 d、5 d、9 d、14 d的D-二聚体浓度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术后1 d、3 d、5 d、9 d、14 d阳性组D-二聚体质量浓度分别为(1 700±124)μg/L、(2 318±246)μg/L、(1 985±435)μg/L、(1 752±221)μg/L、(1 322±158)μg/L,阴性组的D-二聚体质量浓度分别为(343±98)μg/L、(372±79)μg/L、(356±59)μg/L、(345±76)μg/L、(226±102)μg/L,不同时间点阳性组D-二聚体质量浓度均大于阴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彩超检查发现阳性组中2例出现下肢DVT,阴性组浓度始终<500 μg/L,无DVT发生患者。
结论D-二聚体浓度的变化对DVT的发生具有敏感性,患者术后第3天D-二聚体浓度达到峰值,是预测DVT发生的最佳采血时间。 相似文献
97.
目的探讨新生儿胃穿孔的发病原因、诊治措施及治疗效果。方法收集2015-06—2018-06间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24例新生儿胃穿孔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4例患儿均在入院3 h内行急诊剖腹探查术和胃穿孔修补术。术后病理检查证实穿孔处胃壁肌层缺损。穿孔位于胃底部9例,胃大弯7例,胃后壁5例,胃小弯3例。其中3例合并先天性肠旋转不良,1例合并环状胰腺,1例合并气管食管瘘,2例合并十二指肠隔膜。经手术治疗22例患儿痊愈出院。其中男17例,女5例。早产儿16例,足月儿6例。体质量正常患儿19例,低出生体质量患儿5例。2例因术后严重呼吸衰竭、感染性休克死亡,存活住院时间15 d。结论先天性胃壁肌层缺损主要由胃壁发育缺陷引起,胃内压增高是穿孔的诱因,是导致新生儿胃穿孔的主要原因。及早确诊和手术探查、积极围术期治疗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术中探查时应注意是否合并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环状胰腺、十二指肠隔膜等疾病,避免遗漏而导致二次手术。 相似文献
98.
目的:探讨囊性纤维化跨膜传导调节因子(CFTR)基因5T位点多态性与先天性双侧输精管缺如(CBAVD)发病风险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取40例国内孤立发生的CBAVD患者作为病例组和104例健康男性作为对照组,用Sanger测序方法对CFTR基因9号内含子(TG)m-n(T)单倍型进行测序分型;结合本实验和Pubmed、Web of science、Medline和中国知网等数据库文献中相关数据,进行meta分析,来探讨5T突变与CBAVD发病风险的相关性。结果:Sanger测序结果表明,病例组中检测到6种基因型,分别为TG11-5T、TG12-5T、TG13-5T、TG11-7T、TG12-7T、TG11-9T;对照组中检测到7种基因型,分别为TG11-5T、TG12-5T、TG10-7T、TG11-7T、TG12-7T、TG13-7T、TG11-9T。与对照组10/208(4.81%)相比,在病例组13/80(16.25%)中观察到TG12-5T单倍型约增加了3.38倍;与对照组(0)相比,在病例组中观察到TG13-5T单倍型为6/80(7.5%);TG11-5T单倍型在对照组2/80(2.50%)和病例组4/208(1.92%)中差异很小。TG12_13-5T单倍型在病例组与对照组中差异极显著(OR=7.40,95%CI=4.83~11.34,P0.01)。经meta分析,TG12_13-5T单倍型与男性患CBAVD疾病的相关性较高。结论:TG12_13-5T单倍型增加CBAVD患病风险,为男性生殖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9.
目的:研究黄体生成素β亚基(LHB)基因的rs34349826(c.104 AG)和rs6521(c.114 CG)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男性不育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的试验方法,纳入就诊于南京总医院的男性原发性不育患者405例(病例组)和有正常生育史的健康男性424例(对照组)。同时,按照WHO《人类精液检查与处理实验室手册》第5版,根据精子浓度将病例组分为少精子症组、严重少精子症组和无精子症组。收集所有研究对象的临床基本资料,并采集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使用Sequence Mass Array技术进行LHB基因rs34349826和rs6521位点基因型的检测,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两位点多态性与男性不育间的关联;并使用SHEsis在线软件对两位点单倍型分析其单倍型组合与男性不育的关系。结果:病例组与对照组在精液量[(3.74±1.71)ml vs(3.51±1.36)ml]、精子浓度[(27.37±30.80)×10~6/ml vs(79.21±61.60)×10~6/ml]、前向运动精子百分率[(11.90±14.72)%vs(39.40±9.64)%]、LH[(6.25±4.83)IU/L vs(3.29±1.39)IU/L]和FSH[(15.64±17.03)IU/L vs(4.56±2.31)IU/L]差异显著(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LHB rs34349826位点和LHB rs6521位点的各基因型与男性不育无相关性,亚组分析也无相关性。而SHEsis软件对LHB rs34349826和rs6521两个位点单倍型分析,发现在病例组-对照组中,GG型基因组合是男性不育的保护因素;亚组-对照组也发现类似结论。结论:LHB基因rs34349826和rs6521位点的多态性与男性不育均无相关性,但后期可以通过扩大样本量进一步证实。而单倍型分析,GG型基因组合是男性不育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