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4篇
内科学   3篇
皮肤病学   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7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7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21.
[目的]观察治疗前、后溃疡性结肠炎患者NADPH氧化酶Nox1和Duox2表达变化,探讨连理汤干预溃疡性结肠炎的机制研究。[方法]60例符合诊断标准、纳入标准、排除标准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0例,予美沙拉嗪治疗12周,治疗组30例,予连理汤治疗12周,记录患者治疗前后主要症状变化,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治疗前、后NADPH氧化酶Nox1和Duox2表达变化。[结果]全部病例完成临床观察,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6.67%,2组治疗后患者主要症状较治疗前明显改善,2组患者治疗前NADPH氧化酶Nox1和Duox2mRNA表达呈上升趋势;治疗后NADPH氧化酶Nox1和Duox2mRNA表达呈下降趋势,2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连理汤可能通过阻断NADPH氧化酶Nox1和Duox2的表达,抑制炎症因子激活,发挥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效用。  相似文献   
22.
目的:探讨登革热发热期中医证型与客观炎症指标的关系,为中医中药治疗登革热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对114例登革热发热期患者进行血常规、血沉、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等炎症指标的检测,分析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结果:以毒瘀交结、扰营动血(47.4%)最多见;温热郁湿、卫气同病证(35.9%)次之;暑湿伤阳、气不摄血(7.9%),余...  相似文献   
23.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的死亡时辰与其中医证型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49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死亡时辰,作圆形统计分析,分析急性心肌梗死不同证型的死亡时辰特点。结果:气滞血瘀型、痰浊闭塞型、阳气虚型急性心肌梗死的死亡时辰高峰分别在午时、巳时、子时(P0.05),阴血虚型死亡率在各时辰没有明显差别(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不同证型死亡时辰存在明显的集中趋势。  相似文献   
24.
目的:观察伤科黄水外敷治疗静脉输液外渗的疗效。方法:将药物外渗引起局部单纯水肿的患者136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n=72)和对照组(n=64),实验组用伤科黄水湿敷于水肿部位,对照组用50%硫酸镁湿敷水肿部位,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实验组的显效率和显效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O.05)。结论:伤科黄水较50%硫酸镁对静脉输液外渗有更好的消肿止痛疗效,建议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5.
目的总结广东省援助湖北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第十四批医疗队佛山二队(以下简称佛山医疗二队)在武汉抗击疫情过程中,队员们出现的各种身体不适事件和相关处置经验,为日后医疗队的预防保健措施和制定相关管理办法提供参考。 方法对佛山医疗二队的人员构成、基本信息及发生各种身体不适的症状、地点、持续时间、相关处理和预后进行统计和分析。 结果佛山医疗二队共有160人,驰援武汉抗疫期间有33人共计104人次的身体不适上报事件,主要以咳嗽(56.7%)和头晕/头痛(13.5%)为主。76.9%的队员不适症状持续时间为24 h。绝大多数发生在酒店驻地(83.7%),90.38%的队员经休息后可自行缓解(含在病区内休息、离开病区休息和在酒店内休息),少部分需要药物治疗(6.7%)。有6人次(5.8%)进行了CT和核酸检查,结果无异常。 结论及时和正确地处理好队员健康问题是确保医疗队平安和顺利完成任务前提。佛山医疗二队通过健康专管员对全体队员进行健康监测,及时处理和上报各种身体不适事件,建立医疗队保健制度和应急抢救流程,加强队员的心理干预和情感关怀,实现了全体队员零感染和健康顺利返回,相关管理和处置经验有一定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26.
目的观察广东省登革热患者发病特点与五运六气的关系。方法纳入2011年1月至2017年12月中国疾病监测报告中所记录的广东省确诊的登革热病例共52960例,分析2011年1月至2017年12月该省的气候特点和登革热的高发时间,通过五运六气理论推算并进行印证,探讨五运六气与登革热发病特点的相关性。结果通过五运六气理论推算出2014年为登革热爆发年,每年9至11月为登革热高发月份,与实际结果一致。结论登革热的发病与五运六气之间有明显相关性,可以利用中医学五运六气理论去推测未来登革热疫情发生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7.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发病节气与其中医证型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择2003年2月4日(立春)至2008年2月3日(立春)在佛山市中医院住院的430例AMI患者病历资料,将发病节气化为角度坐标进行圆形分布统计,分析AMI不同证型的发病节气特点.结果 430例AMI患者中气滞血瘀型134例,痰浊闭塞型188例,阴血虚型29例,阳气虚型79例;其中以实证(气滞血瘀型+痰浊闭塞型)为主,占74.9%.圆形分布统计法分析结果显示,AMI患者总体发病节气高峰为立春时节[集中向量(r)=0.127 4,P<0.01],标准差(s)=116.300 6°,发病节气高峰期处于冬、春两季.气滞血瘀型发病节气高峰为冬至末至小寒前(r=0.200 5,P<0.01),高峰期集中于冬季;痰浊闭塞型发病节气高峰为春分时节(r=0.147 0,P<0.05),高峰期集中于春季,但两节气发病高峰都比较平缓;而阴血虚型、阳气虚型未发现特定的发病节气高峰期(均P>0.05).结论 AMI发病节气存在集中趋势,提示治疗AMI应以豁痰泄浊、活血化瘀、通脉止痛为基本大法,冬季以活血化瘀、温阳通脉法为主,春季以通阳泄浊、豁痰开结为基本治法.  相似文献   
28.
目的观察加味凉膈白虎汤治疗重症肺炎(痰热壅肺证)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114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各57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使用加味凉膈白虎汤治疗,疗程为14 d。比较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机械通气时间、气管插管率的差异,治疗前后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序贯器官功能衰竭评分(SOFA)、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Ⅱ(APACHⅡ评分)、中医证候积分、血清炎症指标[白细胞计数(WBC)、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IL-1)、降钙素原(PCT)、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差异。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2.98%高于对照组的84.21%(P <0.05)。两组治疗后CPIS、SOFA、APACHEⅡ、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治疗组的CPIS、SOFA、APACHEⅡ、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对照组(均P <0.05)。治疗后,两组血清WBC、TNF-α、IL-6、PCT、hs-CRP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治疗组血清WBC、TNF-α、IL-6、PCT、hs-CR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均P <0.05)。治疗组机械通气时间短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两组气管插管率均较治疗前降低(P <0.05),且治疗组气管插管率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加味凉膈白虎汤治疗重症肺炎(痰热壅肺证)可以提高疗效,减轻炎症反应,改善病情,降低气管插管率。  相似文献   
29.
目的探讨高渗盐水联合吡拉西坦治疗急性脑梗死(ACI)并脑出血(CH)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和B型钠尿肽前体(pro-BNP)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医院2016年4月至2019年4月收治的ACI静脉溶栓治疗后并发CH的患者9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9例。两组患者均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吡拉西坦治疗,研究组患者加用高渗氯化钠注射液。两组均持续治疗2周。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为71.4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8.78%(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HMGB-1和pro-BNP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MMSE)评分及IGF-1水平均明显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变化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的颅内水肿体积和血肿体积均明显小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8.16%比26.53%,P<0.05)。结论高渗氯化钠注射液联合吡拉西坦治疗ACI并CH能显著提高临床疗效,改善神经功能和认知功能,降低HMGB-1和pro-BNP水平,升高IGF-1水平,有利于病情控制,并可缓解水肿和血肿症状。  相似文献   
30.
目的:探讨集束化电话指导心肺复苏术(TCPR)在院外心脏性猝死(SCD)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并对该技术在我国推广的可行性进行浅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经院前紧急医疗(EMS)救治的SCD成年患者的资料,分为两组:未得到旁观者心肺复苏术组(无CPR组)和接受集束化TCPR组(TCPR组),比较两组间的生存率和神经功能预后,分析集束化TCPR的应用价值。结果:本研究共纳入4391例患者,其中1760例符合纳入标准(平均年龄63岁,男性占1152例),其中无CPR组758例、TCPR组1002例。整体生存率为10.40%,神经功能预后良好率为7.56%。参照无CPR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CPR组出院时的生存率分别是无CPR组的1.64倍(95%可信区间:1.16,2.30);出院时,神经功能预后良好率分别是无CPR组1.56倍(95%可信区间:1.06,2.31)。结论:集束化TCPR可改善院外SCD患者的生存率和神经功能预后,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可尝试在我国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