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16篇 |
免费 | 8篇 |
国内免费 | 1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10篇 |
临床医学 | 8篇 |
内科学 | 4篇 |
皮肤病学 | 410篇 |
外科学 | 16篇 |
综合类 | 23篇 |
预防医学 | 7篇 |
药学 | 7篇 |
中国医学 | 39篇 |
肿瘤学 | 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2年 | 2篇 |
2021年 | 10篇 |
2020年 | 7篇 |
2019年 | 6篇 |
2018年 | 16篇 |
2017年 | 5篇 |
2016年 | 10篇 |
2015年 | 11篇 |
2014年 | 24篇 |
2013年 | 31篇 |
2012年 | 34篇 |
2011年 | 36篇 |
2010年 | 50篇 |
2009年 | 33篇 |
2008年 | 35篇 |
2007年 | 28篇 |
2006年 | 42篇 |
2005年 | 50篇 |
2004年 | 26篇 |
2003年 | 19篇 |
2002年 | 8篇 |
2001年 | 11篇 |
2000年 | 4篇 |
1999年 | 1篇 |
1998年 | 5篇 |
1997年 | 5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2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42.
43.
44.
目的 观察从胎盘中提取的黑素生成素对小鼠成黑素细胞NCCmelb4M5增殖和分化的影响,从诱导成黑素细胞增殖和分化的角度,探讨其治疗白癜风的可能机制。方法 NCCmelb4M5细胞的增殖应用常规MTT法检测;倒置显微镜直接观察黑素生成素作用后细胞形态的变化。RT-PCR检测不同浓度黑素生成素作用后细胞表面分子表达的变化。结果 50,100,200 μg/mL的黑素生成素均可促进NCCmelb4M5细胞的增殖(P < 0.001),100 μg/mL作用效果最为明显;50,100 μg/mL黑素生成素可以刺激表面分子c-Kit和酪氨酸酶在NCCmelb4M5细胞中的表达由阴性转为阳性,并增加小眼畸形相关转录因子(MITF)在细胞内的表达。100 μg/mL的黑素生成素可明显诱导NCCmelb4M5细胞的形态从成黑素细胞向黑素细胞改变。结论 从胎盘中提取的黑素生长素可诱导NCCmelb4M5细胞由成黑素细胞向黑素细胞分化,这种诱导作用可能是使白斑复色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45.
血清中抗酪氨酸酶抗体的检测与白癜风活动性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白癜风患者血清中抗酪氦酸酶IgG、IgM抗体滴度与疾病活动程度的关系和意义。方法:抗酪氯酸酶IgG、IgM抗体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结果:①白癜风患者血清抗酪氨酸酶IgG抗体、平均滴度为0.316,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0.082(P〈0.001);抗酪氨酸酶IgM抗体平均滴度为0.238,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0.065(P〈0.001),②活动期白癜风患者血清抗酪氨酸酶IgG、IgM抗体滴度明显高于稳定期白癫风患者(均P〈0.001);泛发型白癜风患者血清抗酪氨酸酶IgG、IgM抗体滴度明显高于局限型白癜风患者(均P〈0.001)。③抗酪氨酸酶IgG、IgM抗体滴度与抗黑素细胞IGg抗体性呈正相关(均P〈0.001);抗酪氨酸酶IgG、IgM抗体滴度与抗黑素细胞IgM抗体阳性呈正相关(均P〈0.001)。①糖皮质激素治疗后患者抗酪氨酸酶IgG、IgM抗体滴度均低于治疗前(均P〈0.001)。结论:白癜风患并血清抗酪氨酸酶IgG、IgM抗体与疾病活动性和严重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46.
糖皮质激素不仅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而且具有重要的抗炎、抗过敏和免疫抑制等作用,临床上广泛用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和变态反应性疾病等的治疗,但部分患者对糖皮质激素治疗抵抗。综述了糖皮质激素治疗抵抗机制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47.
遮盖疗法是用各种防水、不透明、能提供有效而自然掩盖作用的产品来遮盖皮肤瑕疵.白癜风遮盖剂起效快,能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常见遮盖剂可分为物理性遮盖剂和化学性遮盖剂两类,物理性遮盖剂主要为各种含色素颗粒的成分均匀覆盖于白斑上起到掩盖作用,化学性遮盖剂有二羟基丙酮、植物提取液等,主要通过与表皮发生化学反应起效.制剂工业的发展使得白癜风遮盖剂能防水耐磨. 相似文献
48.
49.
目的 了解杭州地区足癣的菌型分布情况及患者对足癣知识的认识程度。方法 采用镜检,真菌培养方法对427例足癣患者进行了病原
菌的流行病学调查,同时采用问卷调查方式,了解患者对足癣有关知识的认知情况。结果 427例真菌镜检阳性的足癣患者中真菌鉴定结果红色
毛癣菌302例,占70.73%,其次是须癣毛癣菌67例,占15.69%,另有32例絮状表皮癣菌和17例白色念珠菌感染,9例培养未见真菌生长。足癣
是传染性皮肤病;足癣是真菌感染;足癣不是脚气病;足癣可引起化脓感染;传染足癣的主要途径是共用拖鞋、脚盆、擦脚布;足部出汗过多
是病因之一;足癣治疗要坚持用药的正确回答率分别为64.87%,42.86%,68.62%,27.40%,62.06%,42.39%及33.26%。结论足癣主要由红
色毛癣菌和须癣毛癣菌感染所致。约半数的足癣患者对足癣相关知识了解不全面,临床工作中应加强对患者有关足癣知识的宣传及普及。 相似文献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