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50篇
  免费   296篇
  国内免费   117篇
耳鼻咽喉   21篇
儿科学   46篇
妇产科学   20篇
基础医学   142篇
口腔科学   10篇
临床医学   565篇
内科学   379篇
皮肤病学   176篇
神经病学   29篇
特种医学   106篇
外科学   149篇
综合类   875篇
预防医学   382篇
眼科学   23篇
药学   501篇
  16篇
中国医学   415篇
肿瘤学   108篇
  2024年   52篇
  2023年   163篇
  2022年   158篇
  2021年   151篇
  2020年   138篇
  2019年   126篇
  2018年   140篇
  2017年   93篇
  2016年   91篇
  2015年   124篇
  2014年   208篇
  2013年   232篇
  2012年   245篇
  2011年   248篇
  2010年   231篇
  2009年   242篇
  2008年   207篇
  2007年   216篇
  2006年   226篇
  2005年   144篇
  2004年   128篇
  2003年   100篇
  2002年   85篇
  2001年   61篇
  2000年   42篇
  1999年   31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目的分析基底细胞癌(basal cell carcinoma, BCC)初诊误诊情况及使用皮肤镜辅助诊断对误诊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38例经组织病理确诊的BCC患者临床及组织病理资料,探讨初诊误诊情况;将238例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145例,为使用皮肤镜辅助进行初诊病例;对照组93例,为仅结合病史、皮损特点进行初诊的病例。结果所收集的238例病例中,57例被误诊,不同性别组间、不同年龄组间和不同皮损分布组间误诊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首诊误诊病种中色素痣12例,脂溢性角化8例,鳞癌4例,黑素瘤4例,鲍温病3例,日光角化病3例,角化棘皮瘤2例,毛发上皮瘤2例,寻常疣3例,肉芽肿3例,血管瘤1例,皮脂腺囊肿1例,表皮囊肿1例,皮肤溃疡2例,盘状红斑狼疮1例,增生性瘢痕1例,性质待查6例。观察组对BCC初步诊断的准确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底细胞癌皮损多样,易误诊。积累临床经验,仔细查体,必要时结合皮肤镜检查可减少误诊的发生,确诊需要行组织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102.
白癜风(vitiligo)是一种常见的后天性色素脱失性皮肤黏膜疾病,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免疫、感染、氧化应激等因素相关。白癜风目前容易诊断,难以治愈。miRNAs是转录后调节基因表达的小型非编码RNA分子,是各种细胞过程(如细胞生长、分化、凋亡和免疫反应)的基本调节器。多项研究发现,miRNAs及其靶基因在白癜风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并提出这些miRNAs可通过调控自身免疫、内质网应激、氧化应激及细胞因子来影响疾病进展,可作为白癜风治疗的靶标。本文就近年来miRNAs及其靶基因在白癜风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白癜风的靶向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3.
恶性淋巴瘤( malignant lymphoma,ML)是起源于淋巴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它并非单一的一种疾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分类,恶性淋巴瘤是由70多种不同亚型组成的"恶性淋巴瘤家族".现将我院收治的1例确诊两种不同亚型的恶性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诊治过程报告如下,以提高临床对该疾病的认识,避免误诊、漏诊.  相似文献   
104.
目的对西替利嗪的两种制剂进行生物等效性评价。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20名健康男性志愿受试者随机交叉单剂量口服盐酸西替利嗪口腔崩解片(受试制剂)和普通片剂(参比制剂)后的不同时刻血浆中西替利嗪的浓度。采用DAS软件,计算盐酸西替利嗪两种制剂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及评价两种制剂的生物等效性。结果20名健康受试者口服受试制剂和参比制剂后,血浆中西替利嗪的Tmax分别为(0.6±0.27)h和(0.9±0.32)h;Cmax分别为(644.5±108.4)ng.mL-1和(654.1±102.4)ng.mL-1;t1/2分别为(8.6±2.0)h和(8.9±3.6)h;AUC0-t分别为(4 944.3±750.4)ng.h.mL-1和(5 128.9±991.4)ng.h.mL-1;AUC0-∞分别为(5 535.8±941.1)ng.h.mL-1和(5 868.7±1519.7)ng.h.mL-1。受试制剂的相对生物利用度(98.1±14.9)%。以上参数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两种制剂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盐酸西替利嗪两种制剂体内生物作用等效。  相似文献   
105.
<正>近年来,不少减肥者、糖尿病患者选择以复合营养米代替精米白面作为主食。那么,复合营养米究竟是何方神圣?真能解决“慢病”人群的健康饮食需求吗?·比“米”多一点·复合营养米也被称为营养强化米、工程米、挤压重组米、速食米、鲜榨米等,是以大米等谷物粉为主要原料,添加某些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经挤压造粒制成的大米,旨在改善某些营养素缺乏。  相似文献   
106.
全膀胱切除术前肠道准备的护理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术前饮食护理、口服抗生素应用、清洁肠道方法3个方面,综述近年来肠道准备在全膀胱切除术前的应用及护理进展.为全膀胱切除术患者术前进行肠道准备提供选择.  相似文献   
107.
小鼠骨髓基质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血管新生能力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体外培养的骨髓基质细胞的一些生物学特性及体内移植后在缺血区新血管生成中的作用。方法分离5—6周龄的小鼠胫骨、股骨,用预冷的DMEM/F12培养基冲洗出骨髓,经密度梯度离心分离出骨髓单个核细胞,接种后12~16d形成单层贴壁的成纤维样细胞。体外诱导分化鉴定分离的细胞,用传代的细胞进行生长曲线测定,观察其接种贴壁率、分裂指数,检测细胞周期和超微结构,并建立下肢缺血模型。荧光标记的体外扩增的骨髓单个核细胞被移植入缺血组织。移植后2周,荧光显微镜及内皮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检查荧光阳性细胞与染色阳性细胞的时空关系。结果体外传代培养的单个核细胞倍增时间约为42h。传代10h贴壁率达90%以上。分裂指数曲线与生长曲线相似。细胞周期显示约83%的细胞处于G1期。结论 体外培养的骨髓基质细胞生长稳定,传代后的细胞适应性强,增殖较快,表现出较早期细胞特点,在体外及移植入体内缺血区能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有望用于改善组织缺血。  相似文献   
108.
目的探讨体外培养的骨髓基质细胞体内移植后在缺血区新血管生成中的作用及其时相关系.方法分离5~6周龄的小鼠胫骨、股骨,用预冷的DMEM/F12培养基冲洗出骨髓,经密度梯度离心分离出骨髓单个核细胞体外培养.体外成内皮细胞诱导分化鉴定分离的细胞,建立下肢缺血模型,荧光标记的体外扩增的骨髓基质细胞移植入左侧缺血组织,右侧注射等量培养介质作为对照组,分为7d、14d、28d 3个观察期(n=6),冰冻切片荧光显微镜观察,毗邻切片HE及vWF染色,检查荧光阳性细胞与染色阳性细胞的时空关系,并计算移植前后毛细血管密度的变化.结果体外分离培养的骨髓基质细胞在成内皮细胞供及物存在条件下表达vWF,并分泌NO.移植后7d,观察到大量分散开来的DAPI标记细胞存活(蓝色荧光),毗邻切片HE染色显示了高密度HE染色阳性区和荧光阳性区的一致性,MSC来源的供体细胞核浆比大,提示是较幼稚细胞,移植区未见明显炎症反应.移植后14d,组织切片可见大量荧光标记细胞存活,呈与骨骼肌直径大小相似的网状散在分布,对照组未见荧光,在毗邻的切片,大部分荧光阳性细胞vwF因子染色阳性,毗邻切片的HE染色,细胞移植组骨骼肌纤维未见明显异常,而对照组骨骼肌可见部分肌纤维变性.移植的28d,移植组毛细胞血管数量为(57±18)mm2,对照组为(36±12)mm2,移植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体外培养的骨髓基质细胞在体外能够定向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移植入体内缺血区能促进缺血区新血管生成,可望用作组织缺血细胞治疗的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109.
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对痴呆模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及其对胆碱乙酰转移酶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切断成年Wistar大鼠双侧穹窿海马伞(FF),建立隔-海马胆碱能系统损害的痴呆模型。分为痴呆治疗组、痴呆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三组。痴呆治疗组经侧脑室给予IGF-1,痴呆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正常对照组不给予处理。利用水迷宫和Y迷宫观察其行为学改变,利用原位杂交及图像分析测定大鼠脑内胆碱乙酰转移酶(ChAT)的表达。结果痴呆治疗组大鼠的学习记忆成绩优于痴呆对照组(P〈0.01),其脑内ChAT的表达量与痴呆对照组相比也明显增多(P〈0.01)。结论IGF-1对中枢胆碱能系统有保护作用,能改善学习记忆能力。  相似文献   
110.
远隔预处理和后处理对兔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远隔预处理和后处理是否具有减轻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新西兰大白兔40只,随机平均分为4组:对照组、心肌缺血预处理组、肢体缺血预处理组和肢体缺血后处理组,分组进行干预。测定血浆磷酸肌酸激酶(CK)和丙二醛(MDA)活性及心肌梗死面积并检测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结果心肌缺血预处理组、肢体缺血预处理组和肢体缺血后处理组心肌梗死面积、再灌注末MDA活性、缺血组织MPO活性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远隔预处理和后处理均有显著的心脏保护作用,其作用可能与减轻活性氧的损伤及抗氧化作用加强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