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03篇
  免费   157篇
  国内免费   121篇
耳鼻咽喉   13篇
儿科学   13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94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286篇
内科学   82篇
皮肤病学   17篇
神经病学   50篇
特种医学   71篇
外科学   380篇
综合类   612篇
预防医学   220篇
眼科学   7篇
药学   171篇
  6篇
中国医学   198篇
肿瘤学   57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75篇
  2022年   71篇
  2021年   54篇
  2020年   79篇
  2019年   78篇
  2018年   82篇
  2017年   45篇
  2016年   48篇
  2015年   55篇
  2014年   107篇
  2013年   90篇
  2012年   123篇
  2011年   160篇
  2010年   114篇
  2009年   97篇
  2008年   113篇
  2007年   98篇
  2006年   121篇
  2005年   78篇
  2004年   87篇
  2003年   73篇
  2002年   64篇
  2001年   42篇
  2000年   49篇
  1999年   39篇
  1998年   32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67 毫秒
121.
目的 :观察非骨水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中青年晚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经临床确诊的 2 3~ 5 0岁中青年晚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共 1 39例 ( 1 48髋 )施行非骨水泥全髋关节置换术 ,假体均采用进口非骨水泥型全髋关节假体。对所有随访病例比较手术前后髋关节功能 Harris评分 ;比较术后不同时期的 X线表现 ,评价假体有无松动、下沉以及假体与骨组织的愈合情况。结果 :1 31例 ( 1 39髋 )获得 0 .5~ 7年随访 ,平均 4.2年。术前 Harris评分平均 45分 ,术后平均 93分 ,优良率 94%。X线随访结果良好 ,假体与骨质紧密结合 ,未见松动、下沉。结论 :对中青年晚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施行非骨水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生活、工作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恢复 ,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22.
目的:探讨单臂外固定支架在开放性胫腓骨骨折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9例开放性胫腓骨骨折在急诊硬腰联合麻醉下行清创、单臂支架外固定治疗。结果:全部病例治疗效果佳,其中3例原伤口皮缘坏死、2例固定针松动、2例针道感染,经对症处理后均痊愈;随访6~15个月,患肢功能恢复满意。结论:单臂外固定支架治疗开放性胫腓骨骨折疗效肯定,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23.
目的:探讨国产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预防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应用策略。方法:选择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第1个周期中曾出现4度中性粒细胞减少者32例,化疗方案为AC、FEC100和EC方案。采用3种预防应用rhG-CSF的方法:皮下注射300μg/d,方法1为化疗后第2~15天注射;方法2为第3~10天注射;方法3为第6~13天注射。32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为1~3比较组和2~3比较组,在化疗的第2、3个周期采用自身交叉对照法进行比较。结果:方法1的中性粒细胞绝对数(ANC)化疗后无明显下降,在第16~18天时出现高峰。方法2的ANC化疗后出现短暂上升,第10~12天最高,之后下降较明显。方法3的ANC变化较平稳,无明显下降也无明显高峰;方法1和方法3的平均ANC最低值、ANC<2·0×109L-1持续天数及ANC减少症发生率均相似,方法2的平均ANC最低值明显低于方法3,P=0·033;方法1的骨骼肌肉疼痛和注射局部硬结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方法3,P=0·023和0·029。结论:3种方法总体上均显示了预防化疗后ANC减少的作用,方法3疗效好且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对于其他两种方法而言,是一种更好的预防用药策略。  相似文献   
124.
目的研究不同碘摄入量对小鼠甲状腺形态计量学的影响。方法应用M IAS-2000型图像分析系统对甲状腺滤泡进行体视学参数测量。结果5个组相比较,LI组甲状腺滤泡的平均体积(V)、平均表面积(S)、体积密度(Vv)、和球形因子(SF)均明显低于NI组,而表面积密度(Sv)、数密度(Nv)则明显高于NI组;5HI组和10HI组与NI组比较各项指标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50HI组平均体积(V)和平均表面积(S)明显高于NI组,其余指标与NI组无统计学差异。结论碘缺乏时小鼠发生了明显的小滤泡增生性甲状腺肿;高碘摄入时小鼠发生了胶质蓄积性甲状腺肿,但肿大程度远不及缺碘所致的肿大。  相似文献   
125.
注射用左泮托拉唑钠的制备与质量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淑平  王东凯  王坤 《医药导报》2006,25(3):236-238
目的 制备注射用左泮托拉唑钠,并制定其质量控制方法和相关标准。方法结合制剂的外观和稳定性,筛选冻干支持剂的种类和用量及依地酸二钠的用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主药的含量及有关物质。 结果选用2%(W/V)甘露醇作为冻干支持剂,0.1%(W/V)依地酸二钠作为金属络合剂,左泮托拉唑钠在36~84 μg·mL-1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为99.54%,RSD=1.48%(n=9)。结论该制备工艺合理,质量控制方法简便、易行,制备的注射用冻干灭菌粉末能够满足制剂学及临床需要。  相似文献   
126.
沈坤炜  王坤  林文 《循证医学》2008,8(3):132-134
1 文献来源 Joensuu H,Kellokumpu—Lehtinen PL,Bono P et al.Adjuvant Docetaxel or Vinorelbine with or without Trastuzumab for breast cancer[J].NEngl J Med,2006,354(8):809-820.  相似文献   
127.
目的研究沿海开放县级卫星城市的重型交通性颅脑损伤(GCS≤8分)的特点及诊治规范。方法利用统计学原理分析1992—2005年间1266例重型(GCS≤8分)交通性颅脑损伤的致伤原因、类型、救治过程及效果进行总结。结果(1)摩托车事故占交通肇事的53.21%,为主要车型。酒后驾车仍为交通肇事的高危因素,占45.56%。(2)复合伤以胸、腹部损伤为主,占54.51%,四肢外伤其次。(3)院前行气管插管是后继抢救成功的关键。结论颅脑损伤是可以通过有效的干预措施加以预防;规范化治疗可以提高救治率和减少致残率。  相似文献   
128.
不同浓度葛根素对体外培养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葛根素对体外培养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取3只5d龄SD大鼠·分离心脏,在体外消化收集血管内皮细胞并进行培养,第3代细胞用于实验。除空白对照组外·血管内皮细胞分别于含0.01、0.1、1、10和100umol/L葛根素的培养基中进行培养。24h后纠置显徽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并进行细胞计数,采用甲基噻唑基四唑比色法、免疫组织化方法和流式细胞仪检测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情况。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1、10和100umol/L葛根素组血管内皮细胞细胞计数增加(P〈0.05,P〈0.01)·增殖细胞梭抗啄阳性细胞比率及细胞分裂增殖指数增加(P〈0.05,P〈0.01).结论:葛根素对体外培养的血管内皮细胞有明显的促进增殖作用,其作用与葛根素的剂量有关。  相似文献   
129.
扶芳藤提取物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组织IL-6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健  王坤  肖艳芬  祝美珍  黄燕 《中外医疗》2008,27(19):25-26
目的 探讨扶芳簟提取物对大鼠急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IL-6表达的影响. 方法取Wistar大鼠随机分为饭手术组.模型组和用药组,Longa法制作大置急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用酶联免疲标记法测定脑组织与血清中IL-6的浓度.结果 挟芳藤提取物能降低再灌注3h、6h、12h、24h后大鼠脑组织与血清中IL-6的表述.结论 挟芳藤提取物对大鼠急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可能与其抑制脑组织与血清中IL-6的过度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30.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ects of acupuncture after surgical operation in patients wim prolapse of the 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PLID).Methods;Sixty-nine patients in this series,who had undergone the removal of nucleus pulposus and the intervertebral fusion as well,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a treatment group of 35 cases and a control group of 34 cases.The former was treated by acupuncture and conventional rehabilitation therapy,and the latter only by the rehabilitation therapy.The therapeutic effects were evaluated according to the scoring system stipulated by Japanese Orthopedics Association(JOA).Results;In the treatment group,the average functional recovery rates in 3-month,6-month and one-year periods were respectively 49.93 ,90.3 1%and 95.08%;while the rates were repesctively 26.24%,63.42%and 71.36%in the control group,showing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P<0.05).Conclusions;Acupuncture can confirmatively promote the functional recovery for patients with prolapse of the 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 after surgical removal of nucleus pulposus and with intervertebral fus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