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31篇 |
免费 | 5篇 |
国内免费 | 5篇 |
专业分类
儿科学 | 1篇 |
妇产科学 | 1篇 |
基础医学 | 1篇 |
临床医学 | 17篇 |
内科学 | 4篇 |
皮肤病学 | 26篇 |
神经病学 | 14篇 |
特种医学 | 2篇 |
外科学 | 1篇 |
综合类 | 40篇 |
预防医学 | 4篇 |
眼科学 | 2篇 |
药学 | 11篇 |
中国医学 | 14篇 |
肿瘤学 | 3篇 |
出版年
2023年 | 9篇 |
2022年 | 4篇 |
2021年 | 3篇 |
2020年 | 5篇 |
2019年 | 10篇 |
2018年 | 1篇 |
2017年 | 5篇 |
2016年 | 5篇 |
2015年 | 1篇 |
2014年 | 5篇 |
2013年 | 5篇 |
2012年 | 7篇 |
2011年 | 4篇 |
2010年 | 12篇 |
2009年 | 12篇 |
2008年 | 4篇 |
2007年 | 4篇 |
2006年 | 8篇 |
2005年 | 4篇 |
2004年 | 3篇 |
2003年 | 4篇 |
2002年 | 2篇 |
2001年 | 4篇 |
2000年 | 3篇 |
1999年 | 2篇 |
1998年 | 1篇 |
1997年 | 1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4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1篇 |
1987年 | 2篇 |
198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目的:将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与由TIA进展为脑梗死患者急性期的CT灌注结果及临床特点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影响TIA进展为脑梗死的因素。方法:经临床检查确诊TIA患者及由TIA进展为脑梗死患者在急性期先行常规16排螺旋CT横断面平扫,然后根据临床症状及体征,选择拟诊感兴趣平面,行脑CT灌注扫描(CTP)和CT血管造影(CTA)。总结两组患者的发作次数、发作持续时间及危险因素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由TIA进展为脑梗死组△rCBF值与发作次数呈正相关,TIA组患者与由TIA进展为脑梗死组患者的CTPI值、发作次数、发作持续时间及危险因素比较差异有显著性。CTA检查显示由TIA进展为脑梗死患者均有与病灶区相关的脑动脉主干或分支的狭窄,而TIA患者中仅有2例患者大脑后动脉有轻度狭窄,且与患者临床表现不相符。结论:TIA进展为脑梗死与△rCBF下降程度、TIA发作次数、发作持续时间及颅内动脉狭窄有密切的关系。对于有多次或发作时间长的TIA患者,应进一步行头颅CTPI和CTA检查,了解颅内脑组织血流灌注情况及有无动脉狭窄,积极治疗以预防缺血性卒中的发生。 相似文献
62.
谭琦 《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2,(5):55-56
目的:观察米非司酮治疗更年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自2010-05~2011-12收治的85例更年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给予米非司酮口服12.5mg,每晚一次,以连续治疗3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观察治疗效果。结果:(1)本组85例患者均完成3个月治疗,其中显效51例,有效25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89.4%(76/85)。(2)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FSH、E2、P水平明显改善,有统计学差异(P〈0.05)。(3)治疗前子宫内膜厚度及血红蛋白水平分别为(1.52±0.26)cm、(80.4±7.6)g/L,治疗3个月后分别为(0.44±0.12)cm、(118.6±10.8)g/L。治疗前后子宫内膜厚度及血红蛋白水平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4)本组患者用药期间未见明显不良反应情况,无肝肾损伤。结论:应用米非司酮治疗更年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效果理想,安全性较高,是当前治疗更年期功能性子宫出血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63.
目的:测定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患者腹腔液中单核细胞趋化蛋白(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1,MCP-1)的表达水平,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技术(ELISA)检测51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EM组)与47例其他原因不孕症患者(对照组)腹腔液中MCP-1的表达水平。结果:EM组腹腔液中MCP-1(254±45)ng/L和对照组MCP-1(163±15)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M组中早期患者腹腔液中MCP-1表达水平(276±49)ng/L,高于晚期患者(235±38)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腹腔液中MCP-1表达水平异常。 相似文献
64.
目的探讨短暂性全面遗忘症(transient global amnesia,TGA)患者认知功能损害发生和演变趋势。方法采用电话和家访见面相结合的随访方式,对临床诊断为TGA的患者进行5年有关认知功能的密切观察。结果在实际随访到并完成认知功能测试的12例TGA患者中,6例出现轻度认知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其中有2例发展为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s dis-ease,AD)。结论TGA远期预后并非良好,部分病人有向MCI发展、进一步演变为AD的变化趋势,TGA和MCI、AD存在相似的病理基础,三者间的区别可能是损害程度与持续时间的差异,彼此之间的关系及其临床病理学意义值得进一步收集病例论证,进行更加充分和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65.
目的分析血孤啡肽与脑梗死患者病情进展及脑梗死后抑郁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95例脑梗死患者,分别于发病后不同时间点采集静脉血,检测血孤啡肽水平。根据脑梗死后病情是否进展分为进展组和非进展组,比较2组血孤啡肽水平,根据脑梗死后是否发生抑郁分为抑郁组和非抑郁组,比较2组血孤啡肽水平,并分析HAMD评分与血孤啡肽的相关性,通过影像学明确脑梗死部位、5-羟色胺能神经元是否发生损伤。比较不同梗死部位、5-羟色胺能神经元是否发生损伤患者的血孤啡肽水平。结果脑梗死患者发病后24h内的血孤啡肽水平与健康人群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发病时间24h后血孤啡肽水平逐渐高于健康人群;进展组血孤啡肽水平高于非进展组(P0.05);抑郁组血孤啡肽水平高于非抑郁组(P0.05),且抑郁组HAMD评分越高,血孤啡肽水平越高;多梗死病灶患者的血孤啡肽水平最高,其次为皮层下梗死患者;5-羟色胺能神经元损伤患者的血孤啡肽水平高于5-羟色胺能神经元未损伤的患者(P0.05);5-羟色胺能神经元损伤患者中发生抑郁所占比例明显高于未发生抑郁患者(P0.05)。结论血孤啡肽水平升高对脑梗死患者病情进展和脑梗死后抑郁的发生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6.
目的 探讨特应性斑贴试验(APT)在诊断特应性皮炎(AD)患儿食物过敏中的价值。方法 以中国儿童最常见的过敏食物--鸡蛋、牛奶为抗原,同时采用APT和皮肤点刺试验(SPT)对68例AD患儿进行鸡蛋和牛奶变应原的诊断性检测,并以开放性食物激发试验验证。结果 本组68例AD患儿中,经食物激发试验证实鸡蛋过敏58例(85.3%),牛奶过敏40例(58.8%),两者同时过敏34例(50.0%)。98例阳性食物激发试验47例表现为迟发反应,10例为速发反应,41例为混合反应。APT诊断鸡蛋(牛奶)过敏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与食物激发试验的一致率分别为96.6%(67.5%)、 90.0%(82.1%)、98.2%(84.4%)、81.8%(63.9%)和95.6%(73.5%),而SPT为37.9%(30.0%)、100.0%(89.3%)、100.0%(80.0%)、21.7%(47.2%)和47.1%(54.4%)。APT诊断迟发反应的阳性率显著高于SPT(P < 0.01)。APT、SPT联合与APT单独应用在诊断鸡蛋和牛奶过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并联诊断与APT单独诊断敏感性比较:鸡蛋χ2 = 0.509,牛奶χ2 = 0.549,P > 0.05;串联诊断与APT单独诊断特异性比较:鸡蛋P = 1.000,牛奶χ2 = 3.514,P > 0.05)。结论 APT对以迟发反应为主要临床表现的食物过敏的诊断价值显著优于SPT。联合APT和SPT较之单独应用APT并不能提高诊断AD鸡蛋/牛奶过敏的效能。 相似文献
67.
慢性重型肝炎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慢性重型肝炎病情凶险,常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且无有效治疗方法,其病死率高达70%以上。近年来,慢性重型肝炎的治疗有了很大进展。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68.
抗癫痫药物对患者记忆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不同抗癫痫药对治疗癫痫患者记忆功能的影响.方法 癫痫患者280例随机分4组,分别以卡马西平(CBZ)、丙戊酸钠(VAP)、托吡酯(TPM)、托吡酯联用丙戊酸钠(TPM+VAP)治疗.并设正常健康对照组32例.采用修订韦氏记忆量表(Wechsler Memory Scale, WMS甲式)对患者治疗前后记忆功能做出评价,并与正常健康组对比.结果 CBZ组和VAP组治疗后记忆功能与正常健康组对比无显著性差异;TPM组治疗后记忆功能低于正常健康组,TPM+VAP联合用药组记忆功能与正常健康组比较下降更为显著.结论 CBZ和VAP对治疗患者记忆功能未有明显影响,而TPM和TPM+VAP可使治疗患者记忆功能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69.
糖尿病并脑梗死患者血清细胞间粘附分子-1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糖尿病并脑梗死患者血清中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含量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31例单纯脑梗死患者及32例糖尿病并脑梗死患者血清中的sICAM-1的含量并进行比较.结果单纯脑梗死患者血清sICAM-1含量于发病24 h内即升高,以后持续上升,7 d时达高峰,14 d后明显下降,21 d时基本恢复正常.糖尿病并脑梗死患者也有类似的规律,但与单纯脑梗死组患者相比,发病24 h、3 d、7 d时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1),于发病14 d时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糖尿病并脑梗死患者血清sICAM-1含量增加且比单纯脑梗死患者增加更显著,糖尿病患者脑缺血后更易导致脑损伤. 相似文献
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