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2篇 |
免费 | 1篇 |
国内免费 | 5篇 |
专业分类
临床医学 | 1篇 |
皮肤病学 | 41篇 |
综合类 | 10篇 |
药学 | 15篇 |
中国医学 | 1篇 |
出版年
2018年 | 1篇 |
2015年 | 1篇 |
2014年 | 1篇 |
2013年 | 1篇 |
2012年 | 2篇 |
2011年 | 3篇 |
2010年 | 5篇 |
2009年 | 2篇 |
2008年 | 2篇 |
2007年 | 3篇 |
2006年 | 4篇 |
2005年 | 10篇 |
2004年 | 2篇 |
2003年 | 3篇 |
2002年 | 3篇 |
2001年 | 2篇 |
2000年 | 2篇 |
1997年 | 1篇 |
1996年 | 1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3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1篇 |
1988年 | 3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目的 探讨细胞色素P450(CYP2B6)基因多态性与异维A酸人体代谢动力学的关系。方法21例健康受试者单次口服40mg异维A酸胶丸(商品名泰尔丝),提取外周血基因组DNA进行PCR及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片段分析方法(RFLP)分析CYP2B6第四外显子exon4及第五外显子exon5基因分型。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LC/MS)分析受试者异维A酸血药浓度并计算相关药动学参数。结果 21例健康受试者CYP2B6 exon4及exon5存在明显的连锁不平衡性。等位基因CYP2B6*4野生型*1/*1为12例(57.14%),杂合型*1/*4为6例(28.57%),突变型*4/*4为3例(14.29%);等位基因CYP2B6*6野生型*1/*1为13例(61.90%),杂合型*1/*6为5例(23.81%),变异型*6/*6为3例(14.29%)。等位基因CYP2B6*4野生型体内消除参数t1/2及MRT高于突变型(P值均 < 0.05),吸收参数Cmax、Tmax及AUC等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等位基因为CYP2B6*6的野生型与突变型各项药动学参数差异均未见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代谢酶CYP2B6等位基因*4突变与异维A酸体内代谢相关。CYP2B6*4突变型可能为异维A酸快代谢型人群。 相似文献
32.
在体皮肤药代动力学研究可以直接反应出药物在皮内的变化规律,是研究外用药及系统用药后,药物在靶部位作用强度、量-效关系、代谢规律的直接手段,有助于制定合理的给药剂量及间隔,为合理用药提供依据.实验的模型和方法主要包括胶带黏贴试验、皮肤微透析、吸疱试验、组织活检、琼脂凝胶板试验及光谱分析法等. 相似文献
33.
陈沄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1993,(6)
广谱抗真菌药氟康唑(FCZ)为一种双三唑类衍生物,它在健康人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较多。口服后吸收良好,生物利用度大于90%。血药半衰期为30h,服药1周后血药浓度达稳态,约为单次剂量的2.5倍。吸收后药物迅速扩散入组织和体液(包括脑脊液)。体内代谢较少。主要经尿以原型排泄。口服抗真菌剂及其它治疗皮肤病药物后其在皮肤中的分布很重要,但迄今研究很少。报告健康男性志愿者每日1次口服50mg FCZ 胶囊12天及每周1次口服150mg 2周后,血清、角质层、去角质层的表皮-真皮和汗液中的药物浓 相似文献
34.
35.
反向透析法用于体内经皮吸收微透析探针回收率的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考察反向透析法用于体内经皮吸收过程中微透析探针回收率校正的可行性.方法在体外试验中用零净流量法测定探针的回收率和传递率,在体内试验中用反向透析法测定探针的回收率;以小猪为试验动物,观察模型药雷公藤内酯醇软膏的体内经皮吸收过程.结果体外试验中,微透析探针的回收率为(64.29±2.34)%,回收率和传递率一致;体内经皮微透析实验中探针的回收率在实验前为(51.47±3.51)%,实验结束后为(51.96±4.97)%.雷公藤内酯醇软膏经皮吸收后,药物在皮内浓度很快达到稳态,去除药物后皮内药物浓度则迅速下降.结论反向透析法测定的探针回收率在实验过程中稳定,可以用于测定体内经皮吸收微透析探针回收率. 相似文献
36.
<正>依美斯汀(Emedastine,EME)由日本Kanabo-Kowa公司联合开发,1993年8月首先在日本上市,商品名DAREN,是新的第二代H1受体拮抗剂。依美斯汀可选择性地作用于H1受体,临床用于治疗荨麻疹、湿疹或皮炎、瘙痒症及痒疹、过敏性鼻炎等。本文就其药物作用机制、药代动力学、不良反应及应用前景作一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37.
从雷公藤分离出五环三萜酸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由雷公藤总甙(TG)中分离出一种五环三萜酸化合物-雷藤三萜酸A(Triptotriterpenicacid A),经IR, ~1HNMR, MS等波谱分析,并与雷藤内酯甲水介物的物理常数和波谱数据作对照,确定其分子式为C_(30)H_(48)O_4,化学结构式为3β-22α-dihydroxy-△~(12)-oleanen-29-oic acid。该化合物为首次直接由植物中分离出。初步药理实验证明具有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38.
在体皮肤药代动力学研究可以直接反应出药物在皮内的变化规律,是研究外用药及系统用药后,药物在靶部位作用强度、量-效关系、代谢规律的直接手段,有助于制定合理的给药剂量及间隔,为合理用药提供依据.实验的模型和方法主要包括胶带黏贴试验、皮肤微透析、吸疱试验、组织活检、琼脂凝胶板试验及光谱分析法等. 相似文献
39.
目的:探讨银屑病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中CXC型趋化因子受体CXCR1及CXCR2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了进行期斑块状银屑病患者33例及其中16例患者治疗后PBMC中CXCR1及CXCR2 mRNA的表达,设30名健康人作为正常对照,并将检测结果与患者皮损面积及严重程度指数(PASI)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斑块状银屑病患者PBMC中CXCR2 mRNA表达水平为1.38±0.87,明显高于健康人对照组0.73±0.58,治疗后患者1.21±0.62仍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CXCR1 mRNA表达水平为0.26±0.28,与健康对照组及同一组患者治疗后相比均无明显差异,分别为:0.17±0.26,0.27±0.31(均P>0.05);银屑病患者PBMC中CXCR2 mRNA水平高于CXCR1 mRNA水平,二者均与PASI之间无明显相关性。结论:CX-CR2可能参与了银屑病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40.
血液恶性疾病或肝移植患儿并发真菌感染(大多为念珠菌或曲霉感染 )已成为发病率及死亡率不断上升的原因。伊曲康唑为一广谱抗真菌药物 ,在体外有抗曲霉活性 ,可用于预防和治疗免疫功能低下儿童粘膜及侵入性真菌感染。由于婴儿和儿童服用胶囊有困难 ,为方便给药 ,作者开发了以羟丙 β-环糊精为助溶剂的伊曲康唑口服液 (标示量 1 0mg/ml,羟丙 β-环糊精40 0mg/ml)用于儿童。成年白血病患者以每日5mg/kg剂量给药 ,血清药峰浓度大于 2 5 0ng/ml,高于肺部抗曲霉感染的有效浓度。但儿童服用伊曲康唑后的药代动力学数据很有限 ,且…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