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皮肤病学   1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5篇
  1篇
  2023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研究Cx43蛋白在大鼠出生后不同周龄睾丸中表达和定位,探讨Cx43蛋白与大鼠睾丸发育和精子发生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研究Cx43蛋白在1、3、5、7、9、11、13周龄SD雄性大鼠睾丸中的表达,利用血细胞计数板检测5~13周龄精子的数量。结果:Cx43蛋白于第1周开始在支持细胞、精原细胞中表达,第3周在精母细胞中表达,第5周开始在间质细胞、精母细胞、精子细胞中表达,随周龄增加而表达增加;第5周开始出现精子,随周龄增加而增加,Cx43蛋白表达与精子数量呈正相关。结论:Cx43蛋白在大鼠睾丸发育和精子发生的各个阶段均有表达,提示其参与睾丸发育和精子发生的调节。  相似文献   
12.
降低剖宫产率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徐 《中国妇幼保健》2009,24(29):4076-4077
目的:分析降低剖宫产率的相关因素。方法:将1 132例产妇分为两组:A组(研究组)孕早期开始规范化检查,上孕妇学校,待产或临产后一对一精神心理支持及分娩指导;B组(对照组)孕期无规范化产前检查,待产或临产入院后除有医学指征外,在分娩方式或分娩过程中均不加干预。结果:以社会因素、妊娠合并症或并发症及难产为剖宫产手术指征者,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因难产而行剖宫产中,孕妇体型肥胖或生产巨大儿者,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因胎儿宫内窘迫行剖宫产者,与生后新生儿Apgar评分的符合率低(仅18.5%)。结论:采取相应措施降低剖宫产率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13.
如何规范化治疗盆腔炎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徐 《当代医学》2009,15(25):8-9
目的探讨盆腔炎的规范化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2年~2007年600例盆腔炎中18岁以下及发病≥2次的患者分别逐年进行比较,600例中有510例症状消失、体征转阴出院病人分为2组进行比较,即:第一组为第一次患盆腔炎者,第二组为≥2次盆腔炎复发患者,对2组治疗过程中的体温恢复正常时间、腹痛消失时间、住院时间进行比较。结果18岁以下患者及发病≥2次复发患者分别逐年基本呈上升趋势,510例症状消失、体征转阴出院病人中第一组体温恢复正常时间、腹痛消失时间、住院时闻与第二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盆腔炎一经诊断成立即进行规范化治疗,既可减少复发率,又可更大限度地节约社会和医疗资源。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对孕妇产后盆底结构功能、性功能及相关激素的影响。方法:选取2009年3月至2014年6月间我院妇产科收治的剖宫产和阴道分娩健康孕妇各368名为研究对象。分别于产前、产后6周和12周,利用盆底肌力评分标准、会阴超声检查、女性性功能量表测定和比较两组孕妇盆底结构功能和性功能的改变,并检测性功能相关激素的水平。结果:与产前相比,产后6周阴道分娩组的盆底肌力、膀胱颈角度和旋转角度异常率均明显增高(P0.05);剖宫产组的盆底肌力异常率却无明显改变(P0.05),而且阴道分娩组的盆底肌力异常率明显也高于剖宫产组(P0.05);但产后12周剖宫产组的膀胱颈角度和旋转角度异常率与产前比较无明显差别(P0.05);与阴道分娩组相比,产后6周和12周剖宫产组的膀胱颈角度和旋转角度异常率均明显降低(P0.05);与产前相比,阴道分娩组孕妇产后6周和12周性功能各方面指标均有所下降;而剖宫产组孕妇仅产后6周,性唤起、性高潮和性生活满意度明显降低(P0.05),但在产后12周,上述三个维度与产前比较并无明显差别(P0.05);与阴道分娩组比较,剖宫产组产后6周和12周六个维度的得分值均明显增高(P0.05);另外,两组孕妇的性功能相关激素E_2、P4、FSH、LH和NPY的水平也明显低于产前(P0.05);而且,产后12周剖宫产组的NPY水平明显也低于与阴道分娩组(P0.05),但其余指标两组间比较均无显著差别(P0.05)。结论:剖宫产术对孕妇产后短期内性功能和盆腔结构的影响小于阴道分娩,且能够明显降低NPY水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针对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患者实施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联合多烯磷脂酰胆碱治疗,分析其效果及对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1年12月崇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26例ICP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n=84)和对照组(n=42)。两组均实施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治疗,观察组给予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联合多烯磷脂酰胆碱治疗。比较两组皮肤瘙痒程度评分、生化指标水平及母婴结局。结果:治疗第7天、14天,两组皮肤瘙痒程度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14天,两组天门冬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IL)、总胆汁酸(TBA)均较治疗前改善,且观察组AST、ALT、TBIL、TBA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剖宫产、胎盘前置、羊水异常、产后出血及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发生死亡事件,观察组胎儿宫内窘迫、早产及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