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7篇 |
免费 | 4篇 |
国内免费 | 2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13篇 |
临床医学 | 13篇 |
内科学 | 2篇 |
皮肤病学 | 5篇 |
神经病学 | 1篇 |
外科学 | 6篇 |
综合类 | 32篇 |
预防医学 | 3篇 |
药学 | 2篇 |
肿瘤学 | 16篇 |
出版年
2013年 | 2篇 |
2012年 | 1篇 |
2011年 | 2篇 |
2010年 | 3篇 |
2009年 | 9篇 |
2008年 | 4篇 |
2007年 | 4篇 |
2006年 | 10篇 |
2005年 | 4篇 |
2004年 | 7篇 |
2002年 | 4篇 |
2001年 | 12篇 |
2000年 | 8篇 |
1999年 | 2篇 |
1998年 | 5篇 |
1996年 | 1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1篇 |
1989年 | 3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2篇 |
198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患儿男,11岁,面部、手臂出现红斑、水疱4年,四肢肿块、溃疡4个月。逐渐感觉乏力,有不规则间歇发热。体检:体温37.7 ℃。全身淋巴结无明显肿大,口腔,颜面和鼻部皮肤片样轻度浸润的粉红色斑片,四肢见大小不等的暗红色浸润性结节和肿块,结节直径2.0 ~ 18 cm不等,部分表面有坏死和黑色结痂,较大的结节表面形成溃疡,坏死性溃疡深达肌肉并有白色脓性分泌物。皮损边界清楚,质地较硬,有压痛,部分结节周围见到卫星样小结节。取自大腿的皮损病理检查发现,表皮真皮全层至皮下可见大量形态不一、中等大小的肿瘤细胞浸润,肿瘤细胞胞质清晰,核大,扭曲状,染色质丰富,细胞呈巢或散在,可见围管样分布;真皮和皮下见碎核和反应性组织细胞浸润,肿瘤细胞浸入毛囊和外泌汗腺。免疫组化:胞质CD3在核周区可见阳性染色,CD56、CD45RO和TIA-1强阳性(+++),部分肿瘤细胞CD30、CD8和Ki 67阳性(++)。EB病毒编码小核RNA(EBER)阳性,TCR-γ 基因重排阳性。最后诊断为牛痘样水疱病样皮肤NK/T细胞淋巴瘤,这是1例罕见的原发于皮肤长达51个月的进展缓慢的病例。 相似文献
12.
13.
在肿瘤形成过程中包含两大类机制,即遗传学机制和表观遗传学机制。肿瘤的表观遗传学主要体现在DNA甲基化模式上,一些肿瘤抑制基因的启动子的高甲基化及整个基因组的低甲基化状态。对肿瘤表观遗传学深入研究将对淋巴瘤的发生发展机制和临床诊断治疗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道一例用病理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电镜综合确诊的多克隆性IBL样T细胞性淋巴瘤。讨论了这三种病理研究手段综合应用在本例诊断中的意义。指出免疫电镜在确定阳性反应细胞的细微形态上较光镜有明显优越性。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 研究抑制EBV阳性NK/T细胞淋巴瘤细胞系HANK1细胞EBV核抗原1的表达对细胞增殖和周期分布的影响,探讨抑制EBV感染治疗EBV相关性NK/T细胞淋巴瘤的潜在应用价值。方法 用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方法抑制HANK1细胞EBNA1表达,Western blot检测EBNA1蛋白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分布和细胞凋亡。结果EBNA1-shRNA表达载体明显抑制EBNA1表达,细胞周期G1期停滞,凋亡细胞增多,细胞增殖受抑。结论 根治EBV感染可能是治疗EBV相关性NK/T细胞淋巴瘤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17.
对50例良恶性淋巴增生病变组织及其短期培养细胞进行免疫表型研究,重点观察白细胞介素-2受体及CD4阳性细胞的数量、分布及其变化情况。结果发现:①多种良恶性淋巴增生病变组织中均有不等量的白细胞介素-2受体及CD4抗原的表达;②部分肿瘤性及非肿瘤性CD4阳性细胞、B细胞及R-S细胞上亦有白细胞介素-2受体存在,而在CD1或CD8阳性细胞上则未见;③正常人淋巴细胞经PHA刺激并发生增殖后所形成的细胞克隆亦有较多的白细胞介素-2受体和CD4抗原表达。提示:尽管白细胞介素-2受体不是某一类细胞的特异性抗原标记,但与细胞的免疫表型有一定关系。文内还结合文献扼要讨论了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2受体及辅助性T淋巴细胞在淋巴瘤发病中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8.
检测胃癌组织中多基因表达的临床病理意义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目的 探讨指示胃癌临床病理学特征和预后的分子学指标。方法 应用生物素-卵白素复合物法(ABC法)检测171例胃癌标本中p53、CerbB-2、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nm23和E-钙粘蛋白(E-cad)的表达。结果 ⑴癌组织浸润越深,nm23和E-erb表达越少(P〈0.05),nm23和E-cad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呈负相关(P〈0.05),C-erbB-2和EGFR表达与远处转移呈 相似文献
19.
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及免疫表型。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及免疫表型特点。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CK、LCA、CD3、CD45RO、CD20、CD79a、CD5、CyclinD1、CD10、BCL6、MUM1、CD30、CD56、Ki-67,运用原位杂交检测EBER,观察其免疫表型特点和EB病毒感染情况。结果患者临床上表现为腹痛、腹部包块或便血。发生部位:胃22例、小肠24例、回盲部15例、结肠12例、直肠5例。所有病例均表达LCA,69例表达CD20和CD79a,3例表达CD5和CyclinD1,9例表达CD3和CD45RO,1例表达CD30,1例表达CD56,Ki-67阳性表达率约20%~70%不等,2例EBER原位杂交检测阳性。所有病例CK均未检测出阳性。病理组织学类型:36例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30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3例套细胞淋巴瘤,6例非特殊型的外周T细胞淋巴瘤,肠病相关T细胞淋巴瘤、鼻型NK/T细胞淋巴瘤和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各1例。结论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以B细胞淋巴瘤多见,T细胞淋巴瘤少见。临床上很难与胃肠道癌鉴别,确诊靠胃肠粘膜活检或手术切除标本及免疫组化染色,辅以原位杂交检测。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检测B细胞淋巴瘤 (B NHL)中肿瘤浸润T细胞 (TIL T)的活化标记IL 2Rα(CD2 5 )的基因及蛋白表达 ,寻找TIL T在B NHL肿瘤微环境中存在意义的实验依据。方法 :将 19例B NHL提取RNA ,采用RT PCR和SSCP检测其IL 2Rα的Ⅳ Ⅷ外显子基因突变与否 ;19例B NHL采用细胞免疫化学染色进行CD3、CD4、CD8、CD2 0、CD2 5细胞免疫表型的分析 ;2 9例B NHL和 2 0例良性淋巴组织 ,采用冰冻切片免疫组化方法进行IL 2Rα(CD2 5 )蛋白表达的检测。结果 :SSCP显示 19例TIL -T的IL 2Rα未发现异常泳动条带。细胞免疫化学染色示B NHL中 5 2 .6 3% (10 /19例 )的CD2 5 +细胞少于 10 % ,TIL T(CD3+)与CD4相关 (r =0 .5 7,P <0 .0 1)并与CD2 5相关 (r =0 .5 0 ,P <0 .0 5 )。免疫组化示 86 .2 % (2 5 /2 9例 )的B NHL中CD2 5表达 (+/- )和 (+) ,且主要表达在TIL T细胞上 ,呈散在分布 ,阳性细胞少于T标记细胞。结论 :19例TIL T的IL 2Rα在RNA水平未发现基因异常 ;CD2 5蛋白在B NHL中呈弱表达趋势。提示部分TIL T不表达CD2 5 ,推测TIL T的IL 2Rα的表达在转录后机制中可能出现异常或TIL T存在活化障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