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83篇
  免费   284篇
  国内免费   97篇
耳鼻咽喉   27篇
儿科学   70篇
妇产科学   25篇
基础医学   185篇
口腔科学   51篇
临床医学   475篇
内科学   249篇
皮肤病学   51篇
神经病学   43篇
特种医学   85篇
外科学   246篇
综合类   948篇
预防医学   379篇
眼科学   28篇
药学   371篇
  9篇
中国医学   439篇
肿瘤学   83篇
  2024年   44篇
  2023年   150篇
  2022年   155篇
  2021年   167篇
  2020年   127篇
  2019年   120篇
  2018年   118篇
  2017年   85篇
  2016年   87篇
  2015年   83篇
  2014年   204篇
  2013年   165篇
  2012年   186篇
  2011年   190篇
  2010年   189篇
  2009年   151篇
  2008年   146篇
  2007年   143篇
  2006年   159篇
  2005年   150篇
  2004年   106篇
  2003年   91篇
  2002年   69篇
  2001年   61篇
  2000年   61篇
  1999年   77篇
  1998年   61篇
  1997年   48篇
  1996年   50篇
  1995年   57篇
  1994年   36篇
  1993年   32篇
  1992年   31篇
  1991年   26篇
  1990年   28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16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4篇
  1974年   1篇
  1965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 毫秒
101.
目的探讨抑制晚钠电流的药物对短QT间期心脏可能的电生理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Langendorff灌流装置制备兔离体心脏电生理研究模型。选择新西兰大耳白兔80只, 首先任意选取34只, 未用药时为对照A组(n=34)、给予IKATP开放剂吡那地尔后为吡那地尔A组(n=34), 再从吡那地尔A组中选取27只, 联用钠通道抑制剂或传统的用于治疗短QT综合征的药物奎尼丁后分为雷诺嗪联用组(n=9)、美西律联用组(n=9)、奎尼丁联用组(n=9)。在剩余的46只新西兰兔中选取19只, 未用药时为对照B组(n=19), 给予吡那地尔后为吡那地尔B组(n=19)。其余27只分为雷诺嗪单用组(n=9)、美西律单用组(n=9)、奎尼丁单用组(n=9)。采集对照A组、吡那地尔A组的心电生理参数, 在对照B组、吡那地尔B组中采用程序电刺激诱发室性心律失常并采集心电图。采集吡那地尔联用组和单用药物组的心电生理参数, 同时诱发室性心律失常并采集心电图。吡那地尔、雷诺嗪、美西律、奎尼丁药物浓度分别为30、10、30、1 μmol/L。结果与对照A组相比, 吡那地尔A组的QT间期、心外膜和心内膜动作电位复极化完成...  相似文献   
102.
通过分析比较不同资历教师在临床教学中的特点,阐述资深教师授课优点在于把握知识精髓、联系实际,而且因材施教、重点突出;青年教师多易于接受新知识,但常常因为对知识领会不深,又不善于取舍,讲课易出现生搬硬套、主次不分的错误。因此,既要学习资深教师的教学经验,又要保持求实创新的品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03.
丙泊酚镇痛作用及其与阿片受体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丙泊酚在亚睡眠剂量时对大鼠的抗伤害作用及其与阿片受体的关系。方法选用成年雄性Wistar大鼠,通过甩尾(TFL)、电刺激鼠尾嘶叫(TSV)和结直肠扩张(CIm)法测定动物的痛阈。观察丙泊酚20mg/kg和同时应用阿片受体拮抗剂纳洛酮1mg/kg对大鼠痛阈的影响,以等效剂量硫喷妥钠作为对照。结果丙泊酚20mg/kg显著提高TSV、CRD和TFL伤害性反应阈值。采用TSV抗伤害作用时间持续60min以上,而采用TFL和CRD抗伤害作用≤30min。等效剂量硫喷妥钠无论采用TFL、TSV或CRD都无明显提高大鼠痛阈的作用。纳洛酮1mg/kg可以拮抗或部分拮抗丙泊酚引起的抗伤害作用。结论与等效量硫喷妥钠相比,亚睡眠剂量的丙泊酚在大鼠能产生一定的镇痛效应;这种镇痛效应可能与丙泊酚间接作用于中枢阿片受体有关。  相似文献   
104.
目的 探究不同剂量12C6+离子束辐照大鼠C6脑胶质瘤的肿瘤局部控制效果,为12C6+离子束治疗脑胶质瘤提供试验依据。方法 建立42只雄性SD大鼠C6脑胶质瘤模型,辐照前随机选取3只荷瘤鼠作为对照,其余随机分为0 Gy组(n=15)、1.0 Gy组(n=12)及2.0 Gy组(n=12),每组前期预试验随机选取6只进行生存分析。不同剂量12C6+离子束辐照前及辐照后第7、14天进行CT能谱成像增强扫描,每组于辐照后各时间点随机选取3只荷瘤鼠心脏灌流采集脑组织苏木精-伊红染色和Ki-67、CD3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0 Gy组与2.0 Gy组荷瘤鼠生存期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0.05)。2.0 Gy组辐照第7、14天肿瘤实体65 keV单能量CT值、碘浓度逐渐降低,1.0 Gy组辐照第14天明显降低,且均与0 Gy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2.0 Gy组辐照第7、14天肿瘤实体Ki-67增殖指数及CD34阳性细胞表达量逐渐...  相似文献   
105.
目的:探讨16层CT后处理技术对外伤性鼻骨微细或隐匿性骨折(micro-or occult-fracture's,MOF’s)的诊断价值。方法:随访颅面部外伤常规CT检查诊断有鼻骨骨折或可疑骨折者,复查时采用轴位颅底5mm层厚、5mm层距行螺旋扫描,之后行0.625、1.25、2.5及5mm高分辨力骨算法重建(简称骨重建),采集数据完整者58例,在工作站上行MPR和VR图像同屏点对点对比观察。按不同重建层厚计算MOF’s的显示分值及显示率,进行自身对照。结果:58例均查出有鼻骨MOF’s,每例1~7处不等。按重建层厚分组比较鼻骨MOF’s分值及显示率:0.62、1.25、2.5、5 mm层厚的显示率分别为100%、88.70%、49.52%、18.27%;经趋势卡方检验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1.02,P0.001)。结论:0.625mm层厚骨重建无需增加辐射剂量就能提高鼻骨MOF’s的显示率,方便、经济,可为法医学鉴定提供客观、科学、准确的依据,性价比高。  相似文献   
106.
目的为压疮动物模型的制备及实验方法提供实证依据。方法将48只SD雄性大鼠随机均分成六组各8只,均行10%水合氯醛麻醉后,对照组不予以压力,7.5 h后安乐死;实验A~E组采用特制压力装置对大鼠股薄肌处施压,A组给予13.73 kPa压强,B组给予19.97 kPa压强,C组给予22.47 kPa压强,D组给予28.71 kPa压强,E组给予34.96 kPa压强;五组均予3个缺血-再灌注循环后安乐死。肉眼观察大鼠受压部位皮肤颜色和形态,光镜下观察皮肤肌肉组织病理变化,测定肌肉组织中髓过氧化物酶(MPO)含量。结果 A组与对照组比较,皮肤肉眼观察无差别,光镜下皮肤层次欠清晰,皮下结缔组织和肌肉组织有轻度炎性反应;B组皮肤肉眼观察略有发红,光镜下皮下结缔组织和肌肉组织炎性反应较A组加重;C组肉眼观察出现持续性非苍白性发红,光镜下皮下结缔组织和肌肉组织炎性反应较B组加重,与临床典型的I期压疮相似;D、E两组肉眼观察充血反应和光镜下观察炎性反应呈逐渐加重趋势。各组MPO含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实验组两两比较,除B、C组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大鼠肌肉组织在13.73 kPa压强下即发生轻度损伤,随着压力增大,损伤呈加重趋势;压力为19.97~22.47 kPa时损伤程度差异不大。可依据此动物模型进行压疮相关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107.
原儿茶醛是一种存在于常用中药及一些草本植物中的酚酸类化合物,已被证明具有多种药理活性,如抗动脉粥样硬化、抗血栓形成、保护心肌细胞等。近年来的研究结果显示原儿茶醛对多种神经系统疾病具有改善作用,表明其在神经病变方面具有潜在的开发应用前景。结合国内外最新报道,综述了近25年原儿茶醛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为原儿茶醛用于神经系统疾病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和思路。  相似文献   
108.
阻塞性咽鼓管功能障碍是常见的耳科疾病之一,由于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既往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近年来国内外开展了大量临床研究探索治疗阻塞性咽鼓管功能障碍的新方法.在本综述中,我们将结合自身经验介绍阻塞性咽鼓管功能障碍的药物治疗、吹张治疗、呼吸训练和手术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着重阐述球囊扩张技术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9.
110.
目的总结分析不同Gass分期特发性黄斑裂孔(idiopathicmacularhole,IMH)患者行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离手术结果,探讨IMH手术时机选择。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在我院接受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离的IMH47例(48眼),术后随访6个月以上,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coherencetomography,OCT)观察术前、术后黄斑裂孔,统计术前、术后最佳矫正视力(bestcorrectedvisualacuity,BCVA),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根据Gass分期,Ⅱ期10眼、Ⅲ期20眼、Ⅳ期18眼,随着IMH分期进展,裂孔逐渐增大,术前BCVA逐渐下降,Ⅲ、Ⅳ期IMH直径显著大于Ⅱ期IMH,P〈0.01,但Ⅲ、Ⅳ期IMH直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术前BCVA与Gass分期之间呈负相关关系,r=0.42,P〈0.05。②93.75%(45/48眼)IMH术后经OCT证实完全闭合,6.25%(3/48眼)IMH术后随访超过6个月始终未闭合,但孔径均较术前有所缩小。85.42%(41/48眼)术后BCVA提高,其余14.58%(7/48眼)术后BCVA无明显改变,无术后视力下降者。术后BCVA与术前相比明显提高,P〈0.01。③随着IMH分期进展,IMH术后裂孔闭合率逐渐下降,分别是100%、95%和88.89%,但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3组术后视力提高率分别是90%、90%、77.89%,无显著差异,P〉0.05;三组病例术后BCVA均明显高于同组术前,各组P〈0.01。术后BCVA与Gass分期之间呈负相关关系,r=0.45,P〈0.05。结论IMH是进行性恶化性疾病,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离术是治疗IMH的有效手术方法,对Ⅱ期以上IMH应尽早手术治疗,对Ⅳ期以上的晚期IMH,手术仍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