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98篇
  免费   181篇
  国内免费   83篇
耳鼻咽喉   32篇
儿科学   8篇
妇产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98篇
口腔科学   12篇
临床医学   254篇
内科学   213篇
皮肤病学   217篇
神经病学   40篇
特种医学   63篇
外科学   266篇
综合类   620篇
预防医学   300篇
眼科学   52篇
药学   285篇
  9篇
中国医学   259篇
肿瘤学   30篇
  2024年   26篇
  2023年   88篇
  2022年   113篇
  2021年   116篇
  2020年   107篇
  2019年   104篇
  2018年   99篇
  2017年   60篇
  2016年   85篇
  2015年   87篇
  2014年   120篇
  2013年   144篇
  2012年   183篇
  2011年   196篇
  2010年   194篇
  2009年   126篇
  2008年   117篇
  2007年   118篇
  2006年   101篇
  2005年   85篇
  2004年   85篇
  2003年   73篇
  2002年   71篇
  2001年   58篇
  2000年   36篇
  1999年   36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28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6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背景与目的:胰腺癌是一种高度恶性的消化系统肿瘤,尽管目前针对胰腺癌的治疗方式在不断发展,患者预后仍然很差。隐丹参酮(CPT)是从植物丹参中提取的具有多种活性的单体,已被证实对宫颈癌、前列腺癌等有抗癌作用,但其对胰腺癌的作用尚不清楚,本研究通过体外实验探讨CPT对胰腺癌细胞生长和迁移的影响及相关机制,为相关的临床治疗药物研发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方法:采用人胰腺癌BxPC-3细胞和SW1990细胞为研究对象,用3个浓度(10、20、40 μmol/L)的CPT处理该两种胰腺癌细胞不同时间(0、1、2、3 d)后,用CCK-8法检测CPT对细胞活力影响的浓度与时间效应;用以上3个浓度的CPT处理两种胰腺癌细胞24 h后,分别用克隆形成实验、划痕实验、Transwell实验检测对细胞克隆形成能力、迁移能力、侵袭能力的变化;用20 μmol/L CPT处理BxPC-3和SW1990细胞1、2、3 d后,用Western blot检测Akt、磷酸化Akt(p-Akt)以及上皮-间质转化(EMT)相关蛋白vimentin、E-cadherin与细胞周期相关蛋白CDK4、cyclin D1的表达。对照组细胞均只采用溶剂(DMSO)处理。结果:与各自对照组比较,CPT处理后的两种胰腺癌细胞的生长被明显抑制,且呈时间与浓度依赖性(均P0.05);划痕愈合程度、相对克隆形成率、侵袭细胞数均明显降低,且呈浓度依赖性(均P0.05);Akt、p-Akt、vimentin、E-cadherin、CDK4、cyclin D1蛋白的表达均明显下调,且呈时间依赖性(均P0.05)。结论:CPT能有效抑制胰腺癌细胞的生长和迁移,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下调Akt的表达,并进一步导致胰腺癌细胞生长周期阻滞及抑制EMT过程有关。  相似文献   
72.
正病例1,男性,48岁。因反复心慌气短5年余,加重半年入院。2017年8月14日入院检查冠脉造影提示:LAD中段狭窄90%,后降支近段狭窄95%。于2017年8月16日15∶10行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术中出现右冠开口夹层,请心胸外科医师会诊后急诊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8月16日23∶00返回ICU。入室生命体征平稳,于8月17日0∶40无诱因出现室颤心律,伴大动脉搏动消失,立即予以心肺复苏,200 J除颤,但室颤反复发作,予间断肾上腺素静推、持续利  相似文献   
73.
目的:观察YAMANE式巩膜层间无缝线后房型人工晶状体固定术的术后效果、安全性及并发症。方法:病例随访观察。选取2017-12/2018-09于华西医院眼科行YAMANE式巩膜层间无缝线后房型人工晶状体固定术患者5例,定期随访患者术后的裸眼视力(LogMAR)、最佳矫正视力(LogMAR)、等效球镜度数、眼压及人工晶状体位置等。结果:患者3例术后矫正视力达0.0,术后等效球镜度数与目标屈光度相差为0.11~0.62D。术后3mo,1例患者裸眼视力达术前最佳矫正视力0.2,另1例患者术前存在角膜白斑及黄斑前膜牵拉水肿,矫正视力达到了术前验光最佳矫正效果。随访期间所有患者的人工晶状体袢凸缘及袢均保持在巩膜层间良好的位置,人工晶状体位置居中,未见明显偏心及倾斜。所有病例术后均未出现低眼压及其它并发症。结论:YAMANE式巩膜层间无缝线后房型人工晶状体固定术切口小,无需制作巩膜瓣,不使用缝线及生物胶,手术时间短,人工晶状体位置居中且固定良好。此手术方式需要经过一定的学习曲线,掌握术中关键点操作,可以为患者带来快速、良好、稳定的术后效果,且术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74.
75.
目的:小鼠通过悬尾来模拟失重状态下体液头向重分布,然后观察视网膜电图(ERG)和视网膜微循环的变化。方法:正常成年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到3个实验组和3个对照组,最终每组6只。具体分组如下:实验1组(尾悬15d),实验2组(尾悬30d),实验3组(悬吊30d后恢复体位30d);对照1组(正常饲养15d),对照2组(正常饲养30d),对照3组(正常饲养60d)。时间满足后马上检测暗适应闪光ERG,记录混合反应和振荡电位(OPs),并进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然后提取视网膜组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感光细胞视色素或视蛋白的表达,用TUNEL试剂盒检测视网膜组织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悬吊15d组,暗适应ERG的混合反应,b波较大而OPs振幅明显降低,后者第二个子波(O 2)幅值197±33μV,15d未悬吊组336±47μV(t=-5.938,P<0.001)。悬吊30d组,小鼠ERG恢复,O 2幅值264±39μV,与30d未悬吊组308±41μV无差异(t=-1.887,P>0.05)。悬吊15d组FFA,视网膜微血管较对照组更密集,呈迂曲扩张的表现,其他实验组基本正常。各实验组感光细胞视色素或视蛋白的表达未见明显异常,视网膜未见凋亡阳性细胞。结论:模拟失重状态下体液头向重分布,短期内小鼠ERG和视网膜微循环可能受到影响,但未对视网膜产生明显的永久性损伤。  相似文献   
76.
77.
目的观察老年高血压患者血清胱蛋白酶抑制剂C(Cyst-c)浓度对检出早期肾损害的价值.方法对412例老年高血压患者同时测血Cyst-c和血肌酐(Cr)浓度,并与正常对照组对照.结果412例老年高血压患者中早期肾损害197例(占47.82%),肾功能不全24例(5.82%),肾功能正常191例(46.36%).在早期肾损害组血Cyst-c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2.3土0.8 vs 0.9±0.2)mg/L,P<0.01)],而血Cr浓度两组无显著性差异[(86.6±12.7 vs 81.0±10.5)μmol/L,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中,早期肾损害占47.82%,很常见.血Cyst-c能检出血Cr不能检出的早期肾损害.  相似文献   
78.
79.
目的探讨碳酸镧对维持透析患者高磷血症的短期疗效及耐受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0月2013年10月在我院使用碳酸镧治疗高磷血症透析患者(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的临床资料。结果共入组22例患者,其中男13例,女9例,腹膜透析4例,血液透析18例,平均年龄(54.2±15.1)岁,平均透析龄(51.5±21.4)月。治疗前、治疗12周后血磷,血清校正钙、钙磷乘积、iPTH为:(2.94±0.43)vs(2.31±0.39)(p=0.00),(2.23±0.11)vs(2.26±0.10)(p=0.25),(82.2±12.9)vs(65.3±11.1)(p=0.00),(1 462±1 053)vs(1 411±943)(p=0.51)。不良反应主要为胃肠道反应,发生率36.4%,无1例患者因严重不良反应退出。结论碳酸镧是一种对维持透析患者短期疗效好、不良反应轻,耐受性良好的口服磷结合剂。  相似文献   
80.
陈浩 《现代养生》2014,(22):48-49
目的:评价心电图R波递增不良应用于前壁心肌梗死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2012年7月至2014年6月间患者60例,心电图检查均出现胸导R波递增不良,根据进一步检查,进一步检查结果分组,器质性病变组38例,非器质性病变组22例,分别根据Zema标准、Warmer标准、Depace标准和Marquett标准进行前壁心肌梗死的诊断。结果:Zema标准、Warmer标准、Depace标准和Marquett标准4种诊断标准对前壁心肌梗死的检出率,器质性病变组分别为38.5%、30.8%、30.8%和42.3%,显著高于非器质性病变组3.8%、3.8%、3.8%和7.7%,两组间数据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心电图R波递增不良诊断前壁心肌梗死具有一定局限性,检出率较低,临床仍需进一步采取其它手段来明确诊断,并提高诊断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