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48篇
  免费   178篇
  国内免费   82篇
耳鼻咽喉   30篇
儿科学   7篇
妇产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98篇
口腔科学   12篇
临床医学   251篇
内科学   208篇
皮肤病学   216篇
神经病学   39篇
特种医学   60篇
外科学   255篇
综合类   613篇
预防医学   291篇
眼科学   52篇
药学   280篇
  8篇
中国医学   254篇
肿瘤学   30篇
  2024年   25篇
  2023年   88篇
  2022年   90篇
  2021年   96篇
  2020年   97篇
  2019年   104篇
  2018年   99篇
  2017年   60篇
  2016年   85篇
  2015年   87篇
  2014年   120篇
  2013年   144篇
  2012年   183篇
  2011年   196篇
  2010年   194篇
  2009年   126篇
  2008年   117篇
  2007年   118篇
  2006年   101篇
  2005年   85篇
  2004年   85篇
  2003年   73篇
  2002年   71篇
  2001年   58篇
  2000年   36篇
  1999年   36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28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6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72.
陈浩  胡琳  祁平 《浙江医学》2020,42(20):2214-2217
目的观察厄贝沙坦联合恩格列净治疗糖尿病肾病(DKD)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1月至2019年2月安康市中心医院内分泌科收治的糖尿病肾病患者68例,随机分为厄贝沙坦组(厄贝沙坦治疗,34例)和联合组(厄贝沙坦联合恩格列净治疗,34例)。两组患者连续治疗6个月,测量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内皮素(ET);放射免疫法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尿微量白蛋白(mAlb);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尿酸(UA)、血清白蛋白(ALB)、肌酐(Cr)、尿素氮(BUN)、24h尿蛋白定量(24-UP)及LDL-C,根据Cockcroft-Gault公式计算患者肾小球滤过率(eGFR);评定两组患者治疗6个月后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的SBP、DBP、HbA1C较治疗前均有所改善(均P<0.05);联合组患者治疗后的SBP、HbA1C水平均低于厄贝沙坦组(均P<0.05)。两组患者ET、ALB及联合组UA较治疗前均有所改善(均P<0.05);联合组患者治疗后ET、UA均低于厄贝沙坦组,而ALB高于厄贝沙坦组(均P<0.05)。两组患者24-UP、mAlb、BUN、Cr、eGFR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均P<0.05);联合组患者治疗后24-UP、Cr均低于厄贝沙坦组,eGFR高于厄贝沙坦组(均P<0.05)。治疗6个月后,联合组总有效率高于厄贝沙坦组(P<0.05)。厄贝沙坦组患者出现头晕2例,胃肠道反应1例,口干1例,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76%;联合组患者出现头晕2例,胃肠道反应1例,泌尿系感染1例,便秘1例,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71%。结论厄贝沙坦联合恩格列净治疗DKD疗效确切,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血糖、血压和肾功能。  相似文献   
73.
目的:探讨儿童近视进展过程中眼底血流及脉络膜厚度的变化。方法:前瞻性研究。招募2018 年 7—9月就诊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的低中度近视儿童,随访观察其1年的屈光度数及眼轴 长度(AL)变化,以评估其近视进展。同期采用扫频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流成像(SS-OCTA)技术 进行黄斑区3 mm×3 mm扫描。采用扫频光学相干断层成像(SS-OCT)技术进行黄斑区6 mm×6 mm 放射状扫描,并采集随访观察1年前后受检者右眼黄斑中心凹,中心凹上、下、鼻、颞侧的脉络膜厚 度以及浅层和深层视网膜及脉络膜毛细血管层的血流密度。取受检者右眼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 用配对t检验、Pearson相关性及简单线性回归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纳入47例(47眼)受检儿童, 男21例,女26例,年龄为(11.1±1.3)岁。1年后随访,平均等效球镜度(SE)由(-2.59±0.93)D增至 (-3.09±0.96)D(t=11.12,P<0.001);AL由(24.75±0.86)mm增长至(24.91±0.84)mm(t=12.25, P<0.001);脉络膜厚度由(238±54)μm减小至(231±55)μm(t=2.67,P=0.011);视网膜浅层、深层及 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血流密度均出现明显下降(t=6.66,P<0.001;t=3.38,P=0.002;t=3.18,P=0.003)。 视网膜浅层、深层血流密度变化量与近视度数增加量之间存在线性相关(r=0.35,P=0.02;r=0.37, P=0.01)。结论:近视儿童在近视进展过程中,脉络膜厚度变薄,视网膜及脉络膜血流密度降低,推 测此类眼底变化可能在近视进展过程中起到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74.
目的 观察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大鼠肝脏中Toll样受体4(TLR4)基因的表达及其甲基化水平的 变化,并探讨两者在NASH发病中的相关性。方法 将20只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与模型组,每组10 只。正常组与模型组大鼠分别饲喂普通饲料和高脂高糖饲料,于24周后处死。测量大鼠体质量及肝质量,并取各组 大鼠血清及肝脏组织,于低温保存。通过病理染色观察肝细胞的形态变化、脂肪变性及炎性细胞浸润程度。采用酶 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血清中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三酰甘油(TG)及总胆固醇 (TC)水平;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肝脏CD68蛋白的表达;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肝脏TLR4蛋白的表达;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肝脏TLR4基因mRNA的表达;亚硫酸氢测序PCR(BSP)检测肝脏TLR4基因甲基化水平。结 果 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肝细胞体积增大,出现大量脂肪空泡,炎性细胞浸润明显;肝指数升高,血清中ALT、AST、 TC及TG明显升高(P<0.01);CD68蛋白的表达含量明显升高;TLR4蛋白、mRNA表达明显升高(P<0.01);甲基化水 平降低(P<0.01)。TLR4的甲基化水平与其mRNA相对含量的表达呈负相关(P<0.01)。结论 NASH模型大鼠肝 脏TLR4基因的表达与其甲基化水平呈负相关,TLR4基因甲基化水平的降低在NASH发病因素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5.
陈浩  熊永强  黄河 《武警医学》2019,30(4):322-324
 目的 探讨腹腔镜辅助直肠癌根治术(Dixon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的危险因素及手术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普外科2014-06至2018-06收治的146例腹腔镜辅助直肠癌根治术患者的资料,分析术后吻合口瘘的危险因素。结果 13例(8.90%)患者发生吻合口瘘,其中男10例,女3例。术前白蛋白水平低于35 g/L、肿瘤下缘距肛门距离<7 cm、术中使用直线切割闭合器数量超过2个的患者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率分别高于术前白蛋白水平≥35 g/L、肿瘤下缘距肛门距离≥7 cm、术中使用直线切割闭合器≤2个的患者(P=0.013、P=0.037、P=0.011)。多因素分析,术前白蛋白水平(OR=4.092,95%CI:1.231~13.602)、术中使用闭合器数量(OR=4.272,95%CI:1.285~14.202)是吻合口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术前低白蛋白水平、肿瘤下缘距肛门距离<7 cm、术中使用直线切割闭合器数量大于2个是腹腔镜辅助直肠癌根治术后吻合口瘘的危险因素,患者合并其中一种或多种情况时应当引起注意并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76.
目的:探讨三维重建技术在肝门部胆管癌术前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34例行联合肝切除肝门部胆管癌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5例术前行三维规划(观察组),19例未行三维规划(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相关手术指标;分析观察组依据三维重建确定的肿瘤分型与实际手术结果的相符度,以及二维及三维图像对肝体积评估的差异。结果:观察组平均术中出血量(525.4 m L vs.676.3 m L)、手术时间(5.0 h vs.5.8 h)、拔管时间(8.9 d vs.11.4 d)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4、P=0.020、P=0.037),但两组术后住院时间和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根据重建结果对肿瘤进行BismuthCorlette分型与实际结果比较符合度为86.7%(13/15);术前二维与三维计算出的平均肝切除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04.9 m L vs.411.2 m L,P0.05)。结论:三维重建可以完成对肝门部胆管癌的术前精确评估,对肝门部胆管癌手术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7.
目的比较胆总管切开探查术后留置T管和胆总管切开探查并一期缝合术后胆管内支架引流这两种模式治疗胆管疾病的手术疗效。方法对2012年—2014年期间收治的90例需择期行胆总管探查的患者进行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按照实验方式分为T管组40例和单管内支架组50例。对比分析两组胆总管置管缝合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治疗总费用、生活质量指数值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包括引流失败率(T管滑脱、内支架管滑脱、移位)、胆漏、胆道感染、胰腺炎和残石率。结果开腹胆总管探查术术后内支架引流患者的出院前生存质量评价高于T管引流患者,住院时间少于T管引流患者,置管及胆管缝合时间长于T管引流患者(均为P<0.05);术后两组患者间的治疗总费用和非计划脱管、胆漏、胆道感染、胰腺炎、残石率和不能拔/脱管等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镜下胆道支架内引流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biliary drainage,ERBD)移植于胆总管切开探查并一期缝合术具有可行性、安全性及治疗效果确切,显著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加快患者康复提高患者出院前的生存质量,并放宽胆总管一期缝合指征。  相似文献   
78.
目的:评价下腔静脉型布加综合征(BCS)介入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6年1月于海南省人民医院血管外科接受介入治疗的18例下腔静脉型BCS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8例患者手术方式均采用介入引导、上下腔静脉会师造影并球囊扩张术,18例患者均成功开通,其中10例半年内行2次手术,8例行3次手术,逐步扩大球囊直径,术前术后下腔静脉测压提示下腔静脉内压力显著降低[术前(30±10) cmH2O,术后(15±7) cmH2O],症状完全消失。18例患者均未植入支架,术后所有患者症状均得到明显改善。随访12~48个月,无死亡,无一例复发及严重并发症。结论介入治疗下腔静脉型布加综合征安全有效,并发症发生率低,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79.
目的:评价术中“烟囱”技术重建左锁骨下动脉技术在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治疗效果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6年1月于海南省人民医院血管外科采用“烟囱”技术重建左锁骨下动脉结合腔内隔绝术(TEVAR)治疗的11例患者资料。结果11例胸主动脉覆膜支架及左锁骨下动脉球囊扩张支架均植入成功。术后随访12个月,治疗效果满意,无一例严重并发症,无一例死亡。结论裸支架“烟囱”技术可以为主动脉夹层伴左锁骨下动脉破口患者提供腔内隔绝术治疗机会,完全封堵漏口,重建血流。短期随访疗效满意,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80.
临床上使用丘墟透照海、针刺风池穴治疗顽疾均取得不错疗效,近年来关于其疗效报道屡见不鲜,但其相关详细解剖治疗依据却寥寥无几,导致学习者无法掌握其针刺手法,应有疗效无法得到保障,笔者试着从解剖学的角度诠释以上针法,让后学者能更准确、容易的学会古典针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