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6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6篇
耳鼻咽喉   14篇
基础医学   1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2篇
皮肤病学   63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16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恶性黑素瘤(MM)的治疗至今仍是一个难题,大多数皮肤科医生包括皮肤外科医生对此往往缺乏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92.
目的: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伴房室传导延迟的患者分别设置为AAI和DDD模式,通过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技术(QTVI)对两种模式时各节段心肌的运动分析,探讨起搏模式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SSS伴I度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24例,分别设置为AAI模式和AV问期优化的DDD起搏模式.运用QTVI比较这两种起搏模式下心肌节段收缩峰值速度(Vs),舒张早期速度(Ve),舒张晚期速度(Va)和位移(D).结果:在左室多数基底段及右室游离壁基底段Vs和Ve在AAI模式时大于DDD模式时(P<0.05);前间隔基底段Vs及下壁基底段的Ve在两种模式下尽管无统计学差异,但AAI模式较DDD模式有增大的趋势;基底段的Va在两种模式下差异无显著性(P>0.05).左室心肌中段和右室游离壁心肌中段的Vs、Ve、Va及左室和右室游离壁基底段、中段的D在AAI模式和DDD模式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①SSS伴房室传导延迟(PR>200 ms且<260 ms)患者AAI起搏模式下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功能均优于AV间期优化的DDD起搏模式;②QTVI可早期显示AAI和DDD起搏状态心肌运动状态的变化,有助于选择合适的起搏模式.  相似文献   
93.
目的 观察参附强心汤对射血分数保留的慢性心衰(阴阳两虚,水瘀内停证)患者超声心动图指标的影响及临床疗效情况,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选取2014年8月-2015年8月来我院治疗并经检查确诊为射血分数保留的慢性心功能不全(阴阳两虚,水瘀内停证)的患者57例,随机分为对照组(28例)和观察组(2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参附强心汤,2组均2周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估。观察2组治疗前后血浆脑钠肽(BNP)、6min步行距离(6MWT)、超声心动图等指标变化。结果 2组治疗后血浆BNP、6MWT均有改善(P<0.05~0.01),但观察组下降显著(P<0.05);超声心动图指标中左房(LAD)大小2组均未明显改善(P>0.05),二尖瓣环舒张早期最大血流速度(E峰)/二尖瓣环室间隔及左室侧壁组织舒张早期最大速度(Ea)比值、肺动脉收缩压(PSA)2组患者均有明显改善(P<0.05~0.01),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变化幅度更为显著(P<0.05)。结论 参附强心汤能有效改善射血分数保留的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血浆BNP水平、6min步行距离、超声心动图等指标。   相似文献   
94.
目的:应用组织多普勒成像(TDI)技术检测组织运动速度、应变与应变率等参数,评价其在右室心尖起搏(VVI)与房室顺序起搏(DDD)的改变规律对节段性心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近期安装永久起搏器行VVI起搏的患者30例归入VVI组,房室顺序起搏的患者32例归入DDD组,年龄匹配的正常人32例归入对照组,分析3组之间TDI指标的变化及其变化规律。结果:正常组、DDD组及VVI组各节段的PSV、PSS及PSSR测值均依次降低,但PSSR在3组之间无显著性下降,而PSV与PSS显著下降的节段数多为右心室壁节段。起搏组左心室节段PSVT、PSST及PSSRT显著延长,右心室壁则显著缩短。结论:TDI可以作为起搏后早期评价患者节段心肌收缩运动的无创指标。起搏后患者心肌运动速度与应变下降早于应变率下降。早期的右心室心尖起搏,左室节段收缩功能较正常并无显著性差异;而VVI起搏患者的右心室壁节段收缩功能较正常及房室顺序起搏显著减低。  相似文献   
95.
多发性皮肤平滑肌瘤伴子宫肌瘤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女,28岁,因左上、下肢起皮疹伴疼痛20余年,加重5年入院。20多年前患者在无明显诱因情况下于左侧上、下肢伸侧出现弥漫性暗红色斑,持久不退。时隔2年后,在上述红斑基础上渐出现大量粟粒大小丘疹,且逐步增大蔓延,但无自觉症状。至患者13岁时部分皮疹已长至小指甲大小的结节,开始出现疼痛,呈轻度发作性刺痛或钝痛。此后,皮疹继续缓慢增多增大。近5年来,广泛蔓延至左侧肩胛部、胸部和臀部,疼痛加剧,于晨起、寒冷季节、夏季出汗后发病明显,每次发作时间长达半小时。严重时从睡梦中痛醒,患肢不能行动。曾多处求医,…  相似文献   
96.
腋臭的确切发病机制还不是很明确,一般认为与顶泌汗腺(大汗腺)的分泌功能异常有关.顶泌汗腺是性激素的靶器官,而性激素主要包括雄激素、雌激素、孕激素,属于甾体类激素,甾体类激素通过与相应的受体结合发挥其生物学活性.  相似文献   
97.
胰高血糖素瘤综合征一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患者女51岁。因多饮,多食,多尿,消瘦1年伴全身皮疹4月余于2001年10月就诊。患者1年无明显诱因口干喜饮,食欲增加,尿量增多,体重1年来减轻近10kg。当地医院测空腹血糖偏高,拟诊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给予格列吡嗪,二甲双胍口服,血糖控制满意。自2001年6月以来,双足背,踝,小腿出现暗红色皮损,边缘伴小水疱,数个皮损渐融合成环形或地图形,进而小水疱破溃渗出。  相似文献   
98.
目的探讨益气活血方联合心肌缺血后适应(Myocardial Ischemic Postconditioning,MIP)技术应用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并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患者心室重塑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4月~2020年9月至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就诊的急性STEMI患者60例,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联合组各30例。对照组应用MIP技术并予常规药物治疗,联合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予益气活血方。比较两组患者microRNAs、心肌梗死区面积、心肌损伤区面积、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volume,LVEDV)、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结果两组经治疗,miR-214、miR-146a和损伤区面积均较前降低,miR-150、LVE...  相似文献   
99.
PBDE-47和PCB153染毒致大鼠神经毒性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2,2',4,4'-四溴联苯醚(PBDE-47)和2,2',4,4',5,5'-六氯联苯(PCB153)单独或联合染毒对SD大鼠的神经毒性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出生第10 d的SD大鼠经一次性PBDE-47[1,5,10 mg/(kg·bw)]和/或PCB153[5 mg/(kg·bw)]染毒,用Morris水迷宫试验观察2月龄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海马组织死亡相关蛋白激酶(DAPK)、X染色体连锁的凋亡抑制蛋白(XIAP)、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酶-12(Caspase-12)、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酶-3(Caspase-3)以及细胞色素(cytochrome C)等钙信号通路相关基因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随PBDE-47染毒剂量的增加,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呈现减退的趋势,且所有染毒剂量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CB153可增加PBDE-47的神经毒性作用。与对照组比较,10 mg/(kg·bw)染毒组PBDE-47可导致雌雄大鼠XIAP基因mRNA表达水平显著下调(P<0.05),同时使雌雄大鼠Caspase-12、Caspase-13、Cytochrome C以及雄性大鼠DAPK基因mRNA表达水平显著上调(P<0.05)。除雌雄大鼠DAPK以及雌性大鼠Cyto-chrome基因外,PBDE-47和PCB153对雌雄大鼠其他各基因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具有交互作用(P<0.05)。结论PBDE-47可引起大鼠神经系统损伤,同时影响大鼠海马区钙信号诱导的凋亡相关基因mRNA表达水平,PCB153可增强PBDE-47的上述神经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100.
急性心肌梗死PCI术中缺血后适应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缺血后适应对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临床价值.方法 76例急性心肌梗死(AMI)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患者分为缺血后适应(PC)组(36例)和未实施缺血后适应对照(C)组(40例).PC组在再灌注早期给予反复短暂再通/闭塞的PC 4次;对比观察两组PCI前后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酐(Cr)以及左心射血分数(LVEF)等的动态变化.结果 PC组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低于C组(22.2%vs.47.5%,P<0.05),术后CK、CK-MB和Cr水平也显著低于C组(P<0.05或P(0.01);住院时间及PCI术后LVEF两组问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PCI时行PC处理能降低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减少心肌梗死面积,保护肾脏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