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5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7篇
儿科学   142篇
妇产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8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6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6篇
综合类   44篇
预防医学   26篇
药学   9篇
肿瘤学   5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目的研究B超监视下水压灌肠复位肠套叠中用改进的灌肠液对复位后效果的影响。 方法中国医科大学附属二院小儿外科于2003年2~8月,将收治的63例肠套叠患儿以随机数表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及观察组33例,均应用B超监视下水压灌肠成功复位,对照组应用普通灌肠液,观察组应用改进的灌肠液,对观察组中存在血便患儿复位后应用改进的灌肠液加云南白药保留灌肠。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灌肠液大便菌落计数及复位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复位后灌肠粪液的菌落计数比较,观察组明显减少(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灌肠复位后,并发症及血便次数比较,观察组均明显减少(P<0.05)。 结论肠套叠灌肠液的改进可以使灌肠液成为水压灌肠复位治疗肠套叠的重要辅助手段,可显著减少肠套叠复位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92.
小儿反流性疾病动力学改变及其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小儿反流性疾病主要指胃内容反流入食管 ,称为胃食管反流 (GER) ;十二指肠内容反流入胃 ,称为十二指肠胃反流 (DGR)。在DGR的基础上 ,胃十二指肠内容反流入食管称为十二指肠胃食管反流 (DGER) ,又称碱性胃食管反流 (AGER)。1 GER1 .1 传统观念认为GER是由食管远端功能障碍引起的胃内容反流入食管。目前认为这一概念并不全面 ,GER可由多种因素引起 ,其中包括抗反流机制下降和反流物中攻击因子 (如氢离子 )增强。小儿GER较成人常见 ,但绝大多数为生理性反流 ,60 %在生后 1 2~ 1 8个月内呕吐症状消失 ,30 %持…  相似文献   
93.
本文系1986年10月~1987年2月间住院的老年肺心病患者41例。病例中心衰Ⅰ度者 13例,≥Ⅱ度者28例。分别在病情急重期、好转期检测血浆cAMP、cGMP及动脉血气等。对照组44名系男女输血队员。结果:对照组cAMP 16.54±2.15,cGMP 4.26±0.67nmol/L。cAMP/cGMP3.97±0.74。急重、  相似文献   
94.
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心肌收缩力减弱,心脏储备功能降低,常伴有心肌供血不足。心肌酶和心肌钙蛋白(cTnI)是反映心肌缺血缺氧的敏感性指标。本文观察不同麻醉方式对老年开胸患者心肌酶及cTnI的影响,探讨一种相对适合于老年人的麻醉方式。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本研究经过伦理委员会论证并征得患者同意。选择择期行食管癌根治术患者60例,年龄65~80岁,ASAⅠ或Ⅱ级,排除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随机均分为四组:单纯七氟醚组(S组)、七氟醚联合硬膜外阻滞组(SE组)、丙泊酚组(P组)、丙泊酚复合硬膜外阻滞组(PE组)。  相似文献   
95.
《Journal of Pediatric Surgery》2019年12期刊登30余篇文章,开篇介绍了2019年3月在新西兰基督城举办的第52届环太平洋小儿外科年会会议纪要,我国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郑珊教授荣膺本届大会主席。本期内容按结直肠专题、胃肠道专题、肝胆专题、胸科专题、肿瘤专题和泌尿专题等,介绍了相关专业的外科治疗方法、技术和基础研究,本文对其中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文章进行简述,为我国小儿外科医生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96.
目的本研究对〈4个月阻塞性黄疸婴儿十二指肠内的胆红素进行光吸收值动态监测,评价光吸收值在胆道闭锁诊断中的意义。方法研究对象分为胆道闭锁患儿(biliary atresia,BA)17例(男11例,女6例;年龄2~16周,平均5.7周)及婴儿肝炎综合征患儿(infantile hepatitis syndrome,IHS)20例(男14例,女6例;年龄3~7周,平均5周)。37例患儿接受了Bilitec十二指肠内胆红素光吸收值的监测,观察原始光吸收值曲线图,分析、比较最高光吸收值、光吸收值≥0.14U及≥0.25U的时间百分比。结果胆道闭锁组的光吸收值明显低于婴儿肝炎综合征组。结论十二指肠内胆红素光吸收值监测可为鉴别BA与IHS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97.
神经原性排便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部分患者在保守治疗下很难达到持久的疗效,而手术治疗通常存在明显的副作用,并且往往效果不理想。为探讨一种比较有效的治疗方案,介绍近年来国内外开展的骶神经刺激疗法,以及该方法的机制、手术方法和在国外应用的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98.
目的:应用三维向量测压评估无肛术后患儿的肛门括约肌功能及生物反馈训练治疗便失禁的效果.方法:利用该方法对41例无肛术后远期患儿进行随访,并对其中存在排便功能障碍的20例进行生物反馈训练治疗.结果:根据肛门功能临床评分标准,患儿各组的肛管最大压力值与向量容积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以劣组最为明显.经生物反馈训练治疗后,患儿临床症状及各项指标均明显改善.结论:无肛术后患儿各组肛管最大压力值与向量容积下降,压力分布不对称,肛门括约肌功能不良,经生物反馈治疗后,上述指标均明显增加,最大限度的恢复了肛门括约肌功能.  相似文献   
99.
一、现状上海市医学领先专业建设自1994年底正式启动,第一周期三年计划立项工作业已完成。根据“效益优先,兼顾布局;分层次公平竟争择优立项”原则,全市以基层一级医院为建设对象并以社区为依托,三年并建设初级卫生特色项目40个。全市基层卫生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和健康促进的领先项[I,已呈现出一派蓬勃生机与活力。事实证明:地区街道医院和乡镇卫生院也可以搞好科研,科技进步同样应当也可以推进基层医院业务发展和特色的形成。不少基层医院已经开始有了良好的收获。全市初级卫生特色项目按立项年份和项目保证单位(即项目合同…  相似文献   
100.
应用生物反馈训练无肛术后患儿的排便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先天性无肛术后患儿大便失禁常常会引起心理、生理和社会交往能力的障碍。目的:采用生物反馈训练方法对先天性无肛术后大便失禁的患儿进行排便训练,以期改善患儿术后的排便功能。设计:自身对照实验。单位:中国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小儿外科。对象:纳入中国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小儿外科1998-01/2004-10收治的无肛术后有大便失禁的患儿20例,其中完全大便失禁4例,稀便失禁7例,污便9例,均为随访病例。中低位无肛畸形9例;高位无肛畸形11例。方法:利用直肠肛管向量测压与肛门外括约肌肌电等客观检测手段,对无肛术后大便失禁的患儿经自行收缩肛门和排便习惯训练1个月后,再选择适宜的矫治大便失禁的方法,进行针对性的生物反馈训练。①加强肛周肌肉力量的生物反馈训练2次/d,待3周后患儿能正确进行肛周肌肉收缩训练,可使用便携式生物反馈训练仪回家继续训练。②改善直肠感觉性与肛门外括约肌协调性生物反馈训练,要反复进行扩张气囊的训练,建立一种正常的排便反射,只要直肠扩张,肛门外括约肌就会出现反射性收缩,防止大便失禁。③每日三餐后30min内进行排便习惯的训练。④电刺激结合生物反馈训练每次持续10min,2次/d,连续三四周。主要观察指标:①患儿的最大肛管压.肛管的向量容积和肛门外括约肌肌电的振幅变化。②训练前后患儿直肠肛管反射的阳性率。结果:按实际处理分析,20例患儿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肛管的最大压力值:中低位畸形和高位畸形组训练后比训练前增加[(24.88&;#177;16.58)和(18.18&;#177;13.71)kPa,(11.87&;#177;5.61)和(5.16&;#177;3.84)kPa,P&;lt;0.05]。②肛管内的向量容积:中低位畸形和高位畸形组训练后比训练前增加[(608.10&;#177;131.06)和(452.1769.43)cm(cmHg)^2,(139.17&;#177;130.02)和(117.01&;#177;74.35)cm(cmHg)^2,P&;lt;0.05]。③肛门外括约肌肌电振幅:中低位畸形和高位畸形组训练后比训练前增加[(324.12&;#177;67.78)和(266.18&;#177;49.38)μV,(152.20&;#177;37.42)和(114.08&;#177;51.41)μV,P&;lt;0.05]。④直肠肛管收缩反射的阳性率:训练后高于训练前[90%(18/20),55%(11/20)]。结论:经生物反馈训练后无肛术后各组肛周肌肉力量.直肠感觉性与肛门外括约肌协调性.排便习惯、肛门外括约肌能力均有明显提高,尤以中低位畸形最明显,最大限度的改善了肛门外括约肌功能,起到了治疗大便失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